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高窟文化起伏可能是歷史對中國的嘲諷吧

莫高窟文化起伏可能是歷史對中國的嘲諷吧

你知道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嗎,可曾聽說過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或者在哪篇哪牘中窺看過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這幾個字眼?可能都沒有,但是相信你肯定知道我國四大石窟的NO.1——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遺留經書

公元366年,樂尊雲遊於鳴沙山東麓腳下,他手持錫杖,心目淡然。已夕陽西下,天邊漸現紅暈。他想找地棲身,突然發現三危山金光揚烈,彷彿千佛躍動。西邊晚霞銘銘,東邊佛光騰騰,交相呼應,相衍相成。

他怔怔地站在那裡,獃滯看著霞光和金光的流溢,曠野和他一起靜靜地看著,他有所憬悟,象是破透紅塵,象是收到感召,他決定留下來,廣為化緣、築窟造像,讓金光一直普照大地,讓五彩的晚霞永遠在天地間流溢。

他的奇遇傳開了,各地的信徒紛紛前來朝拜,人們把自己的祈望和信仰,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前人的一流後給後人默默的滋養,就在這沙漠深處,藝術在一代又一代的祝祈中成長,神秘而又安詳。

就像代代修建、代代拓抻的長城一樣。莫高窟,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一種空間的延續,散發著歷史的芬芳。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迹,都無此神韻,他就像是一個歷經歡悲的先哲,更像久存彌香的老酒,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就像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雖嘗過生活的辛酸苦辣,卻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活朝氣。南北朝的青褐渾厚,隋唐的幻美壯麗,各個朝代的韻味熔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

莫高窟飛天壁畫

可惜,歷史總會和你開個玩笑,就像三體中所說的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一樣——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不變。

可能中華文明註定要遭受一次巨大的磨難,然後浴火重生,再成就更好的自己

近代以來,黑暗一直籠罩著,國家破裂、文化衰退,莫高窟也難逃此劫,而且一劫接著一劫

接著,莫高窟迎來了改變它生命的一個「守護者」——王圓篆

王圓篆

我接著往下寫,我很不願意靠著一知半解就單單評判一個人的是非好壞,但我又覺得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就單純從歷史唯物主義來言,確實是因為他,造成了敦煌文物的流失。

但是他僅僅是個渺小到路上行人都不願多看一眼的小道士,就僅僅是一個窮困潦倒有著微微仰望的信徒,在那個時代,他也確實是無能為力。去找敦煌縣令,千金經文視作兩張廢紙,騎著毛驢趕赴肅州,廷棟大人卻覺得經卷的字不如他說法好,斗膽給老佛爺寫密信,也只得泥牛入海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

初聞王圓篆,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極盡痛述他對莫高窟的毀滅性破壞

而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說:「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西域考古圖記》等),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開據的許可證的,並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籙本身並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胡適曾在演講中提到王道士時說,王道士一開始並不知道經卷的價值,最初以經卷能夠治病為由向附近居民售賣,把經卷燒成灰燼和水讓人吞服。這裡的說法與之後王道士低價賣出經卷給斯坦因可以銜接,說明王道士一開始對文物價值一無所知。

也可能註定是無法避免的毀滅,可能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添一筆 的精彩文章:

圓肩駝背頭部前引,戳中你的痛點了嗎?
無印良品——深澤直人、原研哉

TAG:添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