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遭謗後錯殺同事:職場鬥爭為何會很狗血?

遭謗後錯殺同事:職場鬥爭為何會很狗血?

有媒體報道,一男子因誤認為「同事冒充自己」在微信群里發表言論污衊自己,便找到對方理論,並將其殺死。事發後,男子才發現在微信中誹謗自己的是「以前的同事」。最終該男子賠償死者家屬200萬元,並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對於這樣的悲劇,邏輯上自然泛著狗血的泡沫。雖然,從事實的推演來看,殺人者確實是「錯殺」。但從「污衊」的角度而言,就算「殺對人」也依舊算是悲劇。從某種層面上而言,殺人者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或許本來就存在問題。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在被誣衊後,常識性證偽和自證是最起碼的反應,而非是以「職場惡性關係」為發泄口,進行有罪推定。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殺人者進入判斷盲區,抑或在職場上樹敵太多,都分不清楚到底是誰幹的。於此,自然就會尋得最近的「惡性關係」進行報復。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殺人者不管是與前同事還是現同事,職場關係處理的都不是很好。

不過,作為事情的直接觸發,還是緣於「污衊者」的心懷鬼胎,這基本上屬於職場鬥爭中的常見模式。這類人不敢直接打擊對方,就只好藏在暗處進行「低打」。而這種「低打」雖不致命,但也總讓人很難受。畢竟,職場中危機四伏,最怕三人成虎。

實際上,對於職場中的「烏煙瘴氣」已經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只要是個公司,不管規模大小,都會泛起這種氣氛。部門間的「惡鬥」,上下級的「階級狩獵」,同事間的「覬覦」,這些根深蒂固的「職場遺毒」,好像永遠不會消亡。只要有人在的地方,這些因子就能天然生長,進入人們的神經,讓正常人變得失常,讓失常者變的暴戾。

部門之間的惡鬥,主要體現在部門負責人之間,他(她)們在公司的公開場合下,多半是和顏悅色。尤其,會在公司一把手面前更是「裝的很團結」,但私底下的所作所為,往往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很多人說影視劇中的職場演繹有點誇張,實際上我們認真審視,或許現實中的模樣更為殘酷。

上下級的「階級狩獵」,這就不用多講。自古以來,國人信奉「官大一級壓死人」,這不管是在政府部門,還是在民營企業,都是一個道理。我親歷的一個事情,一個部門負責人因沒幹好最要緊的事情,對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公司大Boss盡然公開破口大罵,那種感覺就像古代皇帝訓斥下臣一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展現的分毫不差。用一個「老領導」的話講,誰叫人家給咱發工資,不受著又能怎樣?

當然,還有一種常見的「階級狩獵」,就是簡單粗暴的上下級關係。作為部門的小頭目,他(她)們在工作中怎麼要求下屬都不為過,但他(她)們卻讓下屬干一些私域中的事情。比如「接孩子」,「逛超市」,「拿衣服」,「倒茶水」。

而這些事情,實際上早已超越工作本身,但下屬們因怕被「穿小鞋」,通常敢怒不敢言。這也導致,只要手中權力一旦失去,很快就會被冷落。很多人講這是職場的殘酷,實際上這只是權力丟失後,真正的規則顯露而已。

同事間的「覬覦」,主要存在於「同質化工作」和「升職競爭」的情況下。這種時候,人性中的趨利性就會表現的很集中。對於品行相對自律的人而言,起碼不會以損害對方的手段進行打擊,但對於一些急功近利的人而言,就會私底下使用一些手段。「高打手段」如普惠上級,收買同事;「低打手段」如背後污衊,打小報告。總之,很多時候,復盤這些情節,真的不亞於一部狗血劇的曲折離奇。

現在,雖然很多企業強調「扁平化管理」,「人性化化管理」,但職場內鬥的狗血劇情,還是在隱隱發作。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情景和真實的圖鑑有很大差距。所謂的好公司形象都是包裝出來的,企業文化都是給外面人看的。

就像電影一樣,所有的情節和邏輯,都是導演和演員,攝影師和剪輯師完美的配合,才呈現出來的結果。而圍城之外的看客,能觸及的僅是最好的一面。人們總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忠誠,動不動就離職。實際上,最大的原因不是忠不忠誠的問題,而是選擇寬泛的問題。

過去,企業總喜歡宣傳一種論調:「離開平台,你什麼都不是」。可企業作為平台而言,也是否想過:「沒有人才,你只是空瓶一隻」。很多話看怎麼講,但最好不要陷入迷信和蠱惑的程度,作為常人而言,要想在職場過得好。第一要「活好」,第二要「活好」,第三還是要「活好」,要不然扯別的都沒用。

當然,作為軟性的匹配,個人的修為也要跟上,人際關係雖不致命,但可以要人命,就如「遭謗後錯殺同事」的男子,他的同事已經「想不開」(污衊他),他也跟著「想不開」(殺掉同事),真是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尷尬和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姬鵬 的精彩文章:

自導「綁架案」測試男友:極端作是一種病
沒錢要先供兒子讀書:觀念之困與繼父之境的合謀

TAG: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