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希特勒的男孩」——納粹德國時代的德意志青少年

「希特勒的男孩」——納粹德國時代的德意志青少年

【編者按】

自人類用文字記錄歷史以來,軍事在其中就佔據著至關重要的篇幅。

戰爭成就英雄,也揭露醜惡。累累白骨在撰寫燦爛傳奇的同時,也提醒人們勿忘和平的代價與可貴。

觀史,不僅可知興替,更使人明智。澎湃防務將不定期推出「軍史」欄目,以饗讀者。

「Ich habe keine Furcht vor ihr, weil ihre Kinder hinter mir stehen」。這句話是希特勒對他的政敵所說的,意思就是:「我並不畏懼你們,因為你們的孩子站在我的身後。」這從側面展現了納粹政權令人不寒而慄的控制力。

納粹德國時代,納粹政權通過立法以及種種手段幾乎將所有的德國青少年吸納進了以希特勒本人命名的組織——希特勒青年團,然後像製造流水線的產品一樣為他們規劃好一切。其終極目的,就是將這些年輕人投入戰場,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服務,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上世紀20至30年代出生的德國少男少女幾乎完全被納粹所佔有,沒有哪一代德國人有過他們那樣的悲劇命運。

納粹德國青年領袖巴爾杜·馮·席臘赫

巴爾杜·馮·席臘赫

若要解釋希特勒青年團這一龐大的組織,就必須從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德國人——巴爾杜·馮·席臘赫說起。席臘赫善於交際,出生於一個頗具國際視野的家庭。席臘赫的父親退伍後在魏瑪宮廷劇院任總經理。由於席臘赫的父母在家裡只說英文,因此席臘赫直到5歲時才開始學習德語。

席臘赫哥哥卡爾比小席臘赫大7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卡爾跟眾多德國青年一樣夢想作為普魯士軍官在前線為祖國奮戰。但隨著德皇的退位以及魏瑪國民議會接受《凡爾賽合約》,對卡爾來說,他的整個世界徹底崩潰了——他選擇了自殺。席臘赫的家庭本就對新生的魏瑪共和國持懷疑與不滿,而哥哥的自殺更加強了席臘赫對魏瑪共和國的仇恨。為了表示對新政府的抗議,他父親放棄了劇院總經理的職務。席臘赫也從寄宿學校回到了家裡,由私人教師來授課。在席臘赫逐漸成長的時候,也正是德國國內各種各樣的運動此起彼伏之時。

17歲的席臘赫滿懷熱情參加了「青年貴族」,這是一支由非法的「黑色德國國防軍」軍官們領導的「民族」軍團。1925年3月,當剛剛被釋放的希特勒在魏瑪開始他的宣傳攻勢時,席臘赫瞬間就被希特勒吸引。18歲的席臘赫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納粹黨和衝鋒隊。1927年,席臘赫搬到慕尼黑,在那裡學習英國語言文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和藝術史。然而,席臘赫根本無心學業,真正讓他全心投入的是在慕尼黑大學為納粹大學生小組網羅新的成員。同時,席臘赫還與當時希特勒的私人秘書魯道夫·赫斯建立了聯繫——他曾給這位希特勒最信賴的人做過書面工作。

1927年秋的一天,席臘赫在慕尼黑散步的時候偶遇了希特勒。希特勒認出了這位來自魏瑪的年輕崇拜者,並請他到自己的寓所里。激動萬分的席臘赫建議舉辦一個大型的大學生集會,並希望希特勒能夠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說。一開始,希特勒這個曾經被維也納美術學院拒絕的申請者對給大學生演講的信心嚴重不足。煽動滿腹怨言的無業者和國防軍官兵對他來說沒問題,但面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希特勒並沒有把握。然而,在席臘赫的狂熱乞求與熱情邀請下,希特勒讓步了:如果這位20歲的年輕人能夠讓宮廷啤酒廠的大廳里坐滿了人,他就答應來。但在席臘赫組織下,在活動開始之前一個小時,大廳就已經水泄不通。而希特勒的演講也博得了大學生一陣陣熱烈的歡呼和掌聲。

通過這次機會,席臘赫迅速獲得了希特勒的青睞。短短几個月內,席臘赫就爬到了納粹慕尼黑高等學校分部的最高領導的地位。由於他的宣傳能力,這個分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依靠希特勒的支持,1928年7月,21歲的席臘赫擊敗了所有競爭對手,成為納粹大學生聯盟全國領袖,並進入納粹黨領導層。從這時起,席臘赫的命運與「希特勒青年團」這個組織產生了再也無可迴避的交集。

狂熱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

少年團,騎士團

實際上,早在1922年納粹黨就建立過類似希特勒青年團的組織或者說前身,當時命名為阿道夫·希特勒少年衝鋒隊。在希特勒的啤酒館暴動後,該組織就解散了。1926年又重建,並正式命名為希特勒青年團。

席臘赫認為這個組織正是發揮其才能的地方。在與另外一位競爭對手較量中,他的一句話說服了希特勒,「我將發起一個迄今為止德國從未見到過的最偉大的青年運動。」1931年10月,希特勒正式任命席臘赫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全國青年領袖」,領導國社黨大學生聯盟、希特勒青年團以及國社黨學生聯盟中黨的後備力量。

「青年人必須由青年人來領導」——巴爾杜·馮·席臘赫抓住了希特勒的這句口號,大肆擴張他的組織。在席臘赫的領導下,希特勒青年團的各級組織用隨風飄揚的旗幟、戰鬥歌曲和口號吸引著無數渴望參加活動的年輕人。

1932年年底,希特勒青年團的人數就已經上升到了約10萬人。短短兩年後,這個人數竟膨脹到了350萬人。1936年,德國政府正式出台法律規定希特勒青年團是國家青年組織機構,所有10至18歲之間的青少年均要加入,同時其他青年組織全部被禁止。同一年,席臘赫在「新年號召」中宣稱這一年是「德國少年團年」,第一次將這一年10歲的全體兒童納入希特勒青年團下屬的兒童組織——德國少年團,在「全體青年忠於元首」的口號號召下開始了一場巨大的宣傳運動。為了抓住「德意志未來」們的心,青年組織為男女少年兒童提供此前只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參加的業餘活動:穿越整個德國的旅行,徒步漫遊,騎自行車,以及戶外野營。這些有趣的團隊遊戲和冒險,對孩子吸引力是致命的。

此外,漂亮的制服也是吸引那一代德國少年兒童的重要武器。根據那個年代的少年團隊員的回憶,「制服就是一種禮服」。誰要是獲准穿上渴望已久的少年團隊服,誰就感覺被接納加入了穿制服的、由帝國事業奉獻者組成的團體。在越來越要求一體化的社會裡,青年團組織讓這些年少懵懂的孩子們在集體活動中獲得了融入感,進而通過響應「元首」的號召感到了自身價值的提高。不僅如此,新加入的德國少年團隊員還必須走進舊的日日耳曼騎士團要塞的哥特式大廳,完成一個宣誓儀式。席臘赫則通過廣播向全國講話,「整個年輕的德國,在今天是一個由忠誠的誓言連接在一起的騎士團。」當孩子們在火把的照耀下集體高唱歌曲的時候,不少人都產生了令人興奮的戰慄和融入這個大集體之中的自豪感。雖然到1939年為止,參加希特勒青年團都是自願的,但只有極少數孩子能夠頂住普遍存在的壓力以及相關活動的誘惑。小時候被集體排除在外,對孩子來說,幾乎是最難受的事情。

德國少年隊隊員正在進行一場比賽,這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兒童組織。

時刻為戰爭準備

如此一來,幾乎所有14歲以下的德國兒童從此以後只能在納粹的組織里進行集體活動。按照納粹的種族主義思想,只有「生存鬥爭」中的最強者才能保護自己。因此,德國少年團的孩子們從一開始就必須服從各種嚴格的要求。服役的頭幾個月,10歲的孩子就要準備「少年團的考驗」。通常要通過三項運動:12秒跑完60米,跳遠2.75米,投擲棒球25米。此外,他們還必須通過一次勇氣考驗:從柏林帝國體育場游泳池的5米高台上往下跳。除了體育鍛煉,少年團的日程上排滿了入伍前的訓練。他們通過長時間的隊列操練、點名集合以及行進,養成對紀律的嚴格遵從。在周末和假期營里,少年團的隊員們還得進行野外偵察訓練,依靠地圖和指南針穿越陌生區域,練習通信報告、目標識別和距離判斷,用軍隊的規章制度來決定從早點名至晚點名的營地活動。

此外,體育協會和體育館的工作人員和訓練負責人還會在特別建立的帝國體育學校里對希特勒青年團成員進行培訓。因此,使用小口徑步槍進行射擊訓練對於14-18歲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來說可謂家常便飯。僅1938年,就有125萬青年完成了希特勒青年團的射擊培訓。培養了2萬名射擊積極分子。射擊技術最好的還獲得了優秀射手獎章。在席臘赫看來,這些孩子根本就是不穿軍裝的後備軍。

不難看出,在對德國青少年的教育方面,體育是占第一位的必修課。希特勒曾宣布,鍛煉身體是培養青年的最高要求:全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是灌輸單純的知識,而是培養健全的體魄;其次是精神能力的培養,最後才是知識的傳授。其教育的核心也是訓練普通民眾具有嚴格的團隊精神和工作熱情。在體育運動中,在「身體與意志的鍛煉」中,德國的青年人必須展現出適宜戰爭的性格特徵。在教育中,也強調必須具備所謂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道德:忠誠、勇敢、堅韌不拔、服從。

為了榮譽與認同,不計其數的青年人在無數的體育活動中奮力競爭希特勒青年團的優秀獎章。他們不知疲倦地穿梭於地區體育比賽、春季越野賽跑、冬季運動會,以及「元首」十項全能運動。

除了殘酷的軍事訓練和令人睏倦的納粹思想課外,席臘赫還提供了許多更具誘惑力的選擇。除了上文提到的旅遊與野營外,孩子們還會在合唱隊里一起唱歌,學習演奏樂器,並在樂隊的伴奏下行進。有表演天才的還能參加話劇表演隊。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就教育」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獎章、獎金,鼓勵那些在「帝國音樂節」、「帝國戲劇節」、體育競賽或者「帝國職業競賽」中證明了自己的才藝的青少年們。

一旦孩子們年滿14歲,就可以從少年團轉入希特勒青年團。其中,希特勒青年團的特殊支部尤其受到歡迎。比如在希特勒青年團的飛機駕駛和航海隊里,男孩子們在學習的同時已然熟悉了德國國防軍各個技術兵種的要求,為他們將來在侵略戰爭中服役做好了準備。

早在1936年,希特勒就宣稱:「一個新的審美類型產生了。不再是肥胖的啤酒小市民,而是身材苗條而修長的青年,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他(們)叉開雙腿,神氣十足地站在這個地球上,身體健康,思想健康。」1937年,納粹設立了「希特勒青年團全國體育競賽」,它的宗旨是充分展示德國的「力量與不可戰勝」。帝國教育部還在1935年設立了農村年,規定14-15歲的學生要在4-9月擇機去農場勞動8個月左右。這些孩子要離開熟悉的環境,住進空置的穀倉、廠房、古堡里進行集體勞動。這對他們的意志和身體在客觀上是一個極好的鍛煉,因此這一運動在戰後還被積極評價。

在思想教育方面,為了讓納粹思想融入教育系統,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納粹教育家恩斯特·克里克的《國家政治教育》成了必修課。德語課上充斥了古代英雄故事和納粹名篇,早已失去了基本的文學性。歷史課則通過片面展現德國光輝自豪的歷史來喚醒青年心中對德意志民族和納粹帝國的熱愛,使之願意為此付出任何犧牲。不過,歷史課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例外,即《凡爾賽合約》,目的是讓德國青少年時刻牢記這個「恥辱的和平」。這等於時刻提醒青少年們,無論如何德國都必須收回1918-1919年失去的領土,關心這個問題也是所有德國青少年的義務——這也給他們之後端著槍闖入他國土地提供了心安理得的理由。

當青少年年滿18歲以後,他們就可以加入納粹黨、勞工陣線、衝鋒隊之類的團體。如果這些年輕人在這些斯巴達式的勞動鍛煉後還沒有融入納粹主義的思潮,那麼他們就會被送進國防軍服役2-4年,退伍後再次會有各種官方或社會組織控制他們。總之,他們的命運中不再有「自由」二字。

總之,希特勒青年團在戰前的活動主要是組織青年人進行身體、意志與紀律的鍛煉。他們發動冬季賑濟、集體宿營、長途步行以及體育競賽。他們還對青少年組織不少軍事專業培訓活動,比如摩托車、滑翔機、摩爾斯電碼、騎馬和帆船。德國在二戰中傑出的飛行員之所以層出不窮,與希特勒青年團飛行協會的作用不無關係。

進行射擊訓練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

炮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希特勒青年團立刻轉為為戰爭服務。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就有314位響應號召從軍的希特勒青年團小隊長陣亡。威廉·夏伊勒在他的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中描述了他在西歐閃擊戰中看到的英法年輕人和德國年輕人的區別:一邊是精神萎靡、體格瘦弱,一邊是鬥志昂揚、身體矯健。雖然這可能只是戰爭初期雙方的對比,但毋庸置疑,希特勒青年團為德國整體的備戰做了充分的準備。它使年輕的孩子很早就被無意識地引導入一個滿是制服的世界,讓他們在那裡學會了服從命令,習慣軍事化管理,適應軍民的生活差異。

到1943年,納粹頹勢已顯的時候,德國抽調了近2萬名希特勒青年團團員組建了一支精銳的裝甲師,並編入黨衛軍部隊序列,命名為「希特勒青年團」師。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後,這支平均年齡連17歲都不到的裝甲師是最先趕到戰場上與盟軍較量的部隊之一。這些德國青少年在經驗豐富的職業軍官的領導下,讓盟軍士兵對他們的態度從輕視變成了敬畏——這當然與他們之前受到的各種體能與軍事鍛煉,以及意志和思想教育息息相關。

可以說,納粹的洗腦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哪怕是在最絕望的處境中,這些「『元首』的男孩」依然對最終勝利堅信不疑。從1943年1月起,為了應對盟軍的空襲威脅,中高年級的學生(9年級,也就是大致16歲)開始被徵用為高射炮輔助人員。1944年9月的德國雖已頹勢盡顯,但絕望中誕生的人民衝鋒隊仍徵召了從17歲到60歲的所有人員繼續戰爭,到1945年更是將15歲的孩子也送上了戰場,使這些幾乎沒有任何軍事技能的人白白成為納粹帝國的炮灰。

當戰爭結束後,希特勒青年團於1945年10月10日正式宣布解散。在戰爭廢墟上誕生的聯邦德國,在對納粹歷史進行審判與反思的基礎上,開始用鼓勵個性化發展的思路來引導新一代的德國青少年,讓他們有更廣闊的世界觀,並對一切充滿好奇。

(作者系二戰史作家,著有《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後一戰》、《鋼鐵、鮮血、神話:黨衛軍第2裝甲軍與庫爾斯克南線之戰》、《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全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俄外交部:俄羅斯有回應美國武力施壓企圖的辦法
十八大以來國企落馬官員的三個特徵:雙高、雙低與雙多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