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契:最早的師德標準建立者

契:最早的師德標準建立者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範若何、師德修養如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係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係,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準,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係,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準,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

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

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範,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太歲」是誰?為什麼人們對它如此敬畏?
炎夏來襲,了解下古人消暑利器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