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太監沒幾個好人 陪崇禎殉國的王承恩卻受好評 他是啥來頭

明代太監沒幾個好人 陪崇禎殉國的王承恩卻受好評 他是啥來頭

太監,也稱宦官。是中國封建時代皇宮裡的一夥特殊人群,泛指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明代太監沒幾個好人 陪崇禎殉國的王承恩卻受好評 他是啥來頭

在現今人的通常印象中,太監就是壞人、惡人的代稱。人們熟知的魏忠賢、安德海、李蓮英以及小德張等,幾乎沒有一個好人。

再往遠點說,秦代的趙高、東漢的張讓、唐代的高力士、李輔國;宋代的童貫、明代中前期的王振、劉瑾等,都是禍亂朝政的著名太監(宦官)。

中國古代,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宦官被稱「太監」,則是隋唐以後的事。明清兩代,太監都很興盛,尤其是明王朝,把太監製度推上了極致。且不說明朝中前期,據說在明朝要亡國的前後,尚有七、八萬之多的太監,數字足夠驚人。

但客觀說,太監一般都是窮苦出身,他們當中善良、正直、愛國的也不在少數。中國古代很有名的人物中,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東漢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唐玄宗時期的平叛名將楊思勖,明代七下西洋的鄭和也都是宦官。

與上述這些著名人物比,明末的悲情太監王承恩雖然名氣遠遠不夠,但他卻每每在有關崇禎皇帝殉國的歷史事件中被提起。俗話說「跟著鳳凰飛是俊鳥」,王承恩的知名度是靠陪同皇帝殉國而提升的。

後人評價:王承恩與崇禎皇帝在崇禎十七年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一同在煤山自縊殉國,為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殉葬,走完了他的悲情人生。

有關王承恩的個人資料寥寥,不妨簡要盤點一下,看看這位性格足夠剛烈的太監是啥來頭。

明代太監沒幾個好人 陪崇禎殉國的王承恩卻受好評 他是啥來頭

(王承恩劇照)

大約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左右,王承恩出生在河北一個貧苦家中,幼年父母雙亡,生活孤苦。後來被家中遠房親戚送入皇宮凈身後成為了一名小太監。隸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奉命服侍和監視未成年的信王朱由檢,成為東廠安插在信王府里的眼線。

或許是冥冥中有緣註定,王承恩與信王朱由檢雖然地位差異懸殊,一個是主子一個是奴才,但二人的身世確有相同之處。朱由檢的曾祖母與祖母都是宮中婢女,他的母親也是皇宮中十分卑微的庶人,且在他五歲時便去世了。而王承恩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被惡霸糟蹋至死,年幼便成了孤兒。

王承恩看著朱由檢出生,陪伴他長大,他們之間產生了日積月累的感情。雖然他是奉命作為眼線來此監察,卻慢慢地將年幼的崇禎當成了至親。彼此相近的童年不幸,拉近了感情距離,年齡差距更使兩人情如父子。

王承恩原本是權宦魏忠賢勢力中一員。但身為太監的魏忠賢想要謀亂篡位時,王承恩堅決反對,並反過來幫助信王。使得熹宗朱由校臨死前宣布由信王朱由檢繼位,且熹宗之後張皇后也發布懿旨:「召信王入繼大統」,因此魏忠賢與王承恩決裂。

朱由檢繼位成了崇禎皇帝,王承恩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很快升遷為司禮秉筆太監,成為崇禎皇帝的心腹。

史料介紹,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亦是整個宦官系統中的權勢地位最高者。司禮監不僅總管內廷宦官事務,而且職涉外廷朝政,被認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王承恩不像明朝的其他太監那樣心毒手狠。他心底善良,忠心耿耿,但城府很深。他掌權後並沒有裁撤廠衛制,只是進行了嚴格整頓。

王承恩在崇禎稱帝後,一路輔佐他,為他解憂,幫他出主意,積極協調處理朝中大小麻煩事。崇禎帝有了什麼思慮,他都會看在眼裡,知道他的心裡需要什麼,且堅決維護他。

每當崇禎與大臣之間有對立時,王承恩都加以周旋,化解矛盾,凡事以大局為重。同時他手段極多,敢於整治那些庸臣奸臣,積極為皇帝舉薦有德人才,一時凈化了明末朝野的腐敗風氣。

王承恩如同崇禎帝的長輩,是他的依賴;而崇禎帝對王承恩來說,就是他的生命支柱,是他的整個世界。

與後來的清王朝統治時期太監言聽計從不同,明朝太監爭鬥的情況很激烈。但王承恩之所以能留下一個好名聲,主要在於他的忠貞。王承恩是一個雙面性格,他掌控朝政,雖然對朝中對手毫不手軟,但是對崇禎帝卻是實實在在忠心不二。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在罪己詔中命王承恩提督內外京城,就是當京城的軍隊總指揮。在李自成的農民軍架飛梯進攻北京城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時,王承恩曾在城樓上親自發炮攻擊,連斃數人。

當李自成的兵馬攻破北京皇城,朝臣作鳥獸散,導致偌大紫禁城竟無人可守。正因如此,崇禎帝才放棄了守城以待救兵趕來,轉回宮中,賜死后妃,砍殺公主。決意「君王死社稷」。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夜晚,京城內外烽火連天。王承恩陪伴崇禎帝跌跌撞撞登上皇宮後面的煤山(景山),面對城破國亡的硝煙,崇禎帝無比悲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書遺詔:「朕涼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隨後,崇禎帝自縊在煤山半腰壽皇亭附近的槐樹上,時年34歲。

後人想像,當時王承恩應是以頭撞地,失聲慟哭。他對著皇帝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義無反顧地弔死在旁邊的一顆海棠樹上。

明代太監沒幾個好人 陪崇禎殉國的王承恩卻受好評 他是啥來頭

與明代諸多的宦官相比,王承恩的死要壯烈得多。在一個王朝覆亡之際,肯與君王一道殉國難,表現出強烈的忠貞性格,使他的死充滿了歷史的悲壯。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皆知杜牧的「清明」詩 可知他還有一則與母女情約不成的遺憾
春天裡 古都洛陽的匆匆印記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