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數天才墜落?只不過是換個形式綻放罷了!

奧數天才墜落?只不過是換個形式綻放罷了!

【合璧兒按】

《人物》雜誌記者吳傑奎對兩屆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付雲皓做了一次人物專訪,隨後便已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急切心態,把付雲皓描寫成一個被奧數毀掉人生的「失意者」,對他的人生軌跡提出質疑,甚至粗暴地認為,正是奧數讓付雲皓變成了一個不諳世事,被老師寵壞的怪人,所以才會在大學以後玩遊戲,掛科,不能從北大數院畢業,最後做了一名教師,記者甚至懷疑,付雲皓由於偏科,是否具有完善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更是成了一記標題黨。不但成功引起了眾人的關注,更是引來了當事人第一時間出來回懟:「對該報道所傳遞價值觀不理解」「沒有所謂的自甘墮落,沒有所謂的傷仲永」「現在的我,正穩穩噹噹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奧數天才墜落之後》文章中的主人公付雲皓曾經「輝煌」的戰績:他是唯一一個在兩屆相對困難的國際奧數競賽(IMO)中奪冠的中國選手。

那麼什麼是IMO呢?它是青年奧數界的制高點,每一年,全世界所有參賽國家選拔出最優秀的6名中學生,代表各自國家的最高初等數學水平征戰IMO賽場(2002-2003年的參賽國家是80多個,現在數量已經上升到了100多個),而這幾百個已經非常優秀的參賽者里能夠獲得滿分的寥寥無幾,有的年份甚至根本沒有滿分出現。2002年的參賽選手一共479名,其中39位金牌得主,3位滿分得主,其中就包括付雲皓。

中國國家隊參賽IMO三十餘年,取得和他同等成績的選手只有三個,且IMO有「相對困難」和「相對簡單」的難度區分,付雲皓是唯一一個征戰了兩屆「相對困難」並獲殊榮的人。

然而這位曾經的兩屆奧數冠軍、數學天才,如今卻成為了一所二本師範院校的教師,於是記者將付雲皓的這種變化稱為「墜落」。此文所反映的正是我國現有的一種非常「流行」的成功觀:你既然都獲得了IMO金牌,你就應該去做學術,否則就是失敗的人生。

這種「成功觀」也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所秉持的一種「成功可以複製」的思維方式,就好像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區別就是不同地方的金拱門裡面的漢堡包,料夠足,工序準確,就會做出一樣的味道。然後可惜的是我們的孩子還真把自己當作漢堡包一樣了,天天想著自己還缺哪道工序就能上桌。把別人的「標準」套到自己身上,是否就會成為耀眼的「巨無霸」。

現在的人們非常迫切希望得到某種確認,太在乎終點和獎勵,他們害怕在神聖的旅途中去冒險,去體驗不同的人生,甘於也樂於生活在一個自認為的確定性的世界裡。

但是,人和人際遇不同,最重要是的到最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每個人的「成功」也不可能相同。付雲皓的回答也告訴別人他人眼中的「墜落」與他不是什麼失敗,他只是想往另一個方面去努力。

在《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 付雲皓自白書》一文中,付雲皓提出了一下幾個回懟觀點:

以世俗標準來說,我確實和本科同學的差距不小,但我已經不怎麼放心上了。

我本人正在穩穩噹噹的紮根在基礎教育行業,培養了大量中小學老師,我的工作是非常有價值的。

學術研究才是上品,普通工作都比較low,這難道不是專業歧視?

我年輕的時候確實走了彎路,但是事實不是文章報道的那麼不堪,我本人和當年的當事人都說了很多真實信息,結果被斷章取義的拿出來,刻意地抹黑我。

最重要的是,我本人一直對學術保持高漲的熱情,而且一直在做研究,難道我當老師就不能自己做研究了?那你解釋解釋張益唐是怎麼回事?

張益唐,北大畢業後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因為和導師關係不合被導師打壓,導致畢業後學術道路坎坷,無法在研究所和大學擔任教職,長期靠打零工糊口,曾任快餐店收銀員、中餐外賣員、汽車旅館零工等,但他從未放棄對數學的研究,2013年4月17日發表了重要論文,解決數論重大難題,在58歲時一舉成名,成為頂級數論學家。其坎坷而傳奇的經歷和突出貢獻都使他的成功在學術圈內外引發轟動。

付雲皓坦蕩地稱自己現在就是「一名普通師範院校的教師付雲皓」,目標就是讓廣東省多幾個靠譜的中小學老師,幫助更多的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更好的數學教育,提升初等教育的專業水平。他認為記者在文中把教育和學術對立是對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歧視,他本人不會因為當了教師就放棄學術研究。

看到付雲皓的「自白書」,真心地對他表示敬意與欣喜,希望有更多人在溫飽之餘,能夠利用自己的才能,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做出一些積極的,哪怕是非常微小的貢獻。

也很慶幸付雲皓活出了自我。其實,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那麼強,每天打開微信知乎都是各種各樣的「成功故事」、「成功方法」和「血的教訓」,能不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真的需要及其強大的內心才可以呢。

這些雞湯文的內核都是一套差不多的標準和差不多的「成功之道」。無形中讓每個人潛意識中接受了這套標準和思路,也越來越把這套標準加在自己頭上,越來越淡忘了自己想要什麼,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個標準漢堡,甚至還特別沾沾自喜。

活在別人的標準中等於把自己的快樂和痛苦的決定權讓與別人,是一種非常心累的活法。凡事都得考慮別人的想法,他人的評斷。當你學會求助於自己的標準和判斷,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屬於自己。現實中他人自然可以拿出各種鎖鏈套在你身上,這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很多人的快樂就建立在用各種標準去苛責別人。所以千萬別因為被套太久了,真把鎖鏈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在付雲皓這件事情上,我們父母也更應該警惕與反思,我們的教育心態是否已經畸形?精英化教育的背後,又有何隱患?人生長期的成就中,智力和學術優勢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層面,是還要與之匹配的心智和情商。

任何一種形式的賽事訓練,奧賽也好,棋類賽事或是體育賽事也罷,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鍛煉能力、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的機會,但是它的競爭本質又是殘酷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超過別人上,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總是有比你更強的人;把競爭轉變為一場自我修行,以挑戰自我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兒,實現最好的自己,那就是能從賽事中受益的最佳方式了。

然而任何一種學科都不只是生活的唯一,家長和老師跟更應該幫助孩子們理清,正在學習的技能夠幫助他們做成哪些學科研究以外的事情,有哪些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應用,盡量給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讓他們知道除了沉迷於一件事情以外,生活還會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生命也還會有更深刻的意義。

本文來自網路,部分觀點來自知乎作者羅博深、dhchen

合璧兒編輯整理,責編:IVY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合璧兒 的精彩文章:

同一前跑線下的不同人生

TAG:合璧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