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原標題: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作者:劉華強


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現在的媒體動不動就愛diss所謂的「精英」,彷彿這群最早靠知識變現、佔有資源位的人,佔領的不是話語權的高地,而是落伍,油膩,以及沒有品位的發祥地,比如焦慮法王羅振宇,偏見教主許知遠。


可一旦出了互聯網這個圈層,我們就會收到精英們這樣的評價:不成熟,欠考慮,沒有大局觀。久而久之,彼此間形成了一層結界,互相瞧不上。


精英們崛起時的你


作為氣盛的年輕人,當然感到十分不爽,我首先想到的是對抗和回擊,就像劉華強的名言:

「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但同時劉華強也說過,

「是龍得盤著,是虎得卧著。」

想想自己既不是黑豹黨,又不是馬爾科姆X,砸碎舊世界是沒可能砸碎的,一輩子都不可能砸碎的。


我慢慢發現,一味地對抗和嘲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既然馬林諾夫斯基可以和南太平洋上的野人打成一片,我們為什麼不能和他們打成一片呢。



像人類學家一樣研究精英

與其硬碰硬,倒不如把他們當成人類學客觀研究對象,做成幾個維度考量,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人都是時代的產物,理解了那個時代,也就理解了他們。


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經歷、世界觀、美學觀。



不管是50後的的劉永好,還是70後的羅振宇,他們的第一桶金其實都源於改革開放。由於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兩人的心境也有很大不同。


1980年,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整個社會上還在進行姓社姓資的討論。



80年代的北京


買賣鵪鶉蛋的劉永好雖然掙到了錢,但一直過得很揪心,生怕哪天政策變天,自己被當成走資派批鬥。


隨著歷史進程的加快,他的人生進階也越來越快,1988年,潘石屹穿過鐵絲網深圳淘金時,劉永好早已靠著賣飼料實現了財富自由。


改革開放造就了很多個劉永好,當這些人靠倒騰盤條賺得第一桶金時,我們可能剛出生;當他們在深圳艱苦創業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在看《神龍鬥士》。看似生活在一個時代,但卻是兩個世界:當你出來混社會,他們已經吃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

1988年,正是改革開放十周年。這十年,也是中國階層重新開始流動的十年。1978年夏天,土豪還只有挨打的份兒,而到了1988年,萬元戶成了社會新身份的象徵,站在歷史風口,劉永好成了土豪2.0。而當劉永好大浪淘沙的時候,羅振宇,高曉松,孟非正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立志成為陳景潤式的科學家。



1996年的高曉松



1996年的北京


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那一年,羅振宇從央視離職,成為自由職業人,4年後,《羅輯思維》走紅,羅振宇這個70後迎來了他的時代。雖然沒趕上改革開放的紅利期,但用他自己的話講,「自己新造了一個賽道」,也就是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的本質是話語權。不管是高曉松,還是羅振宇,他們就像互聯網意見時代的一個個凝結核,源源不斷地吸收一個一個孤立的遊民,用知識和口才成為土豪3.0。只是羅振宇、嚴峰的「土」不再是土地,而是網路;他們的「豪」 也不是家財萬貫,而是組織資源。這種「土豪」是很難被評估出來的,能夠讓你輕易評估出來的,都是農業社會中的真·土豪,是「打土豪,分田地」中的舊土豪。


當我們追偶像練習生的時候,他們在研究《毛選》,用持久戰或游擊戰打下新的市場。縱使都是偶像,卻是兩個不同的圈層:你笑穿灰夾克的企業家老土,他們笑你追的小鮮肉都是牛鬼蛇神。



經歷不同,他們的世界觀和審美自然也不同。先說世界觀,在他們眼裡,這個世界是待創造的,而不是消費的。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充滿幹勁,根本沒時間喪和佛系,工商社會,賺錢第一。由此,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誕生了很多金句,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賺了些錢後,有些人選擇享受生活,沒有用流動資金擴大再生產,最終淪為時代沉浮中的一個泡沫。


相反,另一些人則一路奮鬥,不斷折騰,雖然起點越來越高,但生活還是一如當初。

「宗慶後19.5元的內衣,劉永好5塊錢理髮,牛根生18元的領帶」。

很多人說這是作秀,其實這是新教徒企業家的普遍作風,19世紀的美國巨富,不管是摩根,還是洛克菲勒,都是這號人。他們的人生信條很樸素,你可以把手頭的財富當成糧食揮霍,也可以當成種子再生產。


所以,即便現在有很多企業家,但你很少能夠看到他們外表富貴逼人,這並不是他們不懂得享受,而是他們選擇一種更為務實的生活方式,這種習慣也被新生代的張一鳴,張旭豪等人繼承了下來。歸根結底,這都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留下來的一點小經驗罷了。



而在審美上,50後的老總們,他們的稱呼一般都是「老總」,不是因為他們是Boss,而是朱德同志們也叫「老總」,跟著朱老總走意味著可以從勝利走向全面勝利。因此,他們的審美也是很政治化的,追求大局觀,討厭浮誇,追求古典式喜怒不形於色的人生態度。


閱兵時的朱老總


這種大局觀展開講有2點,第一,不能追求各種花哨的潮牌穿搭,永遠的深色夾克,永遠的方頭皮帶,這是一套隱蔽的權力語言,天不變夾克亦不變;第二,不能開口CPU閉口RAM,這隻會讓人像個到處摳摳的技術工人,精英是不會把時間花在研究手機上的。


理解了這2點,也就理解了精英們的堅持。所以,飯局上的華為Mate RS保時捷設計,普通人眼裡只有它9999的高昂價格,但在使用者眼裡,價格因素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他們最關心的是華為 Mate RS 保時捷設計看著體面、大氣、有一種他們多年奮鬥成果的專屬感。



也許在大眾眼裡,這樣的消費很膚淺,但實際上,這種膚淺往往比你想像中的更有深度。因為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排序的問題。在他們看來,我可以買貴的,但你也得是對的。品牌固然重要,但內在也必須對得起體面2個字。這點華為 Mate RS 保時捷設計也全面滿足。4000萬徠卡三鏡頭,麒麟970人工智慧處理器,6英寸2k解析度全面屏,性能和配置站在了國內手機工藝的巔峰,不虛任何人,買就完事了。


而且,在很多60後,70後的老總眼裡,創立於1987年的華為,其本身就是一股向心力。從代理商到通訊巨頭,30年的鏗鏘奮鬥很容易讓人想到自己的一路奮鬥史,給老一輩回憶,給年輕人信心。


而華為的崛起則離不開改革開放,它自己也成了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從當年威風的大哥大,到後來的功能機、智能機,都是清一色國外品牌。而到了2017 年 和 2018 年,華為連續兩年入圍「國家品牌計劃」,也是 TOP 合作夥伴中唯一手機品牌。2014 年 Interbrand 「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華為排名第 94,而到了 2017 年,華為在榜單的排名上升至70 。這些光輝的背後,是與其他時代領航者別無二致的精神內核——不懈奮鬥。



時代成就了華為,也成就了一批因改革開放而不斷崛起的中國企業。所以,在改革開放的第 40個年頭,華為 Mate RS保時捷設計攜手網易向時代領航者致敬,推出了專題訪談節目《四十年四十人》,與眾多時代傑出人物一同致敬時代,其中有劉永好、潘石屹、陳一冰、毛大慶、孫丕恕、姜建清、庄聰生、史偉、趙依芳等。



這些人的信條就像白酒,在時代的酒罈中不斷發酵,在你看來很辣,很沖。但如果看看釀造的材料,就會發現這一切都很有道理,當然你也可以釀出自己的酒,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互相傾聽,致敬時代。



時代改變了他們,他們成就了時代。這是改革開放 40 年間,每一位時代領航者的寫照,也是華為 Mate RS 保時捷設計「致敬時代」的內涵所在。


致敬這些時代領航者,也唯有時代領航者方能發出最有力的致敬,亦如華為 Mate RS 保時捷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博士 的精彩文章:

當你嚮往遠方,遠方也在嚮往你
學不好英語的我的一生

TAG:X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