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盛:面向未來,做一些真正遠大的事情

傅盛:面向未來,做一些真正遠大的事情

就算是泡沫,也沒什麼了不起。泡沫起來了,損失最少的是年輕人,我們不應該變成中年人的保守。

探索公共而不為人知的秘密

身著白襯衫、略緊的黑色長褲,在結束第一個採訪後,傅盛跟在助理身後,小步快走來到了北大雙創中心門口。離開論壇接受採訪的一路上,一小撮粉絲安靜地跟在傅盛身邊,以不打擾的姿態仔細聽著傅盛與記者的對話,從二教一直到圖書館。傅盛專註於回應問題,沒有別的客套。

站在面前的傅盛,展現的完全是個人對創新創業、人工智慧領域的激情。網上對傅盛的採訪文章極多,傅盛自己也開了一個公眾號,關注創新創業、人工智慧,還有機器人。傅盛還在喜馬拉雅上有一個專欄,叫「盛盛GO電台」,專門分享他對創新創業的思考。有一位合伙人曾經評價他「極其樂於分享,分享知識、分享財富、分享夢想和未來」。

傅盛正在經歷帶領公司進入跨時代的階段。他的獵豹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最早進軍海外市場並少有的成功案例。現在的獵豹移動在全球有6億多月度活躍用戶,是全球最大的工具軟體開發商,80%的用戶來自於海外。但這遠遠不夠。3月21日的獵豹機器人之夜,傅盛在水立方「縱身一躍」,發布了五款機器人產品。在人工智慧上的布局是傅盛對於未來的認知。「獵豹將探索目前的未知領域,即基於人工智慧的產品。」

獵豹是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可達115公里。「我的性格像獵豹,它很孤獨但跑得最快」。在美國談及為什麼獵豹要全球化,傅盛用哥倫布和鄭和的故事舉例。1405年鄭和下西洋,有300艘船,而哥倫布只有三條小船。最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帶來了世界的巨大改變。結果不同不是源於擁有的財富的多寡,而是思想格局的差距。「創業就是找到一個公共的卻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認知。」

當今時代正發生巨大而快速的變化,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今天的小米是一個零售、互聯網、消費品三者合一的公司;今天的亞馬遜管著飛機、有雲還有音響。過去的管理學崇尚聚焦,然而現在的聚焦可能會導致被淘汰出局。對未知有好奇、有敬畏,一個人才能獲得認知上的升級,完成對快速變化行業的認知。

在大大小小的訪談、演講中,傅盛笑談自己經常處於「知道自己不知道」、偶爾處於「知道自己知道」的認知狀態。在文章《人的成長在於認知升級》中,傅盛詳細談到自己對於公司成敗本質原因的思考,他給出的答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認知。這篇文章出乎傅盛意料地得到了10萬+的反饋。

如果人工智慧終將領跑下一個時代——憑藉其對生產力的顯著提升,以及與各行各業結合的能力,尤其是對實體經濟的嵌入,年輕創業者必將要對人工智慧做出回應。

Al時代,all in 年輕人

騰訊研究院和BOSS直聘聯合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總數約30萬,而目前市場需求則在百萬量級,AI人才供應存在很大缺口。

在北京地區的大學裡面,名牌大學靠創業就業的佔比不足1%。全北京市經過中關村和國家的鼓勵,在諸多優惠政策下,中關村地區的大學生靠創業實現就業的剛剛達到2%。創業人才稀缺、成果轉化困難,創新發展已經到了無人區。

如今,互聯網思維人人皆知,數字英雄不再鶴立雞群,今天能寫出程序、寫出app的人並不少見,公眾號軟文寫得好的餐館比比皆是,互聯網有朝一日也會成為傳統行業。而人工智慧不僅在產業升級中舉足輕重,甚至威脅了一些領域的工作者,比如以單項技能為主的工作。人工智慧時代的創新創業,是新常態經濟的需求,也是人們生存的剛需。

作為投資人,傅盛是樂觀而有信念的。5月6日北大全球金融論壇創新創業投資分論壇上,傅盛更是表示,他的傅盛戰隊All in 年輕人,扶持青年創業者。創業要看3、5、10年的東西,時代變化很快,一個轉彎紅利可能就沒了,但放在10年來看,很多眼前的對手可能沒那麼可怕。年輕人最不怕的就是失敗,他們有天然的資本面向未來,可以做一些真正遠大、長久的事情。

「但我們一定不能忽略美國的創業,他們那種車庫創業,很多是在解決了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再加上紮實的大學教育和較好的商業環境,完成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在這個時候想一些特別遠的事情。我們今天這幾個方面都不太具備,所以這個時候創業天然的難度就比他們大很多」。

困難面前,年輕創業者何去何從?

傅盛自己曾經歷了北漂的一切。身上只揣了400元錢,半工半讀,上北大光華MBA的輔導班。最終沒有考上MBA,卻進入了互聯網行業。2002年,進入互聯網後,傅盛坦言,他曾經學過的很多關於管理的理論與實際中完全不同。「互聯網的管理特別亂,沒什麼流程或文檔,幾個人合夥就能做出一個產品,產品成長也非常快,所以我就放棄了考MBA的想法」。

傅盛有幸搭上了互聯網這班車,他的經歷說明了,理論很可能滯後於時代的發展。談到當下年輕人創業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傅盛認為,整體來說,是我們的大學生的心智還不太健全。所謂心智,就是一些基礎的商業邏輯,甚至包括一些底層的思維邏輯。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還是偏重技能教育、工業化教育。但是今天這個時代,單一的專業技能很難起到特別獨到的作用,而且也很容易被淘汰掉。創業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體系,不是開幾門課就能學會的。實習這個環節應該在大學裡變成更重要的考核標誌。這可能比開設幾門課程更有效。」

「今天你有個好想法,你可以先多自己思考,然後用一些很輕的方式落地,比如像公眾號、小程序,先做一些嘗試,看一下效果。另外可以去一些大一點的公司學習一兩年,把去公司當作讀研的一個部分,等了解這些以後再去創業可能會好一點。」

傅盛反覆強調實踐的作用,同時,他也提出對於年輕創業者而言,對於新事物,不要輕易去質疑。「先接受一些東西,深度去了解本質,等你有足夠多信息量的時候,才去質疑,或者否定。比如互聯網當年崛起的時候,就應該接受互聯網,今天人工智慧,就算你做的不是人工智慧,你至少得知道人工智慧的原理,怎麼去跟行業去結合。」

傅盛的獵豹,說到底展現了他對於未來的認知。目前他對獵豹原有的業務和未來的業務時間投入比是30%和70%,而究竟世界怎樣發展,無人知道答案。但確立認知,並有堅信成功的氣焰,卻是年輕創業者突出重圍的必備。

「首先你在思維結構上要有非常標準的科學邏輯體系,而不是憑感覺。科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邏輯的自恰、續恰和他恰。養成一個標準的思考方式,然後不斷去糾正。當你做一件事情時,你可以看看這個實際結果是什麼樣的,如果結果證明你對就是對了,證明你錯了可能就是錯了。」

「今天很多年輕人都很擔心找工作沒找好,或者說進了家不好的公司,所以大家最後的選擇都很雷同,考公務員、進BAT,就跟當年進國企、進外企一樣。大家為什麼會雷同,因為太擔心不確定性了。但事實上,如果你想清楚一個方向,你可以試啊,試了不好就成了你的經驗。你的認知是否正確,首先整個大的邏輯結構要合理,再加上實踐的反饋,把這兩個拿到手,就不會出大的錯誤。小錯一定會犯,但小錯就是檢驗的一部分。」

採訪/撰稿: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財經傳媒專業 張曉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金融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北京大學全球金融論壇在京舉行
人工智慧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

TAG:經濟金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