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擬狀告星巴克涉嫌「排他」壟斷
5月15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表示,近期在業務發展中遇到來自星巴克(Starbucks)的不正當競爭,就星巴克涉嫌壟斷的行為,將向國家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進行投訴,並向有關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瑞幸咖啡在致星巴克的公開信中表示,其目前業務發展遭遇了星巴克的不正當競爭手段:「第一,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即使還有閑置店鋪也不允許其他『咖啡』商家入駐;第二是要求供應商站隊,停止向其他咖啡品牌供貨。多家與星巴克重合的供應商被要求向瑞幸咖啡停止供貨。」
對於瑞幸咖啡公開信中提及的要求供應商「二選一」問題,星巴克告訴南都記者,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歡迎有序競爭,彼此促進,持續提升品質和服務,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當南都記者詢問星巴克是否要求物業方及供應商對其他咖啡品牌「排他」時,星巴克則再次重複「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的說法。
有供應商收到排他協議要求
據了解,瑞幸咖啡由原神州優車集團COO錢治亞創建,今年1月起陸續在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試營業,已完成門店布局525家;經過4個月產品、流程和運營體系的磨合,5月8日宣布正式營業。
瑞幸咖啡委託律師、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中聖告訴南都記者,其掌握著證據證明星巴克要求商戶租鋪簽訂排他協議。
「在其進駐高端商務寫字樓,與業主簽訂店鋪租約時,大量採用自己預先擬定好的格式合同,嚴辭約定排他性條款。包括要求出租人在租賃區域內不存在:1、商號或者店名中,包含」咖啡「的任何商家。2、銷售獨立品牌的咖啡豆、調製咖啡或咖啡飲料的商鋪或攤位。3、無獨立咖啡品牌,但連續一個月中,30%以上的營業收入來源於咖啡豆、調製咖啡或咖啡類飲料銷售的商鋪或攤位。4、經營C osta、太平洋咖啡(PacificCoffee)、漫咖啡(M A A N coffee)、兩岸咖啡(C . StraitsC afe)等所列清單中的連鎖咖啡館。」上述律所合伙人告訴南都記者,換言之,只要其與星巴克訂立門店租約,就不得與其他咖啡館服務的經營者進行交易,否則即構成違約,必須承擔違約責任。
「按照《反壟斷法》的第十九條規定,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可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星巴克在咖啡館服務市場,尤其是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中份額超過50%,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李中聖告訴南都記者,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會被法律賦予更多的義務。「不能與交易相對人簽訂《獨家協議》,或者限定其與他人交易行為。」
來自權威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的統計數據顯示,星巴克2017年在咖啡館服務市場份額58.6%,連鎖咖啡館服務中市場份額、門店總數、交易量分別佔比80 .7%、61%、73.3%,也就是說具備《反壟斷法》中提及的「市場支配地位」。
與此同時,供應商也收到排他協議的要求。「一開始只是不允許供貨瑞幸咖啡,後來變成所有其他咖啡品牌都不行,這個情況在最近兩周變得更加強烈。」一位供應商在上周也曾向南都記者如是爆料。據瑞幸咖啡的公開信顯示,遭遇星巴克要求的供應商包括機器設備、包裝包材、食品原料等品類,「瑞幸咖啡已接到部分合作夥伴將要停止供貨的通知。」
星巴克租賃合同網上能搜到含「排他性」
對於瑞幸咖啡的公開信,星巴克表示「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深耕中國近20年,星巴克有幸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咖啡市場的培育和壯大,與眾多業界夥伴共同發展建立了長期合作,與45000名員工夥伴並肩努力建立了彼此信任。我們始終共同致力於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每人每杯每個社區』的優質星巴克體驗。」
但是當南都記者詢問是否存在要求供應商或者店鋪要求「排他」,星巴克並沒有明確予以回應,只是再次強調「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
不過南都記者以「星巴克租賃合同」在百度搜索,第一條鏈接則是發佈於2014年1月的一個百度文庫「星巴克租賃合同」,從合同細則上看,星巴克在第5條的「場地使用」上,確實有一條「排他性」要求,其描述與金杜律師事務所所表述的一致,包括「任何含有」咖啡「的商家」以及「銷售獨立品牌的咖啡豆、調製咖啡或咖啡飲料的商鋪或攤位」都在排他範圍內。
「2008年中國實施《反壟斷法》以來,雖然已有數百起案例,但大多數是由行政機構(國家發改委旗下機構)發起,企業之間訴訟的案例相對較少。原因在於界定『壟斷』比較困難,很容易陷入訴訟泥潭,久拖不決。」一位業內人士如是告訴南都記者。
近幾年的「反壟斷」則集中表現為「二選一」。最早出現於8年前的3Q大戰,之後京東、唯品會指責天貓,同程指責途牛要求商戶二選一,超市門店上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二選一」。最近的則是美團外賣要求商家二選一。但實際上這些案例都不了了之。據IT產權律師趙佔領表示,3Q大戰通過司法手段,最後360敗訴;京東通過行政舉報天貓最後不了了之,很多時候這種問題最後都演變成一種公關的口水戰,這也是一種無奈。
開店對決 瑞幸星巴克終有一戰?
實際上,目前門店也是星巴克最重要的護城河。今年,星巴克宣布與雀巢達成協議,將星巴克門店以外全球營銷星巴克產品的零售咖啡業務以71.5億美元價格售予雀巢咖啡,也就是說其只主營業務就是2.8萬家星巴克連鎖咖啡店。
但其門店業務在中國也遭遇較大的挑戰。據其2018年Q 2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市場同店銷售增長4%,比上一季度減少30%.新增門店216家,也就是平均每天新開2.4個門店,相比之下,瑞幸咖啡在4個多月試運營期開出525家門店,平均每天開店4.1家。
這也是雙方對門店定位的不同導致。星巴克一直強調其「第三空間」的概念,給消費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社交場景,咖啡則是這個場景中的重要媒介。它甚至為此拒絕了互聯網服務通道,南都記者從星巴克A PP上看僅有會員服務以及門店導航的功能,並不能線上下單或者外賣服務,但這也讓其門店成本相對高昂。財報顯示,星巴克門店成本佔比20%,高於原材料14 .3%,也就是說一杯38元的星巴克咖啡原材料可能只有5元多。
瑞幸咖啡則擴張到「無限場景」,除了類似於「第三空間」的旗艦店(E lite)和悠享店(R elax),也有快速自提、服務商務人群的快取店(Pickup),還有滿足客戶外送需求的外賣廚房店(K itchen),滿足職業白領各種場景的需求。「外賣店門店小,易於擴展,我們希望首先是目標區域全覆蓋,讓用戶能更便捷買到咖啡」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O O錢治亞告訴南都記者,「咖啡畢竟是飲品,我們需要讓其回歸一杯飲品的價格。過度消費文化概念,只是為了拉高產品價格。」
南都記者從其A PP上看到,目前其大杯客單價均在21-27元之間,比星巴克同款平均低10元左右,加上「買五送五」等促銷,相當於一杯咖啡10多元,相當於一瓶功能飲料的價格。
「無論如何,只有一個選擇對消費者終究不是好事。中國咖啡市場滲透率很低,需要更多的玩家共同做大。」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表示。資料顯示,歐洲每年人均的咖啡消費數量是750杯,美國是400杯,韓國、日本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人均消費量在200杯,但是中國大陸只有4杯,即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人均消費量也不過20杯。———比起「二選一」的選擇題,消費者更需要的是「填空題」。在公平的市場競爭法則下,「填空題」將能完成得更完善。
采寫:南都記者蔡輝


※這家360°無死角的網紅咖啡店,你以為他只能喝咖啡?NoNoNo……
※從大象糞便中提取的這種東西,加工成上百元一杯的咖啡,大家有興趣嗎?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