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字八法:勾趯的幾種寫法,你都搞清楚了嗎?

永字八法:勾趯的幾種寫法,你都搞清楚了嗎?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六集|趯的運用

橫豎撇捺

+

|筆記|

上一堂課我講到,四大主要筆畫橫豎撇捺都可以有趯。今天就講講這個問題。

記住,寫趯的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主筆+踆鋒+趯。

6.橫筆加趯

先說說橫筆尾部加趯。橫筆加趯有兩種情況: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講到,鉤為轉,趯為折,你看王羲之這個「壽」字,第三筆是一個鉤,因為它是轉出來的,而柳公權《玄秘塔》中的這個「壽」字,第三筆是一個趯,因為它是一個折。我現在要講的不是鉤,是趯。

6.1向下趯

向下的趯,以前講過,如寶蓋頭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察」字,寶蓋收尾就是一個趯,還有很明顯的「足跟」。那就是用踆鋒寫出來的。

踆鋒是一個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兩個動作,然後寫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們看到,真正一個折,是主筆和趯形成的,但這個折沒法直接寫出來,因為主筆寫完,尖鋒是落在後面的,通過踆鋒轉圈,才能調整尖鋒的位置和方向。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稱為換筆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給我們提供了趯的樣板。

6.2向上趯

橫筆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有一種是鉤,如左面這個,有一種是趯,如右面這個。

向上趯,主筆和趯中線所形成的這個折,也是通過踆鋒來連接的。這是很標準的向上趯。

踆鋒這個小圈,通常在橫畫的尾部,有時候移向左方,這時看起來足跟特別大。

如果踆鋒移向右方,超出橫畫,這時候右下角會出現缺口。

這種情況,在許多作品中都可以見到。王羲之《蘭亭序》中也有。

這個「池」字,傳為南宋張即之寫的,右下角有缺口時,足跟就不見了。其實是踆鋒向右移動了。

7.豎筆加趯

在臨貼時,同樣要首先分清楚鉤和趯。

左面「事」字中間一豎下來,結尾是一個鉤,右面是一個趯。鉤只要轉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鋒。

豎筆收尾處加向左的趯,這在前面講過了。就是「永」字中間的一豎加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向右方加趯。

7.1向左趯

豎筆向左趯,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這裡不重複了。今天我講一個比較特殊的趯。看起來有腳跟,有腳掌,還有一個向上翹起的腳趾。

這種趯,見於王羲之《蘭亭序》的「殊」字。平常的趯只有一個動作,這個趯卻有兩個動作,它踆鋒以後先向四號位橫出,然後向一號位收鋒。因為它下面是一條橫線,可稱為平托趯。

王羲之有很多追隨者,跟今天的歌迷差不多,凡是王羲之的動作,尤其是特別的動作,王迷都會學習,加以發揚光大。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兩個動作的趯。

這個也是。

平托趯有兩個好處:一是趯出實際上是一橫,所以不會纖細無力,也不會飄忽。二是因為他比較長,可以起到補空的作用。

你看這個「子」字,左下有個很大的空間,用了平托趯以後,這個白位就不大顯眼了。

這個「羽」字,左右都用了這一招。兩個白位都補了空,顯見是特意所為。

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但在豎筆上用這種寫法,橫筆向上趯也用了。

宋代米芾也精於這種方法。拿米芾代表作《蜀素貼》為例。平托趯出現了好幾次。

放大點看,這些字都是使用了平托趯。

這是清代康熙皇帝寫的,他這個向左趯,沒有做踆鋒的動作 ,只是蹲了一下,就用偏鋒掃出。所以實際上只是一個偏鋒鉤,不是趯。

6.2向右趯

現在講講豎筆加向右趯。方法和向左趯是一樣的,僅僅是改變了踆鋒的方向而已。

王羲之這個「懷」字,箭頭所指處,可以看到明顯的踆鋒足跟。

在褚遂良《陰符經》中,如這個「根」字,這個踆鋒有些特別,豎筆採用了大幅度的弧線,這是隸書的寫法,在結尾處踆鋒用順時針的小圈。然後反時針趯出。

這個「能」字,也是同一方法。所不同處是踆鋒轉小圈之前,已經改為尖鋒行筆。用尖鋒順時針轉小圈,當然容易多了。

8.撇加趯

所謂撇,就是向左下方的斜線。我們先來看看,哪一個是鉤,哪一個是趯?

左面應該是趯,它有很明顯的踆鋒小圈。右面是鉤,筆鋒只做了轉的動作。

一撇尾部加趯,和一豎加趯寫法是一樣的。你只要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一豎怎麼寫,一撇就用同樣的方法。

同樣道理,如果一撇加向右趯,也跟豎筆向右趯寫法相同。要提醒的是,這兩筆本來沒有趯,最多只有一個帶筆,但有時候為了調鋒,利用踆鋒這個小圈收集尖鋒,效果相當好。

豎筆有平托趯,如果把豎筆斜過來一點,那就等於撇加上了平托趯。你看王羲之這個「有」字一撇,就是這樣的。

9.捺加趯

捺筆是向右下方的斜線。捺筆加向下趯,一望而知,寫法和橫筆一樣。只要會寫橫筆加趯,就沒有困難。

如果是右斜線結尾加向上趯,如「戈」字這一筆,那動作就等於豎筆向右趯。《蘭亭序》中的「咸」字,王羲之趯得很長。

智永的趯,往往是短而實。張旭說唐代的書法家,深受智永的影響,看來是真。

清代笪[dá]重光在《書筏》中說:「氣之舒展在撇捺,趣之呈露在鉤點。」

撇和捺,一向左,一向右,寫得長一點,可以使字勢舒展;鉤和點,對於增加作品的趣味,有重要的作用。

本節要點:

橫豎撇捺怎樣加上趯

撇捺加趯可參考橫豎

趯本身形狀的變化:平托趯。

思考題:

顏真卿晚年的這種趯,是用什麼方法寫的?試練習之。

宋徽宗瘦金書豎筆下是鉤呢?還是一個趯?研究一下他的代表作《穠芳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放大《九成宮》,你為什麼寫不出純正「歐味」?
捺畫詳解——「波磔」之筆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