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並不是所有犯人都午時三刻斬首,只有那些罪大惡極,犯下滔天大罪,人人得而誅之的重犯、要犯才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其他的犯人,基本上午時就可以。

古代的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11點44左右,在這個時間點,人的影子最短(當然是我國中原地區了,而且是按照北京時間),而且,還必須是大晴天,颳風下雨、電閃雷鳴還不能實行斬首,所以一定要選在太陽充足的時候。

也就是午時三刻的陽氣最重,在這時殺人,就是為了對付那句話:「做鬼也不放過你!」這把讓你連鬼都做不成,看你還怎麼報復!

想到的自然是這個時辰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過了這個時辰,陰氣就開始升起。如果你有心發現,在午時三刻人的影子最短。而在陽氣最盛的時候斬首要犯,一方面是用至陽之氣來化解被斬者的戾氣、怨氣,再其次是按照古代的說法,以這樣的形式來剝脫被斬者重新輪迴投胎的資格(當然這個說法有待商榷,但在這個時辰斬首有損被斬者陰魂,確是有一定道理)。

同時,你會發現,古代斬首犯人的地方,往往會選擇在鬧市區,之所以選擇在此,並不是主要起到以儆效尤,殺雞給猴看的目的,而是在鬧市區,人來人往,人群聚集之處,陽氣旺盛。同樣,也是為了集聚陽氣。

不過也有種說法是午時三刻人處於「伏枕」的邊緣,這個時候人的精力特別的疲憊虛弱。因為人處於迷迷糊糊昏昏入睡的狀態,這個時候被斬首了他們就感覺不到痛苦。

這個說法偏向於為犯人著想,是在體恤犯人!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斬刑在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

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附近毫無遮擋物,陽光直射,陽氣最盛。

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其實說白了,都是一種震懾作用,用這些神鬼玄說,讓世人對大刑本身產生恐懼,從而抑制犯罪,就古代的封建迷信大環境來看,這種做法其實很奏效。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秋萬代 的精彩文章:

包拯的官銜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位,真能對包拯攔轎喊冤嗎?來看看
西遊記里誰的法力比如來的高?其中有何奧妙

TAG:千秋萬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