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紙上談兵打敗仗是因為趙括嗎

紙上談兵打敗仗是因為趙括嗎

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餘載一詞訓, 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一觸即發,雙方傾全國之力,集結長平。據有關史料記載,趙軍45萬,秦軍50萬,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場戰爭,秦趙兩國各投入50餘萬「作戰力量」。而實際上,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包括人口生產能力)和動員能力,秦趙兩國都不可能投入這麼多兵力。正如後世軍隊出征經常「號稱百萬」,實際只有「十餘萬」一樣,長平之戰雙方兵力都有「虛詐」成分。

戰爭一觸即發, 當趙括率50萬趙軍迎敵之時,白起敢於僅用2.5萬人去堵截趙軍撤退,以5千騎分割穿插趙軍中路。以冷兵器時代作戰原則而言,這樣的兵力運用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在當時,趙軍一旦投降就意味著被斬首(按秦律,士兵只有斬首敵軍才能獲得爵位,因此秦軍勇於殺敵,不尚受降)。40萬「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在主帥趙括英勇戰死的情況下投降的可能性很小。

考古發現證明,埋藏於長平古戰場上的屍體大多是在身著甲衣、手持武器狀態下被埋藏於地下,可以證實是「戰死」而非「坑殺」,且數量僅有數百上千人,絕無「四十萬」之多。長平之戰無疑是一場帶有文學描述和充滿「豐富想像」之戰。

對照其他各類史料發現,趙軍主帥趙括其實並非如《史記》所言的只會「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出擊其實基於三個方面的「無奈」:一是趙軍糧餉不足、後勤供應中斷,必須採取速戰速決之策,不主動出擊便是死路一條;二是趙軍最高統帥趙王急於與秦軍決戰,不惜為此臨陣換將,且換趙括為帥的目的就是儘快與秦軍決戰;三是廉頗在戰爭前期屢戰屢敗,當轉為守勢時趙軍又不善於「堅壁」(趙軍自趙武靈王時期建立了長於主動進攻的強大騎兵,但在善於防守和山區作戰的重裝步兵建設方面卻落後於秦國),因此軍心士氣低落。

回望長平之戰,趙軍在軍事上的最終失利,根本原因還是趙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落後於秦國。無論是趙王的戰略指導,還是之前廉頗的屢戰屢敗;無論是秦國的反間計,還是趙括的錯誤作戰指導,其背後都根源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對比和軍事力量的優劣異勢。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曆數代有為之君的長期經營和艱苦征戰,統一天下的國家意志已經堅如磐石,舉國動員的戰爭機器和軍事體制已非趙國等其他六國所可抵抗。這段歷史運行的最終結果深刻啟示我們:只有建立在強大綜合國力之上的國家意志才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

關於長平之戰,你是怎麼看的呢?說說你的看法,你我一起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時期,嚴重削弱趙國國力的戰役——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秦國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為什麼說白起是一直在背鍋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