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師流動要精準推動

教師流動要精準推動

近幾年,很多地方實施了教師「縣管校聘」政策,區域教育部門將在同一學校連續工作數年的教師交流到區域內其他學校任教。然而,教師到新單位後能否適應學校環境,生活、交通是否方便等問題,有時卻被忽略了。

不可否認,教師流動是教育公平發展的推進器,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驅動器。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流動是教師最好的成長方式之一。交流輪崗、支教、共享教師等形式的流動可以讓教師經歷多層次、多崗位、多方位的歷練,不僅能優化和均衡城鄉師資配置,更可以有效消除職業倦怠,激發教育活力,驅動教師快速成長。但教師流動要想在教育均衡發展中發揮有效作用,就不能「流之大吉」,必須精準實施。

區域教育主管部門要統籌本區域師資配置,充分調研各個學校的教師隊伍和學科建設情況,綜合設計和實施教師流動,讓縣域內名校、大校、城市學校的優質師資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實現區域名師、學科帶頭人均衡地配置在不同學校。尤其要巧妙運用「加減法」把大校、名校富餘學科的優質教師充實到相應學科短缺的薄弱學校,補齊薄弱學校的學科短板,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平衡強弱校之間的優秀師資力量。

教師流動不能「趕鴨子上架」,要制定工資、職稱晉陞等方面的激勵政策,促使城市學校優秀教師積極到偏遠學校任教,進而讓名師釋放「鯰魚效應」,引領和幫扶廣大鄉村教師實現專業成長。要準確把握流動教師的專業特長和教學特色,把他們交流到最需要、最能發揮自身特點與作用的學校和崗位上,促進他們在區域內錯位發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每個教師的價值,推動教師流動從平面走向立體。

同時,還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教師流動的長效運行機制,科學合理規劃教師交流周期,因地制宜制定交流方式,及時解決流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全力掃除教育體制機制上的「絆腳石」和「攔路虎」。

而從長遠看,要想從根本上破解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難題,必須在教師發展的供給側發力,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吸引社會上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注重教師業務培訓和素質提升,在分好蛋糕的同時不斷做大「人才蛋糕」。堅持底線思維,對教育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水平較低的教師進行精準幫扶,讓他們不拖教育均衡發展的後腿。

只要科學實施、精準發力,教師流動便能攪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池春水」,「流」出更多優質師資,推動區域教育向著高質量、更公平的方向邁進。

(作者系山東省肥城市安駕庄鎮馬埠初級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6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課程魔術棒點「弱」成「優」
上海財大構築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高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