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史海鉤沉:女子的貞節問題

說起生男和生女之別,分別有「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兩種不同的說法,但這兩者並不是一出生給你個瓦片與美玉就完事了那麼簡單,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美玉與瓦片的區別那真可謂是天淵之別。《禮記·曲禮》中規定如下:

男女不雜坐,不同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賈寶玉和林黛玉共讀《西廂》,顯然是不符禮記的

這幾句話的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雜坐一處,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子與嫂嫂不能互相問候,不得讓庶母給自己洗下衣(中國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像咱們現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體統的),外面的事不得傳入閨女內室,內室的言談也不要說出去。女子訂婚,脖子上要彩帶,表明自己已經有人預訂了。沒有天掉來的大事,不要進入女孩子的房門。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不能與兄弟同席坐,同盤子吃飯。至於火鍋,那更是不能吃了。唉,可憐的女子!

宋代以後,男女授受不親規定更嚴格。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司馬光作的《司馬氏書儀》規定:

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內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男子夜行以燭。男僕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

看看這規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門心思要把女人關到內籠里去,比動物園的園長關老虎還要費心。

當然,讀者們私下裡可能有疑問,這能執行下去嗎?單說司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廁的?筆者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廁所與男女澡堂的,他雖然清廉,但好歹也是當官的,家當厚實點,可以建得起。可對於平民百姓,那可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以,筆者覺得,這不過是司馬光老人家的一廂情願罷了,是理想狀態,真當真了就不好玩了。當然了,司馬光可能是以身作則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壯舉,筆者就一直懷疑,為什麼他不用手從缸口往上拉,這不是更省力更省事嗎?他為什麼要費力吧嘰地用石頭砸呢?筆者猜測可能那缸里的是個小女孩,而司馬光本人,可能是接受教育早了點。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司馬光像

男女之別,我們的祖先在搞建築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古代家庭營造房屋時,一般分著內室外室兩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內,男不入,女不出。

筆者覺得,美國人是聰明的,認為總統是靠不住的,所以對他們的權利進行了種種限制。可我們中國人卻更聰明,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面的,一碰面可能就壞事的。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這麼認定的:呸,凡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鐘就算非禮,而女人,乾脆不能看男人。像潘金蓮,武二一進門,這廂就高喊叔叔回來了,真是不要臉哪。中國傳統社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長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蓮勾搭武二,更是不成體統了。

早先的時候,筆者老是納悶:《西廂記》和《牡丹亭》何以在明清被視作黃書?後來隨著知識的增多,這才明白,這兩本書可是黃大了,裡面的許多描寫,真的是很黃很暴力。至於林黛玉偷看黃書,真可謂是膽大包天了。當然,她也真是不聰明,竟然將裡面的詩句給講了出來!面薛寶釵偷看黃書卻裝著沒看過,這種境界真不是林妹妹所能比得了的!

而我們的古人的聰明才智真是無限的,創意也是十足,又提出了貞節這一說法。貞節是傳統社會衡量一個女子品行的最基本標準。每一塊貞節牌坊的豎立,其背後不知道有這個女子多少的辛酸和眼淚。

貞操,是中國傳統社會衡量一個閨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標準。對少女的貞節的重視,正如對於集權的重視,也是始於秦始皇的大秦帝國。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戀愛自由,可參看《詩經》,年輕的獵手尚且可以和少女在野外幽會,少男少女們可以在河邊自由戀愛,就連孔老夫子也沒覺得這其中有什麼問題,他對《詩經》的看法是「思無邪」,認為這些很正常,並且開明地提出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詩經》里有許多關於男女情愛的詩篇

但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就開始關心女人貞節問題了。而漢代更是關心,貞節女人,會像現在的模範一樣,要得到官府的表彰,謂之「表貞女」。西漢劉向煞費苦心編《列女傳》,閨女貞節遂成當時時代的主旋律。范曄在《後漢書》里首創「列女傳」體例,從此,歷朝歷代史書都跟著來,這旋律,一下子旋了兩千年。

當然,官府關心歸關心,但總算還是有漏網之魚,尤其是在漢代初年尤為明顯。比如漢武帝的母親王氏,她就是嫁過人還生了孩子,被母親強迫離婚後又給塞進了太子府,後來竟然成了漢景帝的皇后。

連皇帝都對這方面不太講究,民間的情況可想而知。比如卓文君那小寡婦表現得不錯,跟司馬相如私奔了,成為千古美談。

而到了晉朝,風氣忽然一下變得非常的開放。賈午這丫頭也不錯,把皇帝老兒晉武帝賜給她老爹的香袋送給了自己的相好韓壽,遂成「偷香」之美談。而且,魏晉時的中國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場世界上最早的女權運動,魏晉名士們帶頭衝擊禮教,女人在後頭也搖起了小旗,貞節觀受到了衝擊,女人在社交方面也很活躍。但她們再活躍,卻依然敵不過官方的主旋律——西晉人張華作《女史箴》,曰:膏不厭鮮,女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一句話,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圖的就是新鮮和清潔!

隋唐時期,皇室宮廷生活奢侈糜爛,宮妓流行。上層社會的風流韻事,那是層出不窮哪。唐高宗敢娶老爸的妃子,唐玄宗就敢搶自己的兒媳婦。而唐朝的那些公主們更是一個比一個風流。如果說,長孫皇后作《女則》還算以身作則的話,那面首眾多的武則天發布《內訓》號召別人都守節就顯然有些不倫不類了,自己什麼德行,想必她自己是清楚的。而唐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閨媛禮的著作是宋若華的《女論語》,號召女子守節,只要能做到就會成賢婦,獨美千古。

古代的男女有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是怎樣看待女子貞節問題的

武則天雖然生活糜爛,卻也推崇女子守貞

一直到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以後,女子守貞,寡婦守節,才似乎成為社會主流。程頤先是嚇唬女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回頭又嚇唬男人: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也就是直到這個時候,女子守貞才成為社會的主流,貞節這塊招牌就死死的壓在了女子身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劉邦為何非得殺死韓信?其實韓信性格問題,一再挑戰劉邦的底線
諸葛亮《隆中對》的睿智和天真,天下三分可成,為何伐魏難於登天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