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晉李廆「墓表」與「墓磚辨證」

東晉李廆「墓表」與「墓磚辨證」

一、墓葬簡介

1991年11月在錦州老城區海錦大廈施工工地,發掘東晉時期墓葬一座,出土一塊長方形青磚,其外形尺寸為:長32.5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正面陰刻漢字三行共15個字,「燕國薊李廆┘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見附件)。現在實物藏於錦州市博物館展廳內,資料及照片記於2005年新編《錦州市文物志》書中,學術論文發表在《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四期

二、專家鑒定——墓表

經錦州市部分考古專家學者鑒定,對比青磚做如下結論:

定名為「青磚墓表」;

價值定為:珍貴文物的一級文物;

認定為東晉時前燕國墓葬。依此判定:錦州老域即是昌黎,即是棘城。(見附件)

三、相關考證

永昌三年考:

永昌三年當為東晉太寧二年(公元324年)。永昌元年,在中國歷史紀年表上,為東晉元帝司馬睿年號,即公元322年,永昌二年三月東晉明帝司馬紹即位,改年號永昌為太寧,故永昌三年應為東晉太寧二年,即公元324年。墓磚上誤寫永昌三年的原因,是錦州(徒河)處於晉朝邊遠地區,信息傳遞障礙,加之中原長期混戰,地方政權割據等社會現實而致。

2.昌黎棘城考:

昌黎,郡名,三國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遼東屬國(昌黎縣)為昌黎郡,屬幽州,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見《漢書·魏書·齊王紀》)轄境相當於今遼寧省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見《辭海》,《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公元342年隨前燕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昌黎郡亦移治龍城。(見《中國歷史地圖集》)。

棘城,古城名,亦稱大棘城。三國魏屬昌黎郡,治所在今遼寧省義縣西北。(見1931年版《義縣誌》大事記)。鮮卑族、慕容廆,由徒河之青山遷都於棘城,「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乃移居之。」(見《晉書·慕容廆載記》)慕容皝建前燕國(公元337年)後,定都於棘城,六年後(公元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

昌黎棘城系十六國時期,燕慕容氏皇帝及重臣箸籍郡望之地(見《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711-718頁);義縣萬佛堂石窟東區鑿建者,在北魏景明碑上自稱:昌黎韓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攀附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其昌黎皆指義縣之昌黎。

3.燕國薊地考:

墓磚上記載之燕國,如果是前燕國,則是中國歷史上十六國時期的五燕之首的前燕,即鮮卑族慕容皝(慕容廆之子),於公元337年(東晉咸康三年),稱「燕王」始,史稱前燕,都棘城。前燕國王慕容皝於公元342年(東晉咸康八年)遷都龍城,公元348年慕容俊(皝之子)繼位於龍城,公元352年(東晉永和八年),慕容俊稱帝,前燕國首立年號元璽,是年俊遷都於(今北京城西南隅),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北京稱帝的人。前燕國於公元370年(東晉太和五年)被前秦所滅。然而,在這塊李廆墓磚入葬時,即公元324年時,這些歷史都沒有發生。

所以,墓磚上記載之燕國,應該是刻磚埋葬前,即東晉永昌三年以前的燕國,則只能是公元前十一世紀,漢族姬姓周文王封其庶子召公爽為諸侯國的燕國,乃戰國時七雄之一,都薊。此燕國於公元前222年被親王嬴政所統一。

4.有關「墓表」考:

「表」古時封建朝廷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文字資料。常用來陳述心意,後也用於陳述對重大事件的見解,系奏章的一種。如唐·李密《陳情表》,三國·諸葛亮《出師表》,晉·慕容廆《勸進元帝表》,共1056字。(見《義縣誌》中卷(十三)藝文志上,43頁)

「墓表」,古代一種文體,刻在墓碑上,記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功德(多用韻文)。如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清·陳三立《故資政大夫直隸後補道李君墓表》共367字,(見《義縣誌》中卷(十五)藝文志下99頁)

5.李廆其人考:

李廆在中國史書上,無名無傳。這塊墓磚證明李廆卒年為東晉永昌三年(公元324年),生年無載,原籍為中原薊地。西晉末年,北方鮮卑族慕容廆(公元269-333年)為遼東地方行政首領(曾任都督、將軍、大單于、昌黎王、平卅牧等)。慕容廆打敗宇文部「時二京傾複、幽冀淪陷。廆行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示庶多強負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見《晉書·慕容廆載記》)這就是歷史上的永嘉八王之亂,造成連年戰爭加上自然災害,致使出現中土漢族流民投奔慕容廆者數萬家。李廆的生活時段正處於慕容廆執政的後期,李廆就是這些投奔慕容廆所統轄的錦州(徒河)的流人之一員。從墓葬的規格及隨葬品上看,李廆頂多的普通賢才或一般士庶;從墓磚的文字上看,沒有生平功名的記載,李廆的身份最大也只能是比平民百姓稍高一點的小官或小頭目。

四、辨別分析

1、東晉永昌三年時,我國歷史上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國尚未見過,故此墓葬應成為東晉墓葬,不能標成東晉前燕國墓葬。

2、前燕國的第二位皇帝慕容俊,將都城由龍城徙於薊城,已是李廆故亡後第29年的事

(公元324年—公元352年),因此李廆生前與前燕國無關。

3、辦理李廆喪事的人,在永昌三年不能知道以後會有前燕國建立,也不能預測到預測到前燕國第二次遷都會是李廆的老家薊地。

4、李廆故後,墓磚客商燕國薊地,這種攀附名門地望,不忘祖宗,乃魏晉南北朝以後,國人刻碑銘文之通例。

5、墓磚上的諸侯國燕及薊地,與後來的前燕國及薊地,雖然同在北京城的西南隅,但在時間上卻相隔575年(公元前222年—公元352年)。因為李廆是燕國薊地的人,其死後埋葬地點就一定是昌黎,是棘城,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

6、從中原遷來的數萬戶漢族流民之一的李廆,投奔北方鮮卑族慕容廆所轄的遼東、遼西的諸多郡縣,不一定非得落腳在前燕國的先驅慕容廆稱大單于,大都督的統治中心—棘城。所以,李廆的這塊墓磚,不能成為錦州老城就是棘城的實物證據。

7、東晉李廆墓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僅有15個字之墓磚,隨葬品中又無一件金銀珠玉,這些都可證明,李廆官職不高,資歷不深,財產不富,文化素質低下。

8、墓磚上總共刻有十五個字,除去記載年月日的九個字外,記載國名地名的漢字僅六個。縱觀銘刻在這塊墓磚上的十五個字。歪斜拙笨,非楷非隸,分三行字數不等,大小不均,有失一級珍貴文物應具有的藝術氣派。單從字數上就可斷定,此墓磚不能成為墓表;再從本墓磚尺寸規格與本磚墓室用磚尺寸規格,以及同現代民用青磚尺寸規格完全一致上看,可以斷定,這塊墓磚就是一塊普通青磚,其差別無非是多了十幾個文字而已。

9、青磚上的文字,第一行五個字是寫墓主人的籍貫,第二行八個字是記墓主人的死期,第三行兩個字中,最末一個「亡」字,才是這塊墓磚的主語。

10、對於東晉李廆「青磚墓表」,將其價值定為珍貴文物的一級文物,是不準確和偏高的。不論從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上,都不值一提,更談不上有任何代表性了。此亡人墓磚與同藏一室的一級珍貴文物—義縣花爾樓出土的商周「青銅鈴俎」相比,如純金與鍍銅,有天壤之別,根本不能其名並列。

五、辨證結論——墓磚

1、此墓磚不能叫「青磚墓表」,只能叫「亡人墓磚」。

2、此墓磚不能評為珍貴文物,勉強可為有一定歷史價值的一般文物。

3、此墓磚不能作為判定錦州老城就是昌黎,就是棘城的實物證據。

4、出土於錦州老城的亡人墓磚,其銘文用現代語言表述,最準確、最恰當的解讀應該是:原籍為秦以前燕國薊地的移居流民李廆,死於東晉永昌三年(即公元324年)正月廿六日。

六、有話在後

東晉李廆墓磚在錦州老城出土發現,只能說明在公元四世紀初,遼西的徒河城已成為邊疆姚笛,流人居所,商業集市。然而,以這塊亡人墓磚做為錦州老城即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前燕國的昌黎棘城的實物依據,則不論從年代國名地名上都顯牽強,站不住腳跟。正如《錦師院學報》學術論文中,作者介紹青磚墓表後,非常遺憾的承認:「這種開掘距離洞悉一個巨大的歷史奧秘——錦州即是昌黎,只差一步,實在令人扼腕嘆息!」(見附件)

棘城故址在義縣西北,昌黎郡原在義縣後徙朝陽,徒河就是錦州,這在我國多種史書、方誌、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辭海》、《中國歷史大辭典》中都有相同的定論,這是中國古今眾多史學家的一致公認,因此當代學者專家沒有必要再去懷疑與爭議。或說:歷史不能臆造與杜撰,地名難以搬家或改換。

余乃小縣城的一名普通技術幹部,才疏學淺,沒受過考古專業訓練,退休七年來,處於本鄉本土,出於興趣愛好,為證明義縣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郡望,為重申義縣是晉代鮮卑族慕容氏的肇基發祥之地;為彰顯棘城是北方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前燕國的第一個都城,吾對錦州老城出土之東晉亡人墓磚,多方考證提出異議,以求辨證。謬誤錯處,祈望得到專家學者指導斧正。至謝。

附件:墓磚實物照及錦州有關資料載文。

紹恩庫撰並書

2007年6月21日

編輯:鄭曉明、沈衛中、徐明

整理:趙宇瑩、劉光耀、顧秋麗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傳播義縣文化旅遊資訊,傳遞義縣文化旅遊聲音,帶您走進遼西故道,神奇義縣,歡迎您掃描關注義縣文化旅遊局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義縣文化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義縣文化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