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茫茫大海,搜尋海底地震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茫茫大海,搜尋海底地震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科技日報記者 陳 磊

當地時間5月13日19時5分,「向陽紅10」船的駕駛室,伸手不見五指。

記者在黑暗中小心地挪著步子,臨近主駕控台,才發現七八個大漢如同壁虎般地趴在四周的落地窗上。大家屏氣凝神,四肢緊貼玻璃,極目遠眺。

黑暗已將大海和船連成一體。

「找到啦!11點方向。」第二作業組組員宋備激動地呼叫。瞬間,潛伏在大廳各個角度的「壁虎」隨即趕來。「哪裡哪裡?」「左前方,雙手擋住玻璃反光,有個小紅點。」

「看見啦!」那是一個完全可以忽略的小紅點,光是那麼微弱,隨著波浪撲閃,時有時無。瞭望半個多小時,終於找到目標。

船長下令:趕快靠近。

小紅點越來越近,漸成一個紅球,它已成為黑夜裡所有人心中最亮的星。

這幾天,科考隊員一直尋找的小紅球叫OBS,即海底地震儀。把它布放到海底後,可以記錄由海底熱液活動和構造運動產生的天然地震,以及氣槍等人工震源激發的振動信號,並且保存數據。它可以一直「沉睡」在海底,幾個月甚至一年。當科考隊員再次「喚醒」它時,它接收指示後,浮出水面,等待打撈回收。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的任務之一就是赴西南印度洋回收並布放海底地震儀。負責這些設備的「總管家」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丘磊。起航後,他每天都「伺候」著這些「寶貝」,充電、擺放、調試……

丘磊告訴記者整個回收過程:首先船到達上個航段布放海底地震儀的入水點,完成聲學釋放,海底地震儀收到信號後自動上浮;然後通過聲學甲板單元,測量地震儀的上浮距離和上浮速度,估算其出水時間;浮出水面後,科考人員利用GPS定位尋找並回收。

「一般情況下,海底地震儀會在距入水點500米左右位置出水,但回收沒那麼容易。」丘磊說。

海底地震儀比籃球略大,因為水流和涌浪影響,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很是困難。就在前一天即當地時間5月12日,打撈代號為07的海底地震儀可謂一波三折,歷經十幾個小時。當天一大早,測距信息顯示地震儀就在距船700米處,可是全船總動員在駕駛台眺望幾個小時,未果。大家深深感受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OBS明明在附近幾百米,我卻看不見它」。傍晚,科考船又返回此地尋找失聯的07號海底地震儀,終於找到。

肉眼找海底地震儀不容易,打撈也是「技術活+體力活」。

時間回到5月13日晚。在駕駛台發現目標5分鐘後,第二作業組的組員戴著安全帽,穿著雨衣迅速來到船的右舷集結。大家分為兩隊,每隊拿著一根五六米見長的撈網桿,第一隊如果沒撈著,第二隊再補救。丘磊站在最前排位置進行指揮。有人笑稱,「一看就是OBS的親爹。」

19時17分,紅球自船頭向船尾方向迅速漂來。「來了來了,準備打撈!」由於流速太快,海底地震儀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溜煙就漂了過去。

只有調轉船頭,再來一次。

19時40分,發著紅光的海底地震儀又漂來了。船體剛靠近時,海浪也來湊熱鬧,把地震儀推到10米開外。大家根本夠不著,打撈又失敗。

馬上到下一個作業組交班時間。大家並沒有泄氣。「不撈到OBS,不下班。」組長王文義說。他和隊友拉著網繩,宋備等人扶著網桿,嚴陣以待。

利用風力,船逐漸靠近海底地震儀。舉桿,打撈,收網,拖拽。「上來了!」大家一陣歡呼。

19時48分,海底地震儀成功「上岸」。

就像看見失散多年的兒子,丘磊和組員欣喜地將海底地震儀抬回甲板。丘磊對其淡水沖洗後,關閉信號燈,將它抱回預處理間擺放整齊,並一個個擦拭地震儀上水聽器附著的海鹽和污泥。

已連續3晚沒睡了。但丘磊還要去喚醒下一個「沉睡」的「紅球」。

一個、兩個……收完最後一個海底地震儀,已是次日凌晨2時30分。

丘磊這才放心地走向宿舍休息,5個小時候後,他又將重新來到甲板,迎接新一天的作業。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從冰里尋找火的蹤跡,這項研究要還原青藏高原數萬年的「火歷史」
納米材料能抑制「水稻吸鉛」,第一批5G手機將於明年下半年問世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