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Voicer

Voicer



DAILY INSPIRATION



有一本名叫《一個人雜誌》的雜誌,前後做了10年,每年一本。住在廈門的董攀,一個人身兼編輯、攝影師、設計師、主編、出版人,從構思、撰文、編輯、拍攝、排版,到印刷、出版,每一個環節都由他一個人獨自策劃和完成。




今年是《一個人雜誌》的第10年,而我們與董攀的友誼,也正好是10年。





▲ 董攀的工作室一角




這位身兼設計師、攝影師、服裝品牌nothing.cn的

創辦

人、《一個人雜誌》主編等無數角色的好朋友,在這十年,將他有趣的日常、自由隨性的個性、簡單卻令人艷羨的生活,都裝進了一本不賺錢,也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的雜誌之中。




▲ 雖然東西多,但是收納架得井井有條




當一個人所經歷的一切都是雜誌的素材,而這本雜誌的一切又都只與他有關的時候,他的生活會因這本雜誌發生怎樣的改變?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如何構築專屬於你的這本雜誌?




▲ 從窗戶望出去就是大海




廈門的夏天剛來的時候,我們拜訪了董攀的工作室。這是一個有暗房、很多很多相機和柜子、一頂自製的帆布帳篷,裝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物品的房子。進入這個只屬於他一個人的空間,完全像是進入了《一個人雜誌》的「現實版」。





▲ 收老相機、沖咖啡,都是他的愛好



我們在他的工作室,喝著他用自己烘焙的豆子手沖的咖啡,與他聊了聊這本屬於他、記錄他、由他一個人完成的雜誌。





▲ 在這一摞《一個人雜誌》的後面,是董攀自己打的書架





??


 《一個人雜誌》里有什麼?


裡面裝著董攀的整個宇宙








Part 1


「玩 PLAY」



董攀是個「玩心」很重的器材狂:攝影、咖啡、黑膠、

軍品、

戶外用品、古董品……《一個人雜誌》的開篇

「玩 play」則全然展現了他這些繽紛的愛好,這也是雜誌的

固定欄目(除了第七、八期),從最開始少則八九頁,到後期多則六七十頁,可見物慾是越來越膨脹??






「都是我愛玩的東西,推薦給大家——其實也無所謂推薦,這完全就是做給自己看。」






那麼多推薦中,全都以充滿機能的「大男孩玩具」為主。大部分都是絕版或是vintage的物品,無從購買不說,若是沒有渠道都難得一見。




他像敘述跟朋友相處的故事一樣,將它們

的來由與去處、可愛與不足、遇見與磨合的故事,也不乏個人化的使用感受和相處時的情緒,

全部不加掩飾地分享給你。








而其中推薦最多的,就是以各種相機為主的攝影用品,和以軍靴、軍用戶外器具為主的軍用品,或是古董黑膠唱機、咖啡壺之類的生活品,甚至

馬路上撿來的枯樹枝……





除了「實體物品」之外,推薦list也包括他喜歡的新字體、自己動手搗鼓的自製品的「製作說明」等虛擬的存在——比如,他搭過電影中才有的經典帆布帳篷,製作過針孔相機,還打造過一個看起來不像書架的木書架。











Part 2


「生活 LIFE」




有時候,董攀會把《一個人雜誌》稱作「個人志」——如果你也看過這本雜誌,就會發現「個人志」真是一個微妙而精確的簡稱。因為這本雜誌的的確確就是他的生活記錄:非常個人的生活,以大量沒有注釋的黑白粗糲膠片和平實日常的敘述出現。





董攀到哪都帶著相機,去工作、跟女兒玩、跟朋友喝酒……時不時就閃一張,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習慣,朋友也都習慣了。




每到年底,他會好好整理一年裡拍的照片,順著感覺編輯串聯起來,組成

「身邊」欄目的內容。

在10年的節點回頭去看,時間的流轉、人的變化,出人意料地呈現出令人驚奇的全貌。 




比如女兒,她的成長貫穿了《一個人雜誌》的全十本。

從媽媽肚子里的胎兒,一路拍到「不喜歡被拍照」的害羞姑娘。

即便董攀並沒有刻意表達過什麼,但陌生的讀者也能在其間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女孩兒

的成長,在爸爸的大宇宙里佔據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 董攀的女兒一一




還有在雜誌中最常出現的朋友們。thankyou bar和mymymy背後的Cotton和Dave,SANKUANZ背後的上官喆……十本雜誌,竟也記錄了他們一起從愛玩的孩子變成(依舊愛玩但)肩負著各自事業的大人、變成我們大家熟悉的名字。





▲ Cotton & Dave








Part 3


「雜誌的開端」




最初的第一本《一個人雜誌》其實根本不是一份「雜誌」,而是董攀與太太一起經營的品牌nothing.cn的「宣傳冊」(取名為

《玩生活》

),當時董攀希望可以以傳統印刷品的方式,將它送給一些老客戶,後來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










「《一個人雜誌》是我的『名片』。」






不過,無論是前四本尺寸、厚度、板塊都非常標準的《玩生活》,還是後來六本封面、情緒、內容都越來越隨性自由的《一個人雜誌》,其中關於nothing.cn的部分從未出現過絲毫「打歌宣傳腔」:產品的製作軼事、使用說明

全都是有趣好讀、

腦洞大開,

充滿董攀強烈個性基因的故事

——分享這件事在他的宇宙里,意義遠大於宣傳本身。





▲ 董攀工作室的牆上貼著一些他的小畫和第九期封面






??


 Q&A | 

Voicer X Pan

 


 一個人做雜誌的第10年 




「前面的九本,大小厚薄不一,集了那麼一摞在書架上,也是圓滿。」——

摘自

《一個人雜誌》第十期前言










▲ 《一個人雜誌》第十期 攝影/董攀




Voicer: 一個人做雜誌十年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Pan: 變成習慣了,到每年年末,自動進入做個人志的節奏。




Voicer: 

你覺得十年里,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Pan: 倒沒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當然,回看過往的每一期,是會翻出自己忽略的每一時間段的累積,雖然很微小,積少自然成多。也許還有時空變換,好比,這十期是在十個月完成的,就這麼一想,好像真的沒什麼,但放大到十年時間,你又不得不很正兒八經地去看待。






▲ 《一個人雜誌》第九期的前言






「停了幾天,我還是不知道怎麼繼續,而且還矯情地想著,『反正也沒有幾個人會認真去看』……原本計劃長篇規格的第九期開篇,要不用長短橫線填充剩下的頁面吧?


……

我居然真的這麼幹了。」 ——

摘自

《一個人雜誌》第九期前言






Voicer: 

堅持的動力源於何處?有想過算了、不做了的瞬間嗎?


Pan: 其實沒有去想過堅持的事情,可能開始後,就覺得不要停下來,是對自己一個交代,每年才這麼小總結一次嘛。




做到第八、第九期的時候,確實有遇到不想做下去的很不自在的情緒,覺得好像已經沒有閃光,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或者有點膩味了——但心緒不寧之後,又是那種作業還是要交的好學生態度。





▲ 《一個人雜誌》第九期結尾






「感覺是很提不起勁的一次,但後來被我做成最厚的一本,到第九期有些懈怠了

。」——摘自《一個人雜誌》第九期結尾






Voicer: 

還記得完成最順暢以及最卡殼的分別是哪一期嗎?原因是什麼?


Pan: 最順暢的……想不起來了,順則難以記懷嘛。特別卡殼的也許是第九本吧,沒想到那一期後來堆成了最厚的一本。卡住的原因,剛才也有提到,就是有些不想繼續,不想重複再重複,也會徒生小情緒,不被關注,何必為之,等等。




Voicer: 

一個人雜誌做到現在,有過什麼意想不到的能量或是驚喜嗎?


Pan: 

驚喜好像是沒有,不過逐年累積的,對於我自己來說,不一定用正負去定義的那種「能量」是會自己默默發酵的。同時,這種能量也是一種備忘,否則過去了就真的過去了,不像忘記一件事,不只是忘記那麼簡單。










▲ 最「卡殼」、最有小情緒,也最厚的第九期《一個人雜誌》




Voicer: 

雜誌從準備到完成的整個周期有多長,一般會怎麼安排?


Pan: 周期大概在一個來月,一般我會先自欺欺人,早早的挑一個日子,建一個新的文件夾,表示今年的這一本,已經開始啦,裝模作樣的儀式感。之後對自己說,爽爽地輕鬆地享受製作的過程吧——總覺得一緊張就沒有好狀態。因為是個人志,所以主題就基本沒有什麼要求,隨性想到什麼,或者這一年有特別要記錄一下的事情,會留出版面。




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我覺得反而是確定每一期的開本樣式頁數、封面的設計。然後翻看整理這一年拍攝的圖片,從此著手,隨著那時那刻的心情節奏開始排版:什麼時候停下來,哪裡留空白,哪一個跨頁出血,甚至放大再放大細節一角,都好像是自然而然發生,包括每一期為數不多的文字部分,被我隨機安排在篇幅段落中,成為雜誌的『註解和裝飾』——有時也會升華為最後的高潮。我的推薦日用品部分,是雜誌中的客觀存在,一定留出特別時間去準備,還會相對認真的寫一些用後感。






▲ 有時候,董攀會在自己的blog上分享雜誌製作背後的點滴,這是關於第七期板式更新的記錄:「這回還想從右往左翻,給看的人製造點麻煩,結果自己先煩上了。撓頭中……」




Voice

r: 你是個會拖延的人嗎?



Pan: 是的,我是個很會拖延的人。




Voicer: 

在你自己看來,這本雜誌最與眾不同之處是?


Pan: 我毫無顧忌地分享給自己看。






▲ blog上的「雜誌製作日記」中關於第六期雜誌送印記錄






「今天去印刷廠看樣,今年這期,前前後後製作花的時間可能是歷次最少的,多有考慮不周詳。這回換新的紙張,重新做回黑白,值得期待。在一年小事記里,倒是忘了記一件事,今年某天,我開始吃茄子啦;)」

——

摘自董攀blog






▲ 這隻董攀在第六期中介紹過的自製帆布帳篷,現在就扎在他的工作室里——女兒來工作室時候,偶爾會喜歡住在這裡






Voicer: 

我們注意到,每一期的繁簡體、目錄、黑白/彩色、開本、厚度、紙張……好像全都不一樣??,這是怎麼決定的?


Pan: 沒有刻意想過,就是每到開始,就依著那時候的興趣所向吧,多數期是做黑白,一來,印刷成本降低,二來,我拍攝的圖片多為黑白。第五期的時候多出一本下冊,算是紀念冊,紀念與好友在「thankyou bar」相處的日子,第一期和第十期,有一部分是彩色,算是十年一個周期的回顧。






▲ 全彩、小開本、分為上下冊的第五期,是雜誌進入「自由開本」的轉折點







「今年一切都是彩色的,雖然這個本命年是狀況多多……當可以安排這小方塊里每個細節的顏色時,是那麼難,甚至已經決定下一本要恢復成黑白。」——摘自《一個人雜誌》第五期






Voicer: 

黑色印刷會比彩印簡單嗎?


Pan: 原來以為很簡單,但認真起來,比普通的四色還難處理,至今我也沒有很滿意過……




Voicer: 

無論是拙拙的插畫筆觸,還是比較自由的版面設計,《一個人雜誌》存在著一種「不設計」的設計風格,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嗎?


Pan: 可能日常工作就是平面設計,有點看膩了,所以想回到平實。





▲ 《一個人雜誌》第八、九期中「塗鴉式」的封面和插畫







「帘子沒有拉開的下午,我用nomad壓了一杯咖啡,新一期雜誌就這麼儀式般地開始~




剛剛翻看去年的文件,起始居然是同一天。每回假裝認真籌備這件事的時候,總想給自己一份看似上進的壓力,常常數天過後,照舊的,一點進展都沒有,周而復始,又回到最簡單的初衷,本來嘛就是很個人的小記錄,我還是放輕鬆才對。




寫完上面幾句,掀開布簾,一道迷糊的光掃過屋內最深的角落,是不是得再來一杯然後繼續。」——摘自《一個人雜誌》第五期






Voicer: 

現代生活里,交流通常是以快速、線上的方式進行的,你自己也有博客、微博、微信、個人網站、公眾號,包括線上店鋪……你覺得與它們相比,雜誌作為一種交流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什麼?


Pan: 紙質書雜誌,拿在手上特踏實,隨意翻翻也過癮,那對於我是一種難以丟掉的習慣動作。當認識新朋友時,這是一份很特別的個人名片。








Keep flying gesture


保持飛翔的姿勢








這是董攀印在雜誌里也貼在工作室牆上的句子。這本他的雜誌,每一本里的每一頁也是自由自在的。





▲ 董攀自己做的帆布帳篷




直到今天,在重新翻看這10本雜誌的時候,他才發現,裡面有好多「立體的」故事可以回味:「也許一本兩本,還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但是當十本下來的時候,你一起翻它,你就會很感動,時間過去了,就這樣子。」





▲ 董攀的暗房




其實,他還特意在第十期雜誌的中間部分,加入了彩色印刷的幾頁,這是屬於他自己的小小儀式感——因為第一期雜誌就是一半彩色、一半黑白的。董攀說:「人好像到了這種時候會想有點儀式感,有點裝模裝樣的儀式感,好像給自己一個回顧。」





▲ 董攀







Nothing is here.


Everything is here.







採訪、撰文 ? 一瓦



攝影 ? 董攀、Pinko、More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到 其 他 公 眾 號


請 給 該 公 眾 號 留 言 獲 取 內 容 授 權









About Voicer


靈感點亮生活 生活溫暖人心



創意內容品牌、在線雜誌Voicer
致力於分享生活和設計之美




Contact us


hello[a]voicer.me


商業合作 / 投稿請發送郵件





Join us


向微信後台發送「招聘」獲取招聘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