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晶元為什麼造不出來?聯想柳傳志:因為以前的民企太脆弱

中國晶元為什麼造不出來?聯想柳傳志:因為以前的民企太脆弱

5月3日,聯想控股集團董事長柳傳志接受ZOL專訪時,發表了對晶元的看法。他表示,中國造不出晶元,是因為以前的民企太脆弱太小,而現在中國的民企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實力。

來源ZOL科技視頻截圖

他解釋稱,民營企業更能造出優質晶元,因為企業在做的時候會對市場研究的非常透徹,為了不賠光必須搏命,「

要敢往裡投,敢往裡闖」。

來源ZOL科技視頻截圖

而研究所更注重某一項性能,「對這個全面的性能、性能價格比,和這個市場的結合方面,他離得就是遠一點」。

來源ZOL科技視頻截圖

距離中興事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不管是中國也好,還是國外其他國家也好,都已經徹底醒悟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柳傳志此次接受專訪,正是基於這樣的輿論背景下產生的。

然而,通過柳傳志的專訪談話,儘管從側面也能夠了解到聯想在核心技術方面的重視,但聯想到多年前的「柳倪之爭」事件,以及外界對聯想品牌技術含量的質疑,不免讓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倪光南(左)和柳傳志(右)

關於「柳倪之爭」,相關資料顯示,當年聯想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在公司發展方向上產生嚴重的分歧。

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晶元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這就是典型的「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技工貿」突出科技創新,「貿工技」強調「引進技術」、「市場換技術」等。

不過,這場「柳倪之爭」最終以倪光南退出聯想、柳傳志勝出而告終。顯然,聯想此後走的正是「貿工技」發展路線,市場為先,技術為鋪。

多年前聯想收購IBM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業務何曾不是一種「貿工技」的搶佔市場方式呢?

其實不止聯想一家企業走過「貿工技」這個路線,像華為這樣的大型企業也曾經是「貿工技」型。

相關資料顯示,在華為創業的前十年中,企業戰略主要是「引進產品、國內推廣」的「貿工技」型。而直至後來華為「貿工技」型難以為繼,才逼迫自己從事技術研發的「技工貿」發展道路,並經過20多年的堅持不懈的」技術驅動「,才得以贏得諸多輝煌。

可以說,近年來聯想的頹勢與其堅持走「貿工技」路線有一定的關係。聯想在多年前執行這一方向可能是正確的,但到了近幾年,特別是市場的競爭激烈,技術驅動才是重中之重。

很慶幸華為沒有繼續走「貿工技」路線,不然華為就不是今天的華為了。一個沒有核心技術驅動的公司,即使產品服務包裝得再好,最終也只能是營銷型品牌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

對此,你認為怎麼看待呢?

===========================

您可能也感興趣:

360N7/OPPO R15同配置不同價,圓粉值哭了,O粉很尷尬

准了!iPhone SE2 CAD模型圖曝光,5s的工業設計

外形真心沒救了:三星Note9真機實拍,邊框比Note8再加寬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秘曝者 的精彩文章:

奇趣漲姿勢:木星可以變成太陽系中的第二個恆星嗎?
為什麼說月球可能存在生命?這些真相你務必知道!

TAG:科技秘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