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年筆記之東周記

讀史年筆記之東周記

曾子日三省吾身,這敏捷迭代不僅做的快,而且做的好。我趁著當日的熱乎勁,趕緊一記。

這次的內容準備的多而雜,如果要把它整理為一個材料(論據)、論點都連貫的主題——著實還不行。在春秋戰國小群內,早老師曾提到這個有點多,我也自稱是一份「涼拌菜」。不過早老師說可以試著先講講看。

一講就超時。

除了早老師最後復盤環節點了幾下,大家還都不好意思說。就連直爽的姑娘子瑜,也擺手客氣說哪有;回頭就要封自己的博客。

我還是趕緊自己說一說。

大家讀史,可能各有各的想法。就如線下線上群,聊天中也能看出,每個同學的訴求(不一定是對讀書會,也可能是對自己)也不盡相同。早老師對此一直很「豁達」,說的是哪怕就碰一碰一些問題,也是很好的——不用非學了什麼知識,培養了什麼文化和歷史上的視野(抱歉抱歉,破折號之後是我自己發揮的)。

我自己來說,是想做一些嘗試,也就是說,不想讀一輪「旁觀者歷史」,用宏大的敘事,成套路的講法——從湯文的賢到桀紂的暴,從奴隸社會的崩潰到封建社會的開始,順便笑兩下宋襄公爭霸的戰楚以禮。

我其實想讀的更切身一些,可以還原一些過程,並從中建構自己當下的狀態。

所以選擇從生活史開始。從吃的種的開始,想挖一下當時具體的狀態,並從農業中看到相關的事件,諸如東周初期各國的矛盾,打仗割麥還要借糧。然後想展開隨著生產力增長、土地制度及稅收改革等等,戰爭的性質在發生轉變,各個階層也在發生改變,最後導致了政治制度發生了改變。大概想還原這一段過程,但羅列的信息很多,只是拌了一份菜,完全炒不起。

如果要考慮時間,更好的做法是只選擇其中一段,細細的說。例如左傳中有大量好玩的例子,可以逐一的看各國的形式。例如春秋戰國的戰爭,以及各個階層變動中的命運,可以數據後帶上個體案例。可以就著一個階層,說一說貧寒之人從春秋到戰國的不同情況——即使不碰諸子,每一種都可以說更多時間,也方便說的透徹。

這就是教訓。留給後面的同學參考。

但這三省吾身,才剛剛一省。

說到讀歷史,難免每次都引到當下。不管中國有沒有「哲學」體系;不管我們是否非要給自己留一個位置:這是中國思維;不管我們是不是要惱怒一句:我們老祖宗早就有了——我們自己這個國家,畢竟有它的「長期的、糾纏的、愛恨交集的」歷史。

我們仍然問具體的問題:

小問題是,父母如果對我們自己的生活發表意見,甚至要參與我們的生活安排,我們應該怎麼辦?大問題是,為何儒家倫理最後佔了主導地位?今日我們不能完全拋開它嗎?

實際上回到個體生活中,這應該都是個人或個人原生家庭的選擇。無論如何選擇,當事人自己具有自主權,也需要承擔相應責任。所以小問題的例子,是一個個人問題。

而對於後者,是一個公共話題。如果可以輕鬆拋開,當然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沒有必要再去背上。如果覺得無論如何,歷史無法一刀兩斷,該討論的問題可以推遲,但不能完全避開,這個時候也可以選擇研究一下,探討一下。

只不過很自然的,如果想討論他們,我們需要了解他們。不僅是了解他們的思想,他們解決的問題,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還需要了解他們的「上下文」,也就是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當時發生了什麼。

確切的了解當時他們發生了什麼,才會進一步了解他們為什麼提出那樣的問題,以及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因由。

就如我們讀書會一個同學所說,哲學是愛智慧,不是智慧。儒墨道法,都是在一個社會「上下文環境」中發展出來的,同時每一家都在分裂、吸取,也在發展。

時至今日,其實我想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得到對當下狀態更多的啟發和圓滿。畢竟,第一我不認為我可以割裂,第二我不認為我迴避有用,第三我不認為中西必然是對立(而普世價值是西方的);我相信作為人,作為人的本質,我們大概有且只有幾類基本問題需要處理清楚:人和自己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人和神的關係。我不覺得我必須學好外語,才能處理好這些關係,當然也不一定不學外語,就能處理好這些關係。

我的意思是,中國人,西方人,大家都要處理這些關係。

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人。他們的探索,也是人類的探索。既然漢字這麼不好學,我能看懂諸子文章、恰又感興趣的時候,為什麼不多看看呢?

論語又如何?理想國又如何?聖經又如何?——放到歷史中看就是了。

東周的社會其實應該比較糟糕。開始鼓勵割麥子,後來明目張胆的鼓勵割腦袋,以至於割腦袋不好數就割耳朵,一戰傷亡幾十萬,強權的人才有機會:這對整個人類的社會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所以不管是老夫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是莊子的相忘於江湖,我都覺得他們真心很贊——這歷史沒有白讀。

就如神子耶穌,他是不容於信神的猶太教會的人。他還不是自己選擇去上十字架。對人類這樣的歷史時刻,當然很想看一看。哪怕你說後來宗教裁判所燒死了很多人,我們不還是要說,基督教,和教會的歷史,這是兩件事。

我目前只信此世今生。聽老師的話,不講怪力亂神。

所以這樣讀一讀歷史,夜裡二省吾身一下,還是覺得蠻好的。至少覺得這是人生難得的時刻。

後面的同學,加油。

我本來選擇了東周、晚清民國,看起來我不應該跟鳳梨去混魏晉,而應該選擇南宋——這樣可以繼續吵一吵宋代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戰神白起打仗很有特點
中國一消失的門派後人, 沒想到跑到鄰國當了皇帝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