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次鼓起勇氣批判當代藝術……

第一次鼓起勇氣批判當代藝術……

本期推送是兩個藝術愛好者第三回合的交鋒,也是現階段的最後一次交鋒。

Yuan在藝術愛好者對談錄 – 藝術中的高科技與七十二變里從宏觀上表明了她對藝術進化的態度,我在下文的回信中也表達了我的觀點,同時簡單科普一下杜尚和達達主義那些事。

Yuan,

真誠感謝你對於我提出的幾個議題給予了全面而不遺餘力的反駁。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就要結束了,我竟感覺自己更加青春煥發。哈哈。

1. 經典變體

對經典作品的變體是很多畫家熱衷嘗試的,比如畢加索、達利就是特別成功的案例。為什麼到當代我們就不太能接受了。總感覺這些對經典的解構變得過於簡單粗暴。當代藝術界大紅大紫的Jeff Coons和Mr. Brainwash分別在Art Basel和Art Central帶來了他們最新的「顛覆」經典系列。對於他倆的大作,我竟頗為失望。是不是我才疏學淺的緣故?

2. 科技和藝術的融合

在展會上,我們會看到不少傳統藝術形式中加入了新興科技。譬如那個法國老年攝影藝術家的多媒體攝影作品,這種在靜態的相片里穿插LED屏播放視頻片段,不僅創造出了新的媒體形式,同時也融合了二維和三維的視覺效果。這種做法正是當下攝影圈的一種風潮。正如我們的guide所說,現在有誰會為傳統攝影作品買單呢?加入了多媒體,無疑增加了作品的裝飾性和時尚性,提升了作品的交易價值。我們在現場也看到AR技術。不知為何,這一切科技侵佔藝術的趨勢,使得我這名正襟危坐的老幹部憂心忡忡。你呢?少女!

不管是科技對藝術的影響,還是當代藝術家對經典的變體解構,我都是基於Art Basel和Art Central(藝術市場)上看到作品和現象而提出。正如你強調的那樣,藝術和藝術市場並不必然相關,所以如此看來,我對當今藝術市場的部分略略不滿。

綜合你對兩個話題的探討,在信的最後你亮出觀點:藝術是進化的;我們要始終從進化的角度看藝術,並始終將藝術當作「正在進化」來對待。再深刻挖掘一下,也許你的言下之意是,我們要學著去接受甚至擁抱藝術的進化,因為無論如何,藝術之輪都將隨著洶湧的時間滾滾前進。

寫到這裡,容我來講個故事。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經常去參加一些免費的露天的音樂節,聽得比較多是布魯斯和輕搖滾。台上激情澎拜的歌者,台下情不自禁的觀眾,旋律在夏日涼風中穿梭,此情此景令我感動不已。與我同行的有一位古典音樂學博士在讀生,她說還是沒法喜歡這樣的音樂,她覺得古典音樂才是真正的音樂。我當時就炸了,馬上抨擊她,你也太狹隘了吧!音樂因為普世才具有價值,像你這樣高高在上,不足以成為音樂家。這事我一直認為自己特別正義,直到我聽到紅遍大街小巷《我的滑板鞋》。

A Kiss to Build a Dream On

 Blues

Louis Armstrong 

00:00/03:06

我的滑板鞋

 舊金屬

約瑟翰 龐麥郎 

00:00/02:50

故事的意思是,藝術,終究有高下之分(鼓起勇氣說出這句話,感覺要被扔雞蛋了)。

話題一:關於對經典的變體

當我們面對具體的作品,我們一定會有審美的本能判斷,隨後我們會產生基於個人經驗的理性評價。當我在Art Basel和Art Central展覽裡面對傑夫·昆斯(Jeff Coons)和洗腦先生(Mr. Brainwash)的變體系列,我的確在給它們貼上「簡單粗暴」標籤同時,否定了它們。

Mr. Brainwash對聖母的塗鴉或「褻瀆」,典型的反經典做法

Jeff Coons在莫奈的作品原作上裝了一面圓鏡子,意在使觀者與原作融為獨特的一體

為什麼呢?

1.平庸。正如你所說,變體缺乏原創性就沒有意義。傑夫·昆斯和洗腦先生的做法顯然借鑒了達達主義對經典的解構質疑,如果放在100年前,也許成就了兩個杜尚,但是現在只是拙劣的模仿罷了。

2. 造作。在我看來,兩位畫家是為了迎合「顛覆傳統」的品味需求,刻意造出了這些反經典的作品。因為現在的藝術市場陷入了另一個「審美正確」的泥沼,似乎所有的創新,所有的顛覆,所有對經典的破壞,都應該被讚頌,否則你就變成了那個迂腐尖刻的學院派、老學究。

寫到這裡,讓我們來聊聊杜尚和達達主義。

杜尚其人

很多人把杜尚(Marcel Duchamp)和畢加索、達利放在一起,來凸顯杜尚對當代藝術進程的影響力。憑什麼?我個人覺得在藝術成就方面,這種評價言過其實。但在藝術哲學層面,我覺得杜尚是一個有意思的破局人。杜尚的成功是他在觀念上的成功。

他攜小便器參加獨立藝術展,並發明現成品(readymades)的概念,一時間掀起「藝術到底是什麼」的討論狂潮。

Fountain,Marcel Duchamp,1917,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他給蒙娜麗莎畫上鬍子,再附上挑逗之語(L.H.O.O.Q,譯為她有一隻性感的屁股She has a hot ass),迎合了一戰後西方世界價值和權威崩塌的情勢,贏得了極大的社會共鳴和名望。

L.H.O.O.Q.,Marcel Duchamp,1919

儘管與塞尚相比,我會認為杜尚所為無非「投機成功」,但也不得不否認他的訴求確實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具有強大的革命性。

達達主義

杜尚調戲了藝術,告訴大眾別把藝術太當回事,而達達主義(Dadaism)則是真正地否定藝術。後世一廂情願地把達達主義看作是一種藝術的形式,但達達主義的信仰實際上是反藝術,他們表達的是一種蔑視整個藝術世界的態度,他們認為自己的作品根本不是藝術。

1916年,德國作家雨果·鮑爾(Huge Ball)和羅馬尼亞詩人特里斯坦·查理(Tristan Tzara)在蘇黎世共同開啟了達達主義運動,並且向全世界發布了一份聲明:

Dada is a new tendency in art. One can tell this from the fact that until now nobody knew anything about it, and tomorrow everyone in Zurich will be talking about it. Dada comes from the dictionary. It is terribly simple. In French it means "hobby horse." In German it means "good-bye," "Get off my back," "Be seeing you sometime." In Romanian: "Yes, indeed, you are right, that"s it. But of course, yes, definitely, right." And so forth.

達達主義是一種新的趨勢。到今天為止沒有人知道它,但從明天起在蘇黎世的每個人都會談論它。達達來自於字典。它非常簡單。在法語里,它的意思是"木馬",德語里意為"再見",而羅馬尼亞語則為"是的,沒錯"。

「達達」的命名與這個組織偶然性的創作理念十分一致。

Untitled (Squar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Hans Arp,1917,Cut-and-pasted colored paper ,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漢斯·阿爾普的《根據隨機法則排布的正方形的拼貼畫》創作手法:將已經撕好的碎紙片自由掉落在一張畫紙上,然後將紙片的位置固定住。

Merzpicture 46A. The Skittle Picture ,1921

這是施威特斯的梅爾茲(Merz跟Dada一樣,也是偶然所得的名詞)系列作品,他非常擅長變廢為寶,常常從垃圾桶裡面找出廢品,然後把它們無序地組合成作品。

Hannah H?ch, Cut with the Dada Kitchen Knife through the Last Weimar Beer-Belly Cultural Epoch in Germany, 1919, National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漢娜·霍克用剪報拼貼出她對德國社會的不滿和控訴。

咱們回頭再來看昆斯和Mr. Brainwash的作品,既沒有畢加索、達利對經典的致敬和再賦義(關於畢加索和達利的變體技能,請看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宮娥》變體畫一位小公舉(上)),又沒有杜尚和達達對經典的調侃或顛覆,我覺得該系列的變體作品有點糟糕。藝術畢竟有高下,並不是一個藝術家火了,或者作品拍出了天價,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好的,都應該受到認可。

話題二:科技對藝術的侵佔

科技的進步帶動藝術的進步是很正常的現象。攝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況且話說回來,文藝復興之前,畫家是藥劑師的分支,雕塑家則是鐵匠的一種(此處借嚴博士的歸納一用),這兩個行業的進步哪個不依靠科技發展。

我們的探討主要來自於Art Central上一位70多歲的法國攝影師。他所展出的是涉及動態攝影的多媒體作品,至今沒能在網上找到他更多的個人信息和代表作品,只能拿一個類似的作品大家看看。

GIF

這種作品形式叫做Cinemagraph,是紐約的兩位藝術家Jamie和Kevin發明的。法國攝影師的作品比上面的這款更簡單和粗糲一些。

展覽上,我們同時看到了他早期的黑白作品,比他略顯「生硬」的多媒體作品要成熟自然得多。這其實是另一種經典與反經典的衝突。

所以,當時我的感受是(同時經過導覽人的確認),這位老藝術家更像是為了迎合「時髦」,刻意使用了這種動態攝影,在增加作品交易價值的同時,卻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純粹性),這是我眼中的科技對藝術的侵佔。假如傳統攝影市場不那麼頹敗,或許老人得以始終堅持自己更擅長更認同的藝術風格。

誠然,很多人認為將來的藝術作品可能都將在VR世界裡面呈現。而到那時,像我這樣的「老幹部」是不是會自絕於世。哈哈。這個問題已經超出我的思考能力,因為它其實事關人類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此之前,我們仍然有權利拒絕嘩眾取寵或迫不得已的藝術創新。

Kimmy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藝術愛好者對談錄

TAG:畫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