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本想養的是「個性娃」,實際卻在打造「同款小孩」

你本想養的是「個性娃」,實際卻在打造「同款小孩」

- 文:羅玲 - 圖:網路 - 編:叮噹 -

這篇想聊兩個話題。這兩個話題有點相近之處,又不完全是一回事。請讀到最後,看看這與教養孩子有哪些關係。

個人發展面向的「窄化」

前些天,一位朋友跟我說了一個現象。她說,工作中接觸很多年輕人。從面試到工作,她一直在觀察他們。他們公司常常出去玩,有時去歌廳唱歌。她發現,唱歌好的員工,工作中也比較能幹。個別員工竟然沒有歌能唱,工作中也顯得比較死板,資源少,不會變通。她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她的觀察當然不一定對。你可以輕易舉出很多反例。不過,如果把唱歌換成各種其他事情:做菜、會穿著打扮、了解時事文化科技商業的新動態、說話舉止得體、會個運動項目、懂得一種技術、擅長園藝、是某種器材的發燒友……這樣看,也許這也有點道理。一個年輕人生活中是否有些興趣愛好,是否有周邊知識儲備,有生活技能等等,和他的基本工作能力多少也有關係。

我的確接觸過這樣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沒有任何愛好,對外界了解極少,生活非常單調。工作起來確實捉襟見肘的感覺。實際上,我自己在高中剛畢業時也是這樣的,因為整個中學階段我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好在上了大學後自己惡補,才正常些。

現在我接觸的很多家長,也常跟我聊類似的問題——自己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該如何幫孩子開闊眼界;和孩子在一起,不知道可以怎樣跟他玩,因為自己就不會玩……

每個人都是個整體。細節與局部,都影響整體,也可以反映出整體。一個受教育程度高的演員,學習能力強、戲路廣,表演有說服力,讓人感覺「有底蘊」。讀書多的歌手,歌也唱得不俗、真誠,更能打動人。正所謂,一個不會唱歌的中醫不是個好舅舅。

我們常看到,有的學生不僅一樣學得好,樣樣都好;有的人興趣廣泛,哪樣都懂。為什麼會這樣呢?除了智力因素,我還有個體會是,當你學不同領域的東西時,你會發現,很多根本的能力是相通的。各領域的學習,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學一樣學得快的人,學新領域時,也會更快,因為你不僅更有辦法,也更有信心和經驗。接觸領域越多,你越能遷移,能觸類旁通,能更快地發現不同領域深層的相同規律。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同時也是音樂大師,這大概也不是偶然的。

未來,將有更多的工作依賴那些有多領域知識的人。或許,可以這樣說,不論你具體做的是什麼工作,你的工作總會需要你有輕微跨界的能力。喬布斯曾在介紹採訪時說,促成一個產品變得偉大的最根本因素,是品位。他的團隊里,有藝術家、博物學家、心理學家等等,他們只是碰巧同時還懂電腦技術。馬斯克給年輕人的建議之一是,儘可能廣泛接觸不同科目,這有益於創新。我們前些天介紹過的奇點大學也是通過培養跨領域尖端人才,來解決世界難題。

另外,拋開學業和工作能力,單單考慮作為一個人的發展與成長,估計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保持對多領域的興趣,多面向發展,他們的心態、能力、眼界、情商、思維方式等等,都會受益於此。他們更容易有積極、健康、樂觀、頭腦開放的狀態。

人才同質化

現在是各個領域都面臨「同質化」的時代。

地球很小、資訊很發達,所以各方面都在同質化:人與人之間、不同地域之間、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之間。在大的範圍里,方言在消失,全球化在取代本土性,人類文化種類在減少,地球在被推平。去不同國家,會發現除了古迹,很多方面大同小異。城市與城市越來越像。各地的飲食習慣在交融。過去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神話和節日儀式;現在,全球人看同樣的大片,關注同樣的世界級事件。

在生活中,大家看一樣的新聞、追一樣的劇、買一樣的牌子、關注一樣的熱點、說一樣的流行語,意識觀念潮流時尚,都在越來越接近。過去的年代,你在人海中遇到一個人,如果和你讀一樣的書、聽一樣的音樂,或者有相同的愛好,你覺得天吶,我遇到知音了,這是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啊,有相識多年的感覺……現在呢?看一樣的書?好吧,那又怎樣——這本書在排行榜上啊!

在人類學的層面,文化同質化的結局,就像物種在減少的結局一樣——滅絕,文化乃至人類的滅絕。所以各國都在積極地保持多元文化。在小的領域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公司里,大家思路一樣、資源一樣,那麼這是不利於公司的創新和發展的。一個團隊里,多個具有獨特性的個體,思想交匯碰撞,才能促成更新。所以,無論是美國名校招生還是公司招聘,他們都很看重人才的獨特性,他們希望你能帶來屬於你的獨有的東西,以你的文化背景、經歷,你可以貢獻哪些不一樣的視角和思路。

從個人發展的層面上看,我覺得每個人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他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那句蘇格拉底常說的話——「認識你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基因、生長環境、經歷,我們有與眾不同的興趣點、喜好、擅長的事、夢想。這不是說你一定要成為哪個領域的英才,這僅僅是在談論你的獨特性。我們都要一路去探索,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充分大膽地發揮利用它。比如,當一個年輕人在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時,當一個中年人想轉型開啟後半場時,他總是應該去想,有什麼事情,是因我的存在、因我這個獨一無二的基因環境經歷的組合,才能發生。(當然他還應該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內心最深層的激情是什麼,有什麼事情,只有去做了,我才死而無憾。)事實上,這兩個問題,有些人每個階段都在想、每天夜裡都在問自己!

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這樣主動去探索和發展自己,會幫你更有動力,獲得自我實現的感覺。是否有機會去做,也許靠運氣。但是否曾主動去探索,靠我們自己!

為什麼談這些?

談這兩個話題,個人發展面向的「窄化」、人才的同質化,是因為我有一種感覺——依著現在我們有些成年人的焦慮程度、我們的教養方式,如果不提醒自己,我們有可能養出的孩子就是:

1. 除了學習不會別的;2. 千人一面。

現在孩子們一樣去上學、做一樣的作業、閱讀差不多的書、補課班才藝班大同小異、業餘時間被排滿到分鐘……我們所認為最好的情況就是,放學主動寫作業,寫完作業練琴閱讀運動。做了這些正事,家長鬆一口氣,感覺一天沒虛度。但是,究竟什麼東西能標誌著你的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別的小孩?他的成長中是否有機會去積攢這些獨特之處?他的生活里,有沒有機會去體驗作業練琴閱讀運動以外的事情?

一位北大招生老師寫,面試的孩子,都那麼優秀,又那麼相似:成績優異、會才藝、得過各種獎、熱心公益。但是,老師很難看得出他們自己的特點,他們有什麼獨特的想法。有個學生上來就「子曰」。老師一再打斷,說,我不關心子怎麼曰,我關心的是你想說什麼。孩子卻說不出來話。問,你未來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很少有人能答上來。

其實,如果我們對孩子正常教養,就像前幾天我寫馬斯克傳記那篇文章最後提到的那樣,那麼,這些也不是問題。本來家長就不同,孩子基因不同,生活中,差異是自然存在的。同一個積木,你這樣玩他那樣玩。你的奶奶會種地,他的奶奶會織毛衣。

我們現在教養的不正常之處在於:首先我們對自己不自信。機械師爸爸帶孩子在自己的工作環境里待著,看自己在工作,就如喬布斯馬斯克小時候那樣,這挺正常的。但現在家長會想,別浪費他時間了,在我這晃,不如去上奧數班作文班!不自信還導致從眾。大家都這樣,我不這樣,萬一被落下呢。

另外,我們給孩子業餘時間安排成無縫銜接地做正事,同時也就剝奪了孩子多面向發展以及探索獨特性的機會。那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各位家長都是如何擠出碎片時間保證孩子閱讀的。那時間安排簡直是,孩子比馬雲馬斯克還忙!比如,在媽媽給梳頭扎辮的時間讀書,在刷牙、大便的時間聽有聲書。

在一個全面同質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再在家庭教養上追求一致,在一個賽道上追趕,不給個性化成長留一點空隙,那麼,這個世界裡有趣的人會越來越少,孩子們會越來越難辨識出自我。

具體怎樣做?非常簡單——

給孩子空間,每晚都保留一點他自己自主安排的時間,不要怕他玩一會、閑一會;

不要在孩子學業上過於追求完美。我從來都沒有讓家長不抓學習,但是您心裡要有數:課業只是廣義學習的一部分,學習只是生活和成長的一部分;

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會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和使命,然後他也會相信自己;

鼓勵他去參與不同的活動,接觸新事物,學新技能,認識不同領域的人;

根據孩子的特點、喜好,提供資源,支持他的發展,拿他的夢想當真去支持,鼓勵孩子思考大問題;

支持他發展優勢和長項,短板爭取提高到平均水平就好;

不要害怕和大家不一樣,不要出於恐懼而從眾;

欣賞、尊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擁抱多樣性。當你讓他學人家誰誰時,別人也在做同樣的事。與其做別人,不如好好發揮自己的特點;

家長自己也開始改變:多面向發展,把生活過得有趣;思考自己的目標與激情,做自己!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它適宜的事情。年少時不僅是學習的最好時期,更是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敢想敢做的階段,是播撒興趣和夢想的種子、積蓄未來前進動力的階段,是探索世界、塑造自我的階段。

請別用我們的擔憂和焦慮,妨礙孩子打造內核、積蓄能量!我們所恐懼的那些空間,恰是他用來孕育無限可能性的維度!

END

本公眾號部分圖片為網路無版權聲明圖片,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玲的空間 的精彩文章:

小假期可以帶孩子玩什麼?做什麼?
養娃不焦慮,家長必知的0-6歲教養要點

TAG:羅玲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