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略談哮喘的病因和治法

略談哮喘的病因和治法

哮喘古名呷嗽,《金鑒)稱為哮吼,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喘息。以呼吸急促,喉間痰鳴為主要癥狀。幾年來各地對本病的治療,以寒喘丸及定喘合劑奏效較著;但寒喘丸用於寒證,定喘合劑用於實證;而本病寒熱虛實都有,因此,我們還需繼續作進-.步研究。現就作者幾年來,對本病摸索的點滴心得,介紹於下,渴望各地同道,不吝指正!

1.哮和喘的區別

《證治準繩》說:「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以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系,隨其呼吸,呀呷於喉中作聲。呷者口開,呀者口閉.乃開口閉口,盡有其聲。」李士材說:「喘者,促促氣急,嗡嗡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肌;將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聲。」按以上.二家之說,從癥狀上把哮和喘細細分別,如從病因方面說,哮嘴的區別也很明顯,喘的原因很多,有火郁、水氣、風寒、魯.痰、中氣虛弱、腎不納氣、陰虛等等;哮的原因較為簡單,多由積痰在肺,外感風寒,引發宿疾;又有幼稚之時,食鹽過多,俗謂鹽哮。

2.哮喘和痰飲的區別

顧氏8醫鏡》說:「喘病無不本於肺,故經日:諸痿嘴嘔,皆屬於上。蓋肺主氣.氣逆則喘。」又於痰飲門說:「此證在脾胃,無關肺腎,宜燥牌行氣,散結軟堅。」顧氏所說痰飲的根源在於中焦,這是正確的。但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咳嗽哮送下丹溪豁痰丸;審其痰隨火升,上壅胸膈者,用竹瀝滌痰湯送下節齋化痰丸。

(3)督脈證:本證與肺常相因,多起於太陽經受風寒,內傷冷飲水果,積成冷痰。日久浸淫於肺臟,乃成哮證。遇冷即發,背脊惡寒,喘息不得著枕,日夜倚幾而坐。此證獨飲久踞,陽衰獨泛(按哮喘年久,腎陽未有不虛者),如用小青龍湯散寒溫肺之法,有顧標遺本之嘆。宜晨用通補肺腎丸以治病之本,晚投加味苓桂術甘丸以治病之標,本標兼顧,宿疾才有全愈之望。按何氏所說的肺證和胃證,病多屬實,督脈證即腎虛哮喘。

作者的點滴經驗:我在去年一年中,治哮喘較多,重證雖在炎夏,也不停止。發作時用洋金花吸入,僅有一一時之效。據我體會,虛證發病時,用補正祛邪法,病暫愈,用丸藥調補脾腎,確有減少發作之效。現將我臨床常用之方,條列於下,藉此和同道交流經驗:

外感風寒,內有寒飲者:加味小青龍湯(先師H.香岩方:即小青龍原方加橘紅、茯苓、杏仁、白果)或薑桂二陳湯(費伯雄方:即杏蘇二陳丸加炮姜、桂枝、葶藶子、歸身、白朮,去計草,重用苡仁照湯,代水熬藥)。

痰熱交結、肺氣不利、痰粘黃不爽者:清肺平喘法(先師王香岩方:用沙參、竹茹、蔞仁、冬瓜子、海蜇、荸薺、牡蠣、蛤粉、浮海石、川貝、杏仁、蘇子、黃芩、茯苓)。

腎陽不振、脆氣上逆者:降氣納氣法(丁甘個方:用補骨脂、胡桃肉、党參、乾薑、丘味、牡蠣、蘇子、旋覆花、川貝、甜香仁、枇杷葉、半夏、橘紅、茯神、都氣丸)。

肺腎兩虛、喘道不止、峰痰不順者:降氣諮痰祛(凌曉hi方:用杏仁川貝、半夏、陳皮、紫沉香、紫行英、蛤蚧尾、人蔘、旋覆花、白蒺鬃、竹瀝、生薑汁)。

以上諸方,意本古方,化裁盡妙,為晚近新方之尤。附方:

加味紫金丹:信石五分研細水飛如粉,淡豆豉一兩五錢晒乾研末,麻黃四錢去節,當門子四分共研細,極勻,用菜豆粉搗和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五至十丸。

猴射二寶散:猴棗一錢,麝香一分共研細勻,每服二分。香蘇二陳湯(費伯雄方):即杏蘇二陳丸加沉香、枳殼、川朴、鬱金、苡仁、薑汁,去甘草。

丹溪豁痰丸:南星、半夏、輕粉各三錢,滑石六錢,巴豆霜一分半研極細勻,用皂角仁浸漲取計為丸,如芥菜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十至十五粒。

竹瀝達痰湯(費伯雄方):蔞仁、桑皮、川貝、杏仁、旋覆花、滑石、石決明、天竺黃、竹瀝。

節齋化痰丸:天冬、黃芩、橘紅、蛤粉、蔞仁各一兩,芒硝、香附、桔梗、連翹各五錢,青黛二錢,煉蜜人薑汁為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

通補肺督丸:黃芪皮、杏仁:霜、半夏各兩半於術米泔水浸曬,茯苓、炙羊脊骨、菟絲子各三兩,鹿角鎊二兩,桂枝七錢,蜜炙麻黃、細辛各三錢,廣橘紅一兩炙甘草五錢,共為末,共苡仁煮漿,糊丸,每服三錢。

加味苓桂術甘丸:米泔浸曬於術,茯苓、鹿脊骨用麻黃四錢煎湯炙各,三兩,桂枝八錢,半夏二兩,杏仁:霜兩半,細辛三錢,炙甘草三錢水泛丸,每服錢半至二錢。

咳喘方:葶藶子、蘇葉各四錢半,橘紅錢半,麻黃、細辛各錢,煎濃汁.去渣,入大棗二十一個,煎干為度,大人一H吃定,小兒每次三枚,一日三次。

版權聲明: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文章為網路搜集,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寶庫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閱讀注本推薦,閱讀必須學習工具書
《傷寒論》流行版本眾多,試探尋其原委

TAG:傳承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