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為什麼敢跟強大的英國開戰?

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為什麼敢跟強大的英國開戰?

原標題: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為什麼敢跟強大的英國開戰?


馬島戰爭從根源上講:是當時阿根廷的軍政府為了轉移國內視線,緩解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的一次障眼法。


1810年的五月革命使阿根廷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與此同時阿根廷宣布繼承包括馬島在內的西班牙屬地,並且在該島設立了行政區和軍政長官。但在1833年英軍佔領了該島,並宣稱英國擁有該島主權。從那時起馬島一直由英國控制和經營,馬島上的居民也多為英國後裔。這片島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恰恰是因為擁有了這個群島,英國海軍有了一個重要的遠洋基地。然而關於馬島的歸屬問題英、阿雙方一直爭議不斷,兩國都不願放棄此地。


兩次世界大戰的打擊使英國從世界頭號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隨著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也走向了崩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相繼獨立,昔日殖民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只剩下包括馬島在內的幾處孤零零的海外領地。英國的衰落令阿根廷也忍不住要打起這個昔日全球霸主的主意來——在阿根廷看來:英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既然英國已容許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獨立,自己再拿走馬島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即使英國不願放棄馬島,可英國本土和馬島之間遠隔萬里大西洋,要向馬島投送兵力和補給是極其困難,而阿根廷卻與馬島近在咫尺;工黨上台後不僅執行戰略收縮,還推行全面國有化,英國內部的黨派之爭也將削弱英軍的調度效率。



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1971年英國同意逐步使島上居民加入阿根廷國籍,加強馬島與阿根廷本土的聯繫。馬島問題本應向著和平解決的方向前進,然而戰爭到底還是爆發了:自1979年以來阿根廷經濟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為230%,貨幣發行量10.5萬億比索,創世界紀錄,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1970年的50%,外債340億美元,成為世界主要債務國之一,失業人口佔全國經濟自主人口三分之一。以加爾鐵里為首的阿根廷軍政府為了轉移視線,緩和國內矛盾,決定在馬島問題上大做文章,揚言:「主權問題不能再拖延下去了!」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當局僱傭的廢品商人強行登陸了位於馬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方面對此反應並不激烈,這助長了加爾鐵里繼續鋌而走險的決定。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向馬島發動了兩棲攻擊,島上100多名英國守軍幾乎沒有抵抗,就在總督的率領下投降,阿根廷迅速佔領了馬島。


英國儘管不復當年輝煌,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英國即使再衰弱也不會放鬆對海空軍的建設。英國皇家海軍與空軍的整體素質和武器裝備依然要比阿軍要強得多。通過幾場交戰,英軍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就迅速取得了馬島附近的制空權、制海權。1982年5月21日英軍正式登陸馬島。通過海陸空三軍協同,輕易擊敗、迫降所有阿根廷駐軍,重新收復海外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王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二戰蘇軍6天打敗75萬關東軍,是蘇軍太強還是關東軍太弱?

TAG:老王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