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聖關羽武功蓋世,為何卻不肯投降曹操?背後其實暗藏玄機!

武聖關羽武功蓋世,為何卻不肯投降曹操?背後其實暗藏玄機!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關羽在東漢三國時期是個人,普普通通的一個人,一方武將,英勇驍戰、義薄雲天和豪氣衝天,照樣逃脫不了生老病死。可關羽在死後,地位卻在不斷提升,由侯、王、帝最後成為武聖,同為佛道兩教供奉,變成非非凡凡的一代聖,一尊財神,世代推崇,神通廣大,無所不能,世所罕見保佑芸芸眾生。特別到了清朝,關羽被朝廷捧為武聖,與文聖孫子並列。關羽之所以能入聖,忠義是必要條件。

關羽的忠體現在對具有朋友、兄長和君主三重角色劉備的忠。《說文解字》對忠的定義:忠,敬也,同心曰忠。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只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論語》中有關「忠」思想就是以交友、事君和治民三類形式出現。因此,在關羽的內心深處,忠於劉備一人就是在踐行儒家的道德規範,符合《論語》中對交友、事君和治民的論述:交友,對人忠實誠懇;事君,對君忠心相待;治民,遵守孝道,慈愛百姓,人民忠實於官以及堅守職位不懈怠,執行政令要忠誠。

《三國演義》中最能體現關羽忠的典型莫過於降漢不降曹。即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於曹操與關羽失散,而關羽則被困於土山上。與關羽曾是舊交的張遼自告奮勇陣前勸說關羽。張遼以「三罪說」,關羽以「三約定」為條件而投降曹操。三個約定在原著是這樣記錄:即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就因為有與曹操的三約定,才有後來關羽一尋得劉備下落後,便毅然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造就千古最忠誠的君臣義、最誠摯的兄弟恩和最純潔的叔嫂情。

關羽降漢不降曹,原因有三。

其一,東漢的儒家思想。

秦、西漢和東漢都是統一王朝,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忠君觀念得到極大加強。忠的內涵不單單是忠於君主,而升華到忠於國家。另外東漢時期,統治階級對儒學都極為推崇,特別是君臣之義,即屬下、故吏與主官、舉主的關係情同君臣,以死免其君者屢見不鮮,成社會公認的義舉。因此,儒學在社會得到實質性的廣泛傳播,並帶動古文經學的繁盛。儒學核心觀念成為東漢社會普遍價值觀。東漢社會,君臣之義例子數不勝數,如太史慈報答郡守,臧洪報答張超,楊阜等為韋康報仇等等。關羽不過是這些義士中突出的一員而已。

其二,關羽的價值取向。

關羽不僅出身東漢社會最底層還具有遊俠背景(不堪勢豪倚勢凌人,奮起反抗殺人而逃難江湖)。為此,關羽具有崇孝行、儒士、獨行之士、君臣之義等道德觀和社會心理。輕財仗義重諾就是關羽的價值取向。在面對曹操的恩情和劉備的舊義,關羽的遊俠價值觀就顯露出來,割捨一切功名富貴,毫不猶豫,一如既往追隨舊主。

其三,關羽的人生志向。

關羽的人生志向無非是中興大漢。關羽雖出身底層,卻喜歡讀《春秋》,講大義,與出身「四世三公」苟彧同屬於同一類人,其人生志向就是匡扶漢室。苟彧跟隨曹操,幫助曹操,對曹操忠心耿耿,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生價值和政治理想。關羽追隨劉備固然有桃園三結義的兄弟義氣的成分,但最根本,最終目的就是中興漢室,青史留名。

降漢不降曹是關羽諸多忠肝義膽的事迹中最典型,最直接,最為代表性的典故。關羽的忠是大忠,是匡扶漢室,平定紛亂,安邦定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豬八戒沙僧被孫悟空完爆?其實他們才是頂級高手,背後另有隱情!
孫悟空身邊暗藏一個神秘妖精?或涉六耳獼猴身世之謎!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