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歷史研究的本土情懷

如何理解歷史研究的本土情懷

由趙軼峰教授倡議召開的「評論與反思——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學術研討會,是一個頗具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的選題。它觸及當下國際交往大背景下歷史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在歷史研究中我們是否需要國際視野,這早已不是一個疑問。實際上遠在呼籲全球史之前的20世紀40年代,翦伯贊就已經在自己從事的先秦和秦漢史研究中實踐了由中國看世界、由世界看中國的理念。然而我們如何獲得國際視野,本土文化對於歷史研究工作有著怎樣的意義,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世界眼光的關係,以何種標準衡定歷史研究的進步,等等,都是目前歷史研究工作無法迴避的問題。可以說,對這些重要問題的整體性深入思考,不僅有助於我們梳理近代以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演進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昭示我們,中國的歷史學向何處尋覓,這對於中國史學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一般來說,「本土性」和「國際性」是一組對立的概念,時下許多研究者正是由此出發,對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具備「國際視野」以及如何「與國際接軌」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例如,有的研究者強調,放在國際大背景下,若講獨立性與自信心,中國學界不但沒有進步,還在倒退。對於中國學者來說,關鍵之處在於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中站穩自家腳跟。然而,在本土情懷如何獲得,本土情懷的學術與理論意義等方面,我們的思考似乎有待加強。

對於任何國家和民族來說,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所有人文學科都具有強烈的本土情懷。一個民族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讓它們擁有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土壤,也讓它們獲得了對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歷史河流關注和思考的強烈願望。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歷程都是從他生存的文化中出發的,每一個個體的成長都是與他所屬於的那個集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而由他所生活的土地滋生出的本土情懷既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先驗設定,也是其後天經驗的重要基礎。就一個群體而言,根脈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凝聚其聯繫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本土意識和本土情懷就是建立起這三種感受的粘合劑。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本國史、本土史或本民族史作為歷史學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原因正在於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歷史不僅是當代的歷史、思想的歷史、實踐的歷史,同時也是具有特定文化認識和理解的歷史。這也是本土情懷合(學)理性與合法(則)性之所在。

然而,從邏輯上說,對一個事物的格外珍重,並不能必然推導出將其奉為至高至大的神祇;本土情懷的不能抗拒和合理、合法的擁有,也並不意味著要將我們的學術視野局限在本民族文化的狹隘空間上。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學術上的固「土」自封,只能讓研究工作走向絕境。本土情懷告訴我們的不是對本土文化的無條件和無原則的頌揚,不是對它的全部內容頂禮膜拜,也不只是對滋潤一代代人成長的「本土」所必然流淌出的真摯情感,更為重要的是它要求我們在立足於此「地」此「時」的同時,還要有廣闊的眼光和批判的意境。

本土情懷所體現的基本點是我們用屬於我們自身的文化眼光去觀照歷史,這種文化的核心內容可能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從而顯示出它的獨特性。如果說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它們共同構建出了全球性的文化,那麼每一個特定的文化都是「世界眼光」的一部分。本土情懷的發展和宏大,不僅在於對本土文化的堅守,也在於對其他文化的吸納。這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情懷,與「世界眼光」是不相背離的。需要指出,有的研究者把「世界眼光」歸屬於某些發達國家的文化,以它們的標準衡定我們的研究是否具有了國際性和前沿性,這既不全面也不準確。尊重所有文明,重視所有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特別是本土文化所缺少的那些內容,是本土情懷的一項基本訴求,也是本土情懷生命力的保證。各種各樣的「中心論」,包括流行已久的「歐洲中心論」,前些年有人提出的「中國中心論」或「東亞中心論」,都是與世界性眼光相背離的。

本土情懷在我們獲得本土文化優長的同時,也使我們更敏銳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從而使我們能夠更為自覺和自主地調整和發展研究理念、方法以及策略。從19世紀末至今中國歷史學演變的軌跡,真切而深刻地揭示出傳統史學以何種姿態、何種方式保有自己和改變自己。其間所呈現的成就與教訓,前進與倒退,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史。而不斷涌動的變化的潮汐,也顯示出中國歷史學本土情懷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本土歷史學走向未來的路途中,依然會面臨國際間的對話和交流,在對話和交流中發現自身的問題,並且有勇氣有能力加以改進,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本土情懷讓我們更多地關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群的成長曆程,我們看到了往昔歲月中的輝煌,也看到了無數的災難和不幸。對於我們國家和民族所經歷坎坷的痛惜,對於不斷出現的歷史進步與倒退的糾結,不僅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理性表達,也是一種無意識的、深埋於內心深處的深切感受,而這二者可能是非本土情懷所難以理解的。這乃是本土情懷交付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內容。我們對自己所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熱愛,不僅需要讚美,需要繼承其中的優秀遺產,更需要看到它的不足和缺陷,並努力加以改變。正是在這一點上,本土情懷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交融在一起。史家如醫,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今天和未來。我們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歷史教訓的認識,是為了讓往昔的錯誤、痛苦和災難不再重現。我們考察歷史走向,是為了從中獲取更多的歷史智慧,從而提升人類的判斷力和道德感。這一切都是本土情懷給予歷史研究者的永恆動力。

總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研究的本土情懷不是讓我們變得封閉和狹隘,而是讓我們更加包容和開放,讓我們更加明智和富有創造力,能夠更好的將知識的力量提供給哺育了我們的故土以及全人類。

本文載《歷史與社會文摘》2018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摘自《古代文明》2018年第1期,原文約2400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學月刊 的精彩文章:

地球行星擁有一部歷史

TAG:史學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