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多的「熊孩子」,都缺少真正的愛

大多的「熊孩子」,都缺少真正的愛

01

近期關於「熊孩子」的話題不斷,在大家眼中,這些孩子的「熊」表現實在太討人嫌了。

公共場所追逐打鬧,飯店裡把湯潑到服務員身上,只因為「好玩」。

很多人吃過熊孩子的虧,因為是孩子,只好忍了。

一位叫丹媽的作者說:親戚家的孩子來過之後,在她家到處亂摸亂動,她視如珍寶的精裝繪本被撕得稀爛,精心照料的花花草草全部「拔苗助長」,手機上的APP全部被刪……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遭遇,她只能暗自認慫。

一位網友說她親戚家的孩子過年時搶鄰居玩具,把人家弄哭,她出面阻攔,結果孩子對她又踢又打吐口水,罵她老妖婆討人厭。

她耐著性子抓住孩子的手問他:「幼兒園的老師教你這麼和別的小朋友玩嗎?」

孩子開始裝哭,他的爸爸、奶奶和姑媽聞訊而來,說了這網友一頓:

「這麼大個人了,跟孩子計較啥,人家就是鬧著玩。」

有些大人以為這樣的縱容就是對孩子的愛,其實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傷害。不要以為孩子小,別人就理所當然地原諒他,家人可以容忍孩子的無知,可外面社會卻不會。

小問題不及時調整,等到大的問題出現,得到的教訓就慘痛了。

不久前,一位「熊孩子」孩子猛推孕婦,只為「看她會不會流產」,被孕婦的小姑結結實實一頓教訓,眾多網友拍手稱快;

前幾日又有一男孩因在公交車上踢人反被暴打進了醫院,很多人對此的評論是:「該打!」

如今很多人對「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父母如果沒有及時教育好自家的孩子,社會可能就會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02

熊孩子形成的三個因素:

一、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的心理發育水平處於嬰兒階段,凡事從自己意願出發,認為世界上的東西都屬於我,我想怎樣就怎樣。

二、自控力差

他們有需求時,希望立刻滿足,不懂等待與忍耐,更不會根據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三、不懂社會規範,沒規矩

孩子遵守社會規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熊孩子恰恰缺乏這方面的學習。

沒有幾個孩子天生是「惡」的,所謂的熊孩子,其實只是心理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比同齡的孩子低,導致了他們的行為不合時宜。

電視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途徑,大人的行為更是他們模仿的對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往往都是在具體的體驗中學習到的,其中最多的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與其說「熊孩子」是被慣壞的,不如說他們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大人真正用心的愛與正確的引導,所以才不懂如何去與世界相處。

因此,家裡出現熊孩子,真正應該反省的是大人,而不是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

03

大多的「熊孩子」其實更缺愛,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懂如何用心去愛。

很多時候,孩子在外「闖禍」的原因,不是我們誤以為的「不聽話」與破壞欲,常常是由於「無聊」和「好奇」。

比如,帶孩子去做客,大人們都忙著聊天,孩子沒有熟悉的小朋友和喜歡的玩具,多次要求大人「陪我玩」遭到了敷衍和拒絕。

這種情況下的孩子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一、哭鬧著「我要回家」

二、不停搞破壞和惡作劇,以引起關注

三、無聊,開始到處尋找自已感興趣的東西

四、好奇,看到手機按鈕就想按一按,看到抽屜就想打開看看裡面有什麼……

年幼的孩子沒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他們常常只是出於簡單好奇與模仿的本能,對周邊的事物進行探索,而不會想到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

如果他們的這些行為常常被大人貼上「熊孩子」和「沒教養」的標籤,尤其是闖了禍之後。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他們所說的那樣。

04

7歲以前的孩子還屬於他律道德認知階段,他們服從成人的規則,是因為成人有高於他們的權利。這是大人培養他們行為規範的好時機。

真正用心的父母,平時就很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幫助孩子建立行為規範。

如果帶孩子需要出門,他們會對將發生的狀況進行預測,事先跟孩子講好規矩,哪裡事可以做,哪些東西不能動。

他們能為孩子著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如何過得開心而有意思,事先為他準備好節目、打發時間的玩具和書本等。

當父母為孩子想在了前面,孩子的內心需求得到了滿足,他也會很配合父母的期望,更不會節外生枝。

7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漸漸形成自律道德的認知,為了得到表揚和好處還會積極地表現,考慮到不辜負別人的期望。

因此,懂愛的父母會在實踐中用積極正面的引導方式,用心保護孩子的自尊,鼓勵並培養他們學會自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萬一我們ICO,怎麼防止從代幣變成待斃?
紀實攝影/黑白的魅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