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狂人日記》的100周年

紀念《狂人日記》的100周年

引言:一百年前的今天,1918年5月15日,一篇署名為「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魯迅先生依舊值得我們紀念。先生精神,永不褪色。

本周推薦|《鐵屋中的吶喊》

書評來源|提安小時刻

據說,一個學者在看過《吶喊》之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開一扇窗就會耗盡一個人的能量,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國情』。

每每看到這句話,我總能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之中。我在想,如果國家真的處在水深火熱的境地,每一次前進都實屬艱難,那麼一個人是真的可能窮其一生也只能解決掉一個大問題的一小部分,等到這個人的一生耗光了,又該由誰繼續去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能保證這下一個人就能完全理解前一個人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想法嗎?我們又該如何去判斷前一個人的做法是否算對,後一個人的做法又是否算錯?延續真的太難了。況且中國社會又不是靜止著不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前方等待我們的問題又會更多、更為複雜。然而,魯迅先生就選擇冒著這樣大的風險把自己的一生投進去了,何其英勇的戰士!

因而,我不禁對魯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產生了興趣。懷著濃郁的好奇,亦懷著深切的崇敬,我讀了《鐵屋中的吶喊》。我想看一看,先生是在哪裡勝人一籌,又到底為何與眾不同。

從前對魯迅的印象,大抵只有文字充滿諷刺,很敢於去批判國民劣根性。再據此聯想開來,我就總是覺得魯迅應當是一個非常鋒利的人。可看了這本書,我開始覺得,先生是一個很柔軟的人。我們好像都理所當然地以為魯迅之所以要去日本學醫,是因為他要追隨當時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潮。好像只有這樣官方而寬泛的理由才符合他」文學巨人「的身份。但其實,我們都忘了,忘了當時的」文學巨人「也只是一個失去了父親的普通青年。文中提及:「父親的病和死一定向青年魯迅的頭腦裡帶來他兒時世界的全部『黑暗力量『,從而促成了他的心理危機」,同時魯迅自己的文章也提到過「預備卒業回家,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在那個懵懂年紀,讓少年魯迅奮發的,不過只是父親的死。讀到這裡,我有些愧疚,我竟然因為在一個教科書式的人物理性的外表之下看到了感性和溫情而覺得驚喜,一直以來,都這麼想當然地去看待一個人、去想一個問題,活得也太淺顯、太刻板了。

這本書中,描寫得更深入的是他的特立獨行。在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中,新文化運動前期,「五四」作家們響應文學革命的號召,一致推崇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想。其中,值得摘出的細節是,魯迅並沒有在這一陣營中。文中是這樣描述他看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的:「積極尋求藝術地對待這傳統,改造某些他視為可用的,掃除另一些,又輔以外國文學的榜樣,重建自己的文學形式。」先生的文章,不僅是採用了「白話「的形式,在觀念、形式上更是新的。這亦是我們常誇先生借鑒西方文化,文章卻無洋味兒的緣由。試想,在亂世中,人人身不由己。先生這一份堅持保留自己的思考的特立獨行,才更顯難能可貴。

說起特立獨行,好像就不得不提孤獨。我似乎越來越可以發現,愈是偉大的人,便愈無法被世人理解。偉大的人在去實現他們的宏圖偉志時,內心大抵都背負著常人想像不到的孤獨。作者把魯迅和屈原聯繫起來,稱屈原是「被疏遠的愛國者」,而魯迅,無論是決定赴日學醫還是後來轉做了作家,這在當時都屬於是「非正統」,其中的孤獨,其中的壓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從未想過要去妥協,一直選擇用自己的堅硬去對抗孤獨,先生一生都在「抗傳統」,一直都像是那個時代的「邊緣人」,但是邊緣,但是獨特,卻不一定是錯的,想起先生那句「從來如此,便對嗎?」,如今還是覺得振聾發聵。「橫眉冷對千夫指」,先生用他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詩。

書中還提到,魯迅一生不願加入任何政黨。他只想一輩子純純粹粹地搞文學。在他周圍眾多的文學革命者中間,先生的創作空間似乎更顯逼狹,但他從不停筆,從不改變自己的意願。說到這裡,我便忽然想起魯迅在《野草》中寫道:「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時代里,我不願去。」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魯迅絕對稱得上「高冷」。先生用他的「高冷」,詮釋了一個純粹知識分子的堅守。

另外,書中還描繪了這樣一個細節:在魯迅剛回國時,「辛亥革命的失敗,軍閥的混戰,袁世凱政府對人民的壓制和欺騙」,讓他感到沒有出路,這個時期他選擇「沉浸在自己的傳統興趣里消磨時間」,很多人都以為他已放棄了他的文學理想,可是大家都猜錯了,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並養精蓄銳,厚積薄發,要在此時產生新的見解,確立自己的新起點。我覺得這一點最值得人佩服,試想一個人,在氣血方剛的年歲里,要壓制住對自我理想的滿腔熱忱,這對他是怎樣的一種殘忍,又會有多麼艱難?先生懂得平復,支持他寫作的,從不是偶然衝動,而是如作者所說:「在這期間的苦悶和反思以後積累起來的創造力」,因此機會一旦到來,便是令所有人驚異的創作力。

為了開一扇窗,也許真的就耗費了先生的一生。但是,先生有這個勇氣,放到今天,我們有嗎?

*文筆拙劣,略表敬意。此文寫於2017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提安小時刻 的精彩文章:

心情日記 失控

TAG:提安小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