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著的5.12:時代影像與影像時代

活著的5.12:時代影像與影像時代

肖珺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我和女兒決定用觀看攝影展「十年」的方式表達我們的紀念,攝影師的名字叫邱焰。

邱焰先生是《長江日報》高級記者,幾乎囊括所有國內外攝影比賽的獎項,似乎他手中永遠都有一個「金鏡頭」。我與邱先生有過數面之緣,我們曾被分配到地方新聞獎項評選的某一組別中,有機會討論一些新聞作品,但我從來不敢評點新聞攝影,因為覺得有邱先生在,那他就是標準本身。可這次和女兒選擇「十年」攝影展,先生的盛名和幾次謀面不是主因,主要是因為他的行動和作品在告訴世人: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新聞記者的價值是記錄真實的生活。

影像是新聞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獨特的視覺衝擊力和畫面敘事功能是其他新聞文體無法替代的,即便網路已無處不在,我們也從不否認讀圖在新聞互動敘事中的特殊作用。十年來,邱先生五度深入災區,拍下上萬張照片,我們今天在「十年」現場看到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當他選擇的十個倖存者的圖片和其他災前災後的比較式影像呈現,或者是傾瀉到觀眾面前時,人們和影像間的情感交流就變成了極為私人的事情。我看到有年青的女觀眾低聲啜泣,有男觀眾試圖抓住從懸掛照片中透出的光影,有上了年級的婦女和朋友分享自己到汶川探訪後寫的日誌,有著黑衫的小男孩仰著腦袋盯著照片許久......當然,仍舊少不了不合時宜的大聲喧嘩和調笑。

可是,這一切都很真實,我們在記錄影像,影像也在記錄我們。「對於鏡頭來說,一切都是正在發生的真實,而我,需要的就是用鏡頭來留住真實。」邱先生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想他一定也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經歷過廢墟、歇斯底里、黯然神傷、淚流滿面、無能為力,當這所有一切都被記錄為時代影像後,生產影像和觀看影像的人又反過來塑造歷史。所以,在場的觀看、情感的孕育、行動的改變將繼而生長為時代的記憶。

觀展後,我問女兒:「感覺如何?」00後的她遲疑了一小會兒說:「難受。」我追問:「為什麼呢?」她說:「他們活著也不容易!」是啊!5.12重創後的重生談何容易,即便有國家的關懷、四面八方的支援、再婚的家庭和新生兒,但「十年」影展里的汶川人難見笑容,「進入鏡頭更多的,卻是那些時光寫在臉上的痕迹,那些傷痛之後難以隱藏的憂傷,那些重生之後的期望。」邱先生記錄的影像在說話,物理空間的重生或許容易,但心理空間的重生必然困難重重。

新聞記者在現場,但他們也會離開現場,這也是為什麼,新聞記者常說面對問題的無力感。可是,為什麼他們總能也必須飽有職業新聞工作者的力量?這力量,支撐他們去災區、到戰場、看生死、識民情,因為,新聞留下的影像、文字、音視頻會比「我們活得更長久」(陳小波,新華社)。

時代影像令人沉浸在活著的5.12,可是,邱焰的「十年」和記者們的新聞作品將比活著本身更具有跨時空的歷史價值。我們用真實記錄歷史,影像時代的歷史終將以真實回饋人類。

(文中所有攝影作品均為作者拍攝)

(肖珺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智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網 的精彩文章:

武漢馬拉松周日開跑 海內外高手雲集
女孩睡覺時眼睛一睜卻「掉進河裡」 「夢遊」是咋回事?

TAG:長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