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西班牙王國」外交官魯本斯: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西班牙王國」外交官魯本斯: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1640﹞,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12歲時隨母親移居佛蘭德斯,定居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麗達和天鵝

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

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宙斯和麗達所生的孿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呂克斯,一個善騎,一個善戰,英勇無敵,他們共同愛上了邁錫尼王的兩個孿生女兒。

畫中所描繪的是傳統「搶婚」情節。雖為「搶婚」,卻沒有暴虐和抗拒,兩匹雄健的高頭大馬,氣勢昂揚。以濃重的色調襯托出卡斯托耳和波呂克斯的英勇強悍及兩位裸體少女的嬌嫩柔媚。是力與美的和諧統一。

這是一幅英雄主義的畫面,畫家通過塑造豐滿強健的人體,通過構圖複雜而激烈的人物動勢,表達了不可抗拒的愛情力量。

優美三女神

亞當和夏娃

卸下聖體

1600年,魯本斯前往義大利繼續學習繪畫,曾為曼圖亞公爵(Duke Mantua)作畫,能夠有機會進一步完善其藝術素養與教育水平。

他曾鑽研過古羅馬畫作,並通過摹仿繪畫大師們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由於這段經歷,他此後的許多畫作受到提香、米開朗基羅和卡拉瓦喬等人的風格影響很大。

這一時期魯本斯的繪畫風格已經基本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畫作與圓滑的為人,獲公爵提拔為大使,獲得經常訪問西班牙與義大利各城市的機會。

魯本斯與家人

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

化妝的維納斯

花圈中的聖母瑪麗亞

1608年,魯本斯的母親去世,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成為了布魯塞爾宮廷畫家,一年以後他迎娶了安特衛普當地一名傑出的人文主義者的女兒伊莎貝拉(Isabella Brant)。

他為安特衛普主教座堂所畫的兩副祭壇畫作品《上十字架》與《下十字架》確立了他作為比利時最傑出的宗教畫家的地位。

這一時期可以算是魯本斯繪畫生涯的顛峰,歐洲許多王室與貴族宮廷都紛紛向他訂畫,一是因為他的繪畫作品氣勢宏偉、色彩豐富且充滿動感,為歐洲的達官顯要所喜愛,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會關係與聲望:具有出色外交才華與博學的魯本斯與當時歐洲幾乎所有的顯赫家族都有交情。

由於訂單應接不暇,魯本斯在安特衛普創建了一間私人畫室,僱傭了許多頗有才能的畫家做其助手。他的大部分畫作都集中在宗教題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話故事中,其肖像畫作品更是在歐洲上流社會受到極大歡迎。

披著毛皮外衣的維納斯

逆天使的墮落

埋葬基督

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

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曾評論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去世4年後,53歲的魯本斯又娶了16歲的海倫娜為妻,海倫娜也成為多幅魯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兒。

他與伊莎貝拉育有3個孩子,他與海倫娜也生有5個孩子,最小的一個直到他去世後8個月才出生。

土與水

四位哲學家

愛的花園﹝Garden of Love﹞

聖喬治斗惡龍

瑪莉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Marie﹞

群雄瞻仰聖母與聖嬰

上十字架

典出《聖經·新約·福音書》,為了強調衝突與運動,採用從左上角向右下角展開的對角線構圖,又稱死亡對角線,加深悲劇意味。強光來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現在與強光相背的方向。耶穌被釘的十字架刑具是從畫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豎起的。這支十字架顯得很沉重。

行刑的人物都很緊張,右邊一個兵丁緊拽著繩索,左邊的執行者托著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綻開的樣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卻現出堅定的神態,臉上毫無痛苦的表情。他舉目斜視著天際,突出了一種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穌與下面一群執刑的暴徒,構成了力度上的對比。

畫家受威尼斯畫派影響,對歷史細節弱化處理。人物衣著既不是傳統的中世紀長袍,也不參考文物上的古代造型,而是簡化成近乎包裹身體的布匹。

右上側那棵大樹,葉子似被狂風吹得翻卷亂顫,而與此相對,左下角畫了一隻張著嘴的捲毛狗。全畫處在一種旋風般的激情中。

下十字架

典出《聖經·新約·瑪竇福音》,到了傍晚,來了一個阿黎瑪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比拉多,請求耶穌的遺體;比拉多就下令交給他。

若瑟領了耶穌的遺體,就用潔白的殮布將他包好,安放在為自己於岩石間所鑿的新墓穴內;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就走了。在那裡還有瑪利亞瑪達肋納和另外一個瑪利亞,對著墳墓坐著。

基督的屍體處於中心的亮區頂端,那位老者用嘴含著布,托著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體的穿紅袍者是聖若望,對應的那位長鬍子老人是聖伯多祿;抬手撲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聖母瑪利亞,那位虔誠而多情地捧著基督腳的是瑪利亞瑪達肋納。

魯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後,相繼創作了同樣的祭壇畫《下十字架》,但是風格發生很大改變。

在這幅畫中沒有激烈的人物動勢,沒有強烈的激情,只有充滿崇敬的愛和深沉的哀傷,畫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圍,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按照教會指定,這些畫上不準有民眾場面,不許表現軟弱和悲哀。魯本斯巧妙地回答了這種限制,發揮了藝術家天才的創造性,順其需求地頑強表現了自己的藝術個性。

《上十字架》與《下十字架》是兩幅受委託而作的宗教題材的大畫,魯本斯在這段時期想擺脫前期專事模仿風格主義的流弊,去尋求個人的風格。這兩幅作品正可以用來說明這種努力的跡象。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難追 的精彩文章:

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至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作品欣賞
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牡丹亭》

TAG:光陰難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