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觚瓷器如何判斷年代

花觚瓷器如何判斷年代

你是否有藏品急於出手找不到地方?

你是否有家裡傳下來的寶貝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你是否有老東西不知道它的年代?

你是否有藏品需要鑒定?

如果你有以上問題,那我就能幫到你!

一 觚與瓷觚的出現

作為酒禮器的觚,大口、細腰、長身、闊底,多為銅製,盛行於殷商。目前所知最早的銅觚出現於商代二里崗時期,在周代逐漸衰落。《考工記圖》補註稱:「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說文·角部》:「鄉飲酒之爵也。」因而銅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飲酒,《韓詩外傳》中有記載:「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可見觚也有勸誡人們飲酒有度,不因酒敗壞德行的功用。在商後期,觚逐漸發展為一種重要的酒禮器,《考工記》:「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禮器以酒器為中心。觚作為禮器主要用於祭祀和陪葬,在二里崗貴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數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現,且至少出現一爵一觚的定製組合。西周早期,以爵、觚為中心的禮器系統被以鼎、簋為核心的新體系所代替,銅觚在墓葬中數量劇減,到了春秋時期銅觚已較少運用於墓葬。

周代滅亡之後,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秦漢以降製作的銅器相對罕見,三代青銅器逐漸成為皇室貴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直到北宋時期,由於文人盛行金石考古,三代古銅器開始成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對象。三代銅器由於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因此成為人們身份財富的象徵,在尚古的社會風氣下,古物收藏程度大大超過前朝,銅觚也作為古董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圖1 宋 佚名 瑤台步月圖 故宮博物院藏

觚因其造型纖美典雅,深得宋代文人的喜愛,除收藏研究之用,也將其用作案頭把玩的雅物,尤喜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講究意境,喜插梅、水仙、蘭、葵、荷、梔子等花,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中云:「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 如故宮藏南宋佚名《瑤台步月圖》頁(圖1)畫幅右側有一青銅觚,觚中插花。因此宋人喜用古銅器插花,銅觚在宋時開始被稱作「花觚」。由於觚的造型別緻,器形優美,符合文人的審美雅趣,在宋代逐漸普及。然而銅觚在當時畢竟是少數顯貴的收藏,為了適應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時期開始出現仿銅觚造型的瓷器。

圖2 南宋官窯瓷觚 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

北宋尚無出土或傳世的瓷觚。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窯博物館藏的瓷觚(圖2),是南宋官窯的常見器形,但在其他南宋窯址中尚無發現。此時的瓷觚頗有仿製青銅器的意味,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較厚,釉面有開片,釉色為青色或米黃色,足底刮釉墊燒,因此大多是紫口鐵足 。造型多為大口、細腰、闊底的仿銅觚造型,大小各異,裝飾較隨意,部分瓷觚帶有仿青銅器的扉棱、乳釘裝飾。

宋代以後,瓷觚開始大量出現,元代是瓷觚發展的時期,在明清兩朝,瓷器燒制技藝高度發達,各種形制、紋飾的瓷觚厚積薄發,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二 元代瓷觚特徵

元朝統治者將其游牧民族特有的審美風尚帶到了中原地區,宋人崇尚的纖美雅緻被元代的渾厚豪邁所代替,而觚明顯不符合元代統治者審美,因此這一時期出土或傳世的瓷觚發現較少,但在這些稀少的瓷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元代瓷觚造型的變化。

圖3 元龍泉窯花觚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元朝龍泉窯花觚(圖3),其特徵為喇叭口、短頸、鼓腹、高撇足,通體施青釉,釉質瑩厚,有細碎開片,圈足露胎,塗赭色釉,為仿紫口鐵足;另一件元代臨川窯花觚(圖4)形制相似,但通體施白釉,以印花裝飾外壁,頸部和足部有蕉葉紋,腹部回紋地如意雲紋。另有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蕉葉紋出戟觚,因腹部出四戟而得名,青花裝飾,頸部蕉葉紋,腹部戟間飾如意狀卷葉圖案。此外磁州窯也曾出土白釉褐彩瓷觚,為花口鼓腹。

圖4 元臨川窯花觚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瓷觚發展至元代,雖存世數量不多,但無論從釉色還是紋飾方面,都比南宋瓷觚更加豐富多變。元代除青瓷、白瓷外,也出現了青花、彩瓷的瓷觚,紋飾也更加規範,多以蕉葉紋飾頸足,雲紋或卷葉紋飾腹部。此外器型上也出現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種變化。可見元代的瓷觚不再單純模仿青銅器觚,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瓷器品類看待,在燒造和裝飾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

本文來源

—— 匯成文化——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中華古玩∣所有

古玩圈的大咖都在關注此收藏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樂典藏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開國紀念幣什麼價位容易出手
2017年藝術品市場總結報表

TAG:快樂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