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文化產業叫「隨園模式」

有一種文化產業叫「隨園模式」

學了幾天的文化產業課程,收穫滿滿:生活美學化,創意常態化;主題規劃、主題設計、主題推廣、主題運營;用媒體鏈接一切;企業媒體化與娛樂營銷3.0、自媒體與IP的循轉孵化……等等。

突發奇想,在古代有沒有文化產業呢?

仔細想了想,還真有!比如京劇,在清代慈禧太后「老佛爺」的上有所好之下,各方推波助瀾,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文化產業形態。

而往前再追溯,在距今兩百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已經算得上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產業人。他是誰?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個人就是袁枚。

袁枚自號「隨園主人」

袁枚是一個大才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個天才。他9歲的時候,就靠自學,學會了作詩。他20歲就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人人羨慕的翰林院庶吉士。但三年後,因為滿文考試不及格,他被外放做了知縣。

在知縣任上,他做了七年,政聲斐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績,被老百姓誇為「大好官」。但就在33歲那年,他突然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跌破眼鏡的決定——辭職不幹了。這是咋回事呢?

原因不止一個:

第一、所謂「做吏俗而已」,他受不了官場的折磨和俗套。

在一首詩中,袁枚曾經自嘲:「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說自己天性喜歡自由,不耐官場上的規矩和套路,寫字習慣寫大點,見長官跪拜之禮老學不好……

最重要的是,他為民辦事的建議沒得到上司的支持,精力更多地消耗在了對長官的迎送、台參、接待上,讓他痛感「為政之精神,已消磨於無益之地」,沒有了成就感。

第二、他覺著自己有不讓古人的文學天賦,此生唯讀書和寫作不可辜負。

這一點,實際上符合古代文人們的普遍理想。曹丕雖然貴為帝王,在他的《典論·論文》里也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袁枚本來「立名最小是文章」,但慢慢覺悟到,還是要回歸初心再出發。所以,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說法,袁枚的辭官,就是自覺自愿地選擇了「詩和遠方」。

後來有個小插曲,他40歲時積蓄花完了,面對經濟上的壓力、家人的催促,他一度又出來做官,因為這時辭職報告還沒批複呢。

但接下來的經歷,動搖了他復出的念頭:

先是江寧知縣請他吃飯,他看此人不到30歲就白了頭,心想當官真是個苦差,自己好不容易自由了,放著快活日子不過,何必再來受這種洋罪?

後來到了陝西任上,他跟當時長官又鬧了一些不愉快,於是徹底下了辭職的決心。

40歲這年,朝廷正式批准他的辭職報告,袁枚終於做了一個天地之間的閑人。

但經過這一番折騰,他也深刻認識到,「但念人為歡,需財與之俱」,人要自由,要快樂,財務自由是關鍵!

於是,他「解好長卿色,亦營陶朱財」,開始了文人下海的歷程,慢慢成長為一個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人。

杭州萬松書院里的袁枚雕像

他的具體做法有這麼幾點:

1、打造主題文化旅遊景區——隨園,創造了一個詩意的棲居地。

袁枚花300多兩銀子,買下了當時南京小倉山的一處園林,他命名為「隨園」,並且自號「隨園主人」。

他給隨園講了一個好「故事」:

這處園林原來叫「隋園」,是康熙年代江寧織造隋赫德的府邸。而府邸的前任主人更有來頭,誰呢?曹雪芹他爹!所以,明白了吧?隨園就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他在《隋園詩話》中寫道:

「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

袁枚一生中三次花費巨資打造隨園,而且和別人把園林當作私家宅院不同,他有意拆除了圍牆,採取以園養園的經營模式,用他的詩說就是:「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他還配套了不少增值服務:薈萃各地美食打造「隨園美食」,訓練漂亮的女孩子表演音樂和舞蹈,開設隨園書店出售書籍,作為文壇領袖獎掖各方士子……於是,「滿園都是山,滿山都有書」的隨園,很快成為了江南有名的文化地標,讀書人心嚮往之的「海內龍門」。

袁枚還在隨園建了一個詩歌博覽館——「詩世界」。「詩世界」即隨園中的「詩城」,展覽他六十年里的四方投贈之詩不下萬首。袁枚去世前三個月,還專門寫了《詩城詩》:

「推襟送抱好辭章,四海風人聚一堂。」

「但將詩教文房守,四面雲梯孰敢攻?」

袁枚還特意為隨園提煉了廣告語,以楹聯的形式掛在他的小倉山房: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隨園成為江南文化地標

2、開設並主創自媒體平台《隨園詩話》,開發隨園系列衍生品,印刷出售系列暢銷書。

《隨園詩話》的寫作跨度長達幾十年,袁枚相當於這個平台的主持和主筆。特別是在他和當時文壇領袖沈德潛打贏一場筆戰之後,他的《與沈大宗伯論詩書》廣為傳誦,袁枚成了乾嘉詩壇上的明星和領袖。

「好名」的袁枚因勢利導,迅速放大了個人品牌的價值和影響。清人舒位曾仿照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形式,作《乾嘉詩壇點將錄》,就尊袁枚為「及時雨」宋江。

他廣采當時詩人的好詩佳句,很多人以自己的一句、一首詩被採納為榮,所謂「榮過登龍」。所以,以提倡性靈詩說為陣地的《隨園詩話》就成為一個從UGC到PGC的原創平台。

恥居一隅霸,好與全軍爭!袁枚不僅詩話上有主張和眼光,在個人創作上更具有全面的才能:

他的詩好,《小倉山房詩集》一經出版便洛陽紙貴;

他的文章好,給人寫個「軟文」——傳記、墓志銘等,潤筆費高的一篇收入千金;

他的小說好,先是《新齊諧》後改《子不語》,一看書名就是暢銷書的做派;

就連一部生活美學化的《隨園食單》,都寫成了「舌尖上的中國」,奠定了他在美食界的「祖師爺」地位!

關鍵是接地氣!

袁枚的系列暢銷書在隨園公刷公賣,和主題公園——隨園一起,玩轉文化IP,形成系列文化衍生品,創造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隨園食單》也是「舌尖上的中國」

3、玩轉粉絲經濟,刷爆「朋友圈」,團結一批文化「網紅」,形成平台效應。

作為18世紀中國風頭最盛的一個人文學者和文學家,袁枚以獨特的人生、新穎的思想和開新的文學,登高一呼,應者雲集,令同時代的人們為之傾倒。

他有官不仕、專事文學的做法,在當時的讀書人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和袁枚齊名的趙翼,非常佩服袁枚「拼把微官換苦吟」的「胸襟」,並受他的影響於46歲訣別官場,「去官攻文詞」;

同樣和袁枚齊名的蔣士銓,也受袁枚影響,欲「唱山抹微雲,大江東去,準備做秦九」,後來被朝廷徵召,入京做官,過隨園而不入,「不敢重尋猿鶴侶,恐煩仙史草遺文」,不久即訣別官場;

性靈派後勁張問陶,少時便有「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壯志》)的志向,後來做官有違時俗,便辭職漫遊;

袁枚的老朋友程晉芳,在隨園住過一月,對袁枚的人生態度極為欣賞,他對同為四庫館纂官的姚鼐說 「使人忘世事,欲從之終老」,姚鼐在館不到兩年即辭官歸里,以文章為終身事業;

門生何士顒,受袁枚影響,一生不喜八股文,以詩文終老;

門生孫原湘,嚮往袁枚的「朝中宰相山中叟,較福偏贏一味清」,中進士不久即歸隱;

袁枚的老朋友何獻葵,官至知州,與袁枚「相約結鄰,蕭然有出世之想。厥後急流勇退,樂志林泉者十餘年」,袁枚稱其「蓋事事學余也」;

……

隨園詩話營造超級「朋友圈」

這是一個個在清代中葉文壇粲若晨星的名字,他們的辭官有著不同的形態,但無論是有違時俗,還是嚮往林泉,都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召喚,都是回歸了當下的人生,都是張揚著自我的個性。

一生悲苦、英年早逝的黃景仁,雖然沒有機會像他們一樣實現自我選擇,卻通過心靈的銳感呼吸領會到了袁枚給這個時代帶來的影響:

「雄談壯翰振乾坤,喚起文人六代魂。」

在這個過程中,隨園女弟子群的形成,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異現象。過去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不宜為詩」,但袁枚向這個傳統觀念發起挑戰,廣收女弟子,據說隨園女弟子多達百數,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古代女子詩歌創作的巔峰。

隨園系列暢銷書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負販,乃至紅粉緇流,均以得列隨園門牆為幸,「許屬隨園詩弟子,此生端不羨封候」,就在於袁枚喚起了人們靈魂深處的渴望,讓每一個人都充分地——認識你自己!

和珅的弟弟和琳的一席話,可見袁枚的魅力所在:

「竊謂生人當如龍虎,變幻莫測,宋儒之為道拘,猶士大夫之為位拘也。讀先生著作,想見先生為人,此仆之未曾謀面,而願立雪焉。」

隨園——詩意棲居的文化地標

現在,有不少學者把袁枚生活的18世紀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提並論,梁啟超在其《清代學術概論·自序》中便持這種觀點,認為「有方春之氣焉」,有走向近代和現代的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玩轉「隨園大IP」的袁枚,正是這種方春之氣的代表。無論他可以溝通現代的文學主張,還是他活在當下的文化產業玩法,都是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學習。

在遺囑中,袁枚說隨園在他身後如果能撐持三十年,他就心滿意足了;而對於自己的學說和主張,他自信「千秋萬世必有知我者」。

知與不知,且看他的「自畫像」:

「至人非吾德,豪傑非吾才。見佛吾無喜,談仙吾輒排。

謂隱君已仕,謂顯吾又乖。解好長卿色,亦營陶朱財。

不飲愛人醉,不醉愛花開。先生高自譽,古之達人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如何通過心理學知識解決戀愛、家庭、人際關係的問題?
皇台酒業內訌致虧損過億,董事長成傀儡被迫出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