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日巔峰之戰, 讓日本侵略中國推遲300年

古代中日巔峰之戰, 讓日本侵略中國推遲300年

原標題:古代中日巔峰之戰, 讓日本侵略中國推遲300年


碧蹄館之戰是萬曆朝鮮之役中一場日軍企圖對明軍的一場伏擊戰,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雙方在當時朝鮮國都西北的碧蹄館會戰。


先來看看這場戰役的參戰將領日本方面:小早川隆景是戰國智將毛利元就第三子、豐臣五大老之一。戰國到安土桃山時代時期名將,曾任中務大輔,官至從三位·權中納言。佛洛伊斯所著《日本史》中,對小早川隆景做了如下的評價:「小早川隆景大人在日本眾所周知,才能超群,被世人尊敬。在他的知識和努力下,毛利家所領九國國富民強,長時間沒有戰亂沒有謀反,在當時實在罕見。」假設智謀超人深謀遠慮的小早川隆景再多生存數年,之後的歷史一定會發生改變。



立花宗茂則是日本當時西國頭號猛將,秀吉贊其為「西國無雙」, 後世的人們褒稱他為"不敗的奇將、武神、常勝將軍"。 碧蹄館大戰前夕小早川隆景讚美「立花家的三千士兵足以抵擋他家敵軍一萬」(立花家の3千は他家の1萬に匹敵する。)激勵各軍出戰。


宇喜多秀家是日本中國地區三大謀將之一的宇喜多直家的嫡子。為豐臣秀吉統治時代的五大老之一,其治績也被人稱為「備前宰相」。



可以說參加這場戰爭的日本軍團是是擁有戰國三大智將之一小早川隆景和西國第一名將立花宗茂的日本精銳軍團


中國方面:李如松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謚「忠烈」,並為其立祠。



從這場戰爭的參戰將領來看已經是重量級的交鋒。再來看看當時的戰爭形勢。明軍方面:1593年初,繼平壤戰役大敗小西行長之後,明朝的近四萬援朝部隊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揮下大舉南下,日軍各地守軍望風而走,鳳山的大友義統,白川的黑田長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紛紛向南撤退,明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內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開城)五道(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鏡)的大部分地區重回明、朝一方的掌控之中。二十日,明軍先鋒李如柏、李寧所部進入被日軍放棄的開城。二十三日,李如松率明軍主力到達,開始救濟災民,安定人心。



日本方面:十八日,日軍放棄開城,各部相繼南下,二十二日進入王京 。 重鎮平壤一戰即告失守,這消息震驚了所有在朝日軍。坐鎮王京的侵朝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緊急會同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等軍監三奉行和南撤的諸將領召開軍議,商討迎戰事宜。與會日軍將領分成籠城和出擊兩種意見,石田等三奉行主張籠城據守,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加藤光泰等武將則堅決要求出城決戰,最後出於城內軍糧不多,難以長期堅守的考慮,出擊派的意見在軍議中佔了上風 。而西國猛將立花宗茂得到隆景「立花家三千士兵足以匹敵他家一萬(立花家の3千は他家の1萬に匹敵する)」的讚譽,被委派出任先陣。


此時集結在王京的日軍共計五萬餘人,編成三部準備出擊迎戰明軍。

前軍由小早川隆景率領,編內有:


先陣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宗茂之弟)三千人


二陣小早川隆景八千人


三陣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廣門五千人


四陣吉川廣家四千人


後軍由宇喜多秀家率領,編內有:


先陣黑田長政五千人


二陣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五千人


三陣加藤光泰、前野長康三千人


四陣宇喜多秀家八千人

後備隊則由小西行長、大友義統的萬餘敗兵組成,駐守王京。


從戰爭經過來看,平壤大捷是壬辰開戰以來,中朝聯軍第一場陸戰大捷,它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把朝鮮的命運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平壤城陷落的第二天,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已經馬不停蹄地向東做了試探進攻。初九日李如柏進佔黃州,初十抵達人去城空的鳳山,並在一月二十日佔領了空無一人的開城。這時李如松得到一份情報,說日軍的精銳,都在平壤。平壤一敗,其他日軍根本就不足為懼。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喜悅,親率精銳急匆匆出了開城,朝漢城而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達距離漢城不遠的碧蹄館,麾下只有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尾隨其後,總兵力只有3000 人。



與此同時,漢城日軍守將立花宗茂也已經運動到了位於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雙方立刻爆發了一場激戰,因為兵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形成了對峙局面。戰鬥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立花家大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戰死,連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都插滿了箭支。



明軍在戰場上沒吃虧,可情況卻越來越不妙。從漢城趕到的日本援軍越來越多,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兩大軍團正陸續抵達,和黑田長政所部、立花殘部彙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峴一帶聚成黑壓壓的一片,光是戰場上的日軍總兵力已多達30000 之巨——漢城守軍幾乎是傾巢出動。


李如松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孟浪,但這時候只能開打。


遼東軍得了主帥的號令,雖然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毫不畏懼,跟韃子們在遼闊原野上拼殺出來的血性與殺氣,不會因為區區數萬日軍而消退。日本人此時心裡也在打鼓,他們沒想到李如松幾千人就敢往前沖,以為背後一定隱藏著明軍主力。


因此他們把大部分兵力都用來警戒並不存在的明軍,只把小部分兵力用來進攻李如松。


小早川隆景先派了粟屋景雄3000人和井上景貞3000人形成鉗形攻勢,左右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李如松的鐵騎打殘,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帶著第六軍團全線壓上。接下來,是一場場極其混亂的惡戰。面臨絕境的明軍瞬間爆發出了不可思議的戰鬥力,小早川秀包本陣被鑿穿,他本人差點被明軍砍死。可日軍的兵力優勢太明顯了,打到中午,明軍終於開始支撐不住,緩緩向西方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關於這階段的狀況,朝鮮人在記載中說,戰鬥到要緊處,李如松親率數十騎突馳陣前,反覆騎射,十分驍勇。之後李如松又親率諸將,為撤退的明軍士兵殿後。而日方記錄如《黑田家記》則說,此次戰鬥到秀包軍下山直衝李如松中軍,隆景縱橫兩翼奮擊時,「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甚苦,自巳至午。」


中日兩軍的極限


仗著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在智將小早川隆景的指揮下,日軍諸將一面輪番上陣,死死咬住明軍不鬆口,以阻止明軍西移。另外分出的兩部兵力,則繼續從兩側山上快速迂迴,企圖徹底封死明軍後退的通道。


高陽城是一個極小的城砦,其實並不適宜防守。拼殺到了現在,李如松也終於有些絕望了。幸虧此時另外一名大將楊元及時趕到,不僅帶了5000 生力軍,還有一個炮營。李如松立刻發起了反攻。


李如松眼皮都沒抬,只吐出倆字:「反攻。」日軍諸部以為明軍主力終於趕到,一時駭然,紛紛後撤。明軍騎兵壓上了一段距離,見日軍退後到足夠的安全距離後,才開始停了下來。這時,李如松才吩咐由楊元的5000 生力軍分幾路交替掩護斷後,讓全軍退入惠陰山中。日軍這才如夢初醒,趕緊追擊。卻不料李如松又發動了一次反攻,追在最前頭的小野成幸、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將戰死。



此刻,擔負斷後的楊元部隊已掩上接應住了李如松等人。日軍突前諸將還想繼續追擊,但這個舉動被老成持重的隆景所阻攔,生怕中了埋伏,只允許他們最多追到惠陰山的山口大路,便不得前進。等明軍徹底消失在視野里後,小早川隆景才下令收攏部隊,和秀家等部一起退回漢城。


首先,無須諱言,這是一場敗仗,是一場輕率的失敗。因為戰鬥是以明軍撤退結束的。其次,碧蹄館的失敗,100% 要歸咎為李如松的輕佻。同時,這也是一場光榮的失敗。失敗歸罪於李如松個人,光榮屬於明軍全體。


明軍在碧蹄館之役中,表現出了極頑強的鬥志和優異的戰術素養。不算楊元後援5000 人的話,明軍是以3000 人與16000 日軍直接對抗,附近還有15000 左右的日軍虎視眈眈。他們面對的敵人也不是廢物點心,而是擁有戰國三大智將之一小早川隆景和西國第一名將立花宗茂的日本精銳軍團。而且他們不是據險而守,是堂堂正正地在平原與丘陵的開闊地帶,在號稱敵軍最強科目的白刃戰中,與敵人正面交火。


結果呢?日軍擁有十倍於明軍的總兵力,以近五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戰鬥,圍攻了明軍一中午加半個下午,僅僅是將領級的傷亡,便包括十時連久、池辺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小野成幸、橫山景義等數十人。與平壤不同的是,這些傷亡幾乎全發生在日軍最為得意的白刃戰中。


碧蹄館之敗在很多歷史書里,被渲染成是明軍的大失敗,是戰局的關鍵轉折,其實大謬不然。


它在戰略上的意義,並不是很大。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他們即使繼續西進,也無法尋求到穩固的立足點;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斥候兵鋒可及漢城,但主力軍團卻很難衣食無憂地越過惠陰嶺。開城到漢城之間的區域,日、明雙方誰也沒辦法徹底控制在手裡,變成了一個軍事緩衝區,碧蹄館恰好位於兩軍極限攻擊距離的交匯點。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碧蹄館之戰,受補給所限,明軍也沒辦法攻克漢城,雙方的態勢也不會有大的變動。碧蹄館之戰的意義,只不過是讓這種戰略態勢變得更加醒目罷了。只不過確實是一場日本當時侵朝最精銳軍團和明軍精銳軍團的一場狹路相逢的巔峰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喵星人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何收不回香港?中國國力太弱 被丘吉爾看不起
歷史上統一最快的開國皇帝,憑什麼被史書和後世寫成平庸老好人?

TAG:喵星人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