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走入生活 產業化發展需三路並進
人工智慧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在全球掀起了新的科技應用浪潮。2017年以來,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快速崛起,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慧發展,許多企業也爭相布局人工智慧技術研發與商用。
目前,人工智慧發展正逐步進入新的階段,其對於各行各業的變革推動作用日漸凸顯。我國正大力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化,釋放人工智慧技術的巨大科技、經濟與社會價值,帶動創新強國、網路強國建設,使之成為國家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人工智慧便利生活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應用落地速度加快,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也不斷加深,給民眾帶來了諸多便利。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支付方面的應用,智能機器人在迎賓、教育、餐飲、物流等領域的應用,語音交互技術在娛樂、客服等方面的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的轉化應用正進入快車道,推動了產業化發展的持續深入。特別是生物識別、機器視覺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已經相對成熟,市場表現贏得了較大認可,正成為人工智慧產業化的首要細分領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於服務方面,這也是未來發展商業化前景最為明朗的方向。人工智慧的落地,推動了「智慧」理念的蔓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銀行等走向實際,使得人類得以節約時間、解放體力,享受更為便利的生活。
或迎來調整洗牌期
2017年,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公布了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名單,科大訊飛與百度、阿里、騰訊這三大巨頭一同進入人工智慧「國家隊」。
如今,中國人工智慧市場正快速發展。據市場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預估增長率將突破50%,產業規模達到152億元。雖然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愈發廣泛,市場前景備受看好,但是也不可否認,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整體水平上都有一定差距,核心演算法、高端晶元等重要領域仍待突破,法律法規、標準規範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需要紮實推進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
此外,人工智慧領域氛圍較為浮躁,有些企業捆綁人工智慧概念進行炒作,有些程序簡單、做工粗糙的機器人也被冠以「人工智慧」的噱頭,產業「虛火」旺盛,去泡沫化問題必須提上日程。
因而,業內人士分析,2018年開始,隨著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化發展日趨深入,調整洗牌期將會到來,一批只會講故事而不會踏實研發技術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從而讓行業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如何持續推進產業化?
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的著力點,已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和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快速、持續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化,對於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我國科技產業未來立足國際競爭的關鍵所在。
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化首先是要緊密把握人工智慧發展趨勢,根據國家與地方的產業發展現實需求,來合理規劃人工智慧產業布局,加快完善人工智慧產業體系,並重點突破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短板部分,支持以創新驅動帶來產業整體提升。
其次是要深入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協調作用,積極引導產業頭部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加強協同發展,努力構建完善、健康、活躍的產業生態鏈,並支持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應用轉化與共性技術共享。
再次是要重視人工智慧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的制定與完善,加快明確人工智慧法律主體以及相關權利、義務和責任,圍繞發展較快的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和語音交互產品等細分領域研究制定相關法規,保障研發、測試、應用等環節的安全、有序性,為人工智慧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機器人要走向政壇了?這些深層次問題更應該關注
※無人機「亮劍」大氣污染 大數據價值有待挖掘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