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臨死前,留下一句奇怪遺言,若後代聽從,歷史或將改寫!

孫權臨死前,留下一句奇怪遺言,若後代聽從,歷史或將改寫!

曹操生前曾說過一句話叫做「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並不是罵孫權是他的兒子,而是實實在在的誇獎孫權,因為曹操本就是孫權父字輩的,當年還和他爹孫堅一起並肩作戰呢(二人同年)。縱觀三國之中,能得到曹操賞識的豪傑也就劉備了和孫權了,連被尊為智聖的諸葛亮,在曹操那裡也只能換來:「諸葛村夫」這樣一句綽號。

而在後來的故事中也已經證明,在三國之中,最聰明之人,真的是孫權,甚至可以說他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典範。特別是他臨死前她眼角帶的一句遺言,便足以說明一切。

孫權在早期給人的印象,一直是軟弱、無能,文武皆菜的角色,那正是因為他善於偽裝的結果。

在兄長孫策突發身亡後,授意孫權接盤江東,當時孫策的地盤並不是很大,大約和荊州的面積差不多,而且許多東吳部將都是跟隨孫策的,都是認為孫策年輕有為,可以跟他做一番事業,誰也沒想到孫策會突然死了。而孫權當時才十七八歲,閱歷、能力、威望等,都和小霸王孫策不能比,如果太強勢,必然駕馭不住,因此孫權巧妙地維繫東吳內部關係,一步步坐穩了東吳老大的位置。

除了東吳內部關係之外,孫權在魏蜀等大諸侯之間的巧妙關係也維繫的非常好。比如說,稱帝一事。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於自己,漢獻帝當時已經被曹操蹂躪了24年了,曹操尚且還顧忌一下自己漢臣的身份,沒有逼迫漢獻帝。可曹丕不同,他才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呢,直接來硬的,漢獻帝服軟,同意禪位。而且禪位詔書中說自己如何如何昏庸無能,曹丕如何如何優秀,總之,曹丕的皇位來自禪讓,名正言順地當上了正統皇帝。

劉備一看,瞬間不服了,我劉氏漢家的皇帝你來當,不拿我皇叔當回事?於是劉備打著曹丕篡漢、漢獻帝被害的幌子,立刻在蜀地繼承漢朝皇帝位,登基稱帝,也是名正言順。只剩下孫權尷尬的呆在江東,因為,他不僅沒有合理的理由稱帝,而且他剛奪取了劉備的荊州,還殺了關羽,劉備正準備稱帝後拿他開刀呢,如果此時強行稱帝,必然又得罪曹丕,最終結果將會是:孫權將直接被劉備和曹丕 打翻在地。

因此,孫權選擇向魏稱臣,防禦劉備的仇恨攻擊,並且巧妙的維繫二者關係,在夷陵將劉備打的再難翻身。而後,蜀漢實力大減,不敢再說為關羽張飛復仇的事情了,自己的荊州也坐穩了,曹丕也被耗死了,於是便光明正大,大張旗鼓的稱帝(209年)。自此三國鼎立形成。

孫權當了一輩子皇帝,魏蜀也沒決出個雌雄來,臨死前,孫權留下遺言,叮囑後人。具體文章如下(先說了一段自己的平生,這裡不贅述):

吳非有大山絕壑之限,托於東海之上,然鮮有兵患,以魏蜀故也,兩虎相鬥,不暇於側,使草類暫為須臾之歡,一旦勝負,而吾必隨之矣。孤在位五十餘年,內不能扶順爾等,外不能接賢息民,方城之內,滿目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頹垣,當以孤為戒,發揚先祖之德,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天或庶幾成其德,不然,宗廟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

可以看出,孫權之所以選擇稱帝,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置身於外,以便於有更多的選擇,如果不稱帝註定要幫曹魏,而進一步得罪蜀漢,萬一蜀漢得勝,自己不是死的很慘?

他在遺言中說「二虎相鬥……一旦勝負,必吾隨之矣」,咱們綜合孫權性格,不難看出,他的真正意思其實是:魏國和蜀國,不管誰贏了,咱們就直接向誰投降稱臣。特別是他最後還特意交代一句「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

的確,因為吳國地理位置關係,人口不多,因此不管是蜀國還是魏國取勝,蜀地都將成為敵人,到時候兩面包抄,東吳唯一的屏障-長江天塹瞬間就將失去作用。因此,孫權的遺言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後代遵循這個原則,在蜀國投降後,立刻向魏國投降,或許還能換得一個實實在在的世襲吳王當一下,而且文武百官也可以留守東吳安居樂業,實在是一條妙計。

可惜後代卻死耗到最後,兵臨城下了才想起來投降,導致東吳滅亡,文武百官在投降也遭到晉朝歧視,鬱鬱而終。孫皓的兒子後來還是被迫起兵,自立為吳王,結果沒多久就被當做反賊剿滅擊殺。由此看來,孫權遺言真的是高瞻遠矚,如果後代照做,江東孫氏的歷史註定將會改寫,可悲可嘆。但反觀曹操(司馬懿)、劉備的遺言(馬謖),又有幾人聽進心裡去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晚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讓吳國走上了衰亡之路
淺談孫權與吳下阿蒙的故事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