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去你的拖延症,我要發論文!

去你的拖延症,我要發論文!

本文為募格學術徵稿 轉載請聯繫後台

是的,我又拖延了。這就是幾個月之前的我,每天都徘徊在雞血和愧疚之間。

GIF

拖延在身邊

「小漫,你保證這周寫完的初稿呢,發我看看。」周日早上八點,QQ消息閃現老闆頭像。內心慌亂的我一個鯉魚打挺翻身下床,趕緊打開電腦看了看空空如也、剛搭起來的文章骨架,心中無數念頭閃過。「老師,不好意思。最近一直在生病,還沒有寫完。下次組會前一定發給您!」 是的,我又拖延了。這就是幾個月之前的我,每天都徘徊在雞血和愧疚之間。

再說我一個師姐,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的實驗,終於拿到了數據,老師要求她在近一個月內把文章寫出來。結果師姐一方面覺得自己做實驗太辛苦,想要放鬆放鬆;另一方面想著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足夠了,就果斷跟對象來了個短期旅行。旅行回來,體驗了祖國大好風光的師姐看了下時間,終於老老實實地回到辦公室學習。可是緊迫感還是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逛淘寶、刷微博的時間比安靜學習的時間要長得多。一段日子後,老師又給安排了其它任務。明明手頭有漂亮的數據,寫文章的事情卻一拖再拖。不得以,只得白天做項目,晚上熬夜通宵趕稿。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有過這樣的經歷,安排的事情總是一再的拖延,就算是寫論文這麼重要的事情也逃脫不了。一旦沾染上了拖延的惡習,往往深陷其中,帶著愧疚,反覆拖延。藉此平台將我自己的思考分享出來,希望對各位同行能夠有所幫助。

剖析拖延

如果說高效率是科研工作者披荊斬棘的利器,那麼拖延絕對是我們通向CNS的攔路虎。讀研路上的拖延大多能夠歸結於以下幾點:

1

完美主義情緒

完美主義是造成拖延的很大原因。我們大部分拖延來自於更高的期望,我期望做的更好,可是現在的準備似乎還不夠充分,我還需要再準備準備。在寫論文時總會覺得自己創新點不夠;得到的結論不足以拿出手;覺得現有的實驗數據是不是還不夠完整等等,都會讓我們覺得還需要再準備準備,等思路更清晰或者數據更好了再寫。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在後續的時間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策略,達不到高期望,文章進展就被一再擱置。

2

高估自己

「這兩天我先忙點別的,後面幾天時間專心做這個,很快就能搞定」,這是我聽身邊拖延症患者說過最多的話。我們往往高估自己對於任務的把控能力,對於任務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人為的把事情往後拖延。難度稍微大一點的事情,不能按時完成就成為常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拖延實際上是出於自我保護,不願意將自己缺點暴露出來的心態。擔心自己做出來的結果不夠好,被別人認為能力不夠。所以索性拖到最後草草了事,將結果的糟糕歸咎於時間不夠,這樣就不會被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了。

3

注意力分散

不得不承認,到了讀研究生的年紀,很難像小時候那樣能夠長時間將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今時代節奏越來越快,強調快速的正反饋。各類音視頻的衝擊使人很難將精力集中在書本之上。同時也有像我那個師姐一樣,不得不接受突如其來的其它任務,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分心成為一種常態。

另一方面則是精力的退化,高中持續學習十二個小時不覺得累,現在多看會電腦就會脖子酸、眼睛疼。科研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精力退化使得靜下心來多看幾篇文獻都變得奢侈。

任務的拖延使得當事者變得焦慮自責,而焦慮會使得工作效率降低,進一步造成拖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體會過科研帶來的負面情緒,每天進入辦公室、實驗室都感覺沒有狀態,打開論文不知道如何下筆,頭腦屬於一種混沌狀態,整個人都會很喪。當時整個人瘦了不少,現在回憶起來滿滿都是後怕。

打擊拖延,人人有責

面對拖延,若聽之任之,有時還會產生更大的錯覺。比如「時間過了那麼久,我卻並還沒有做出成果,我是不是不適合做科研?」我認為每個能考上研究生的人都具有從事科研的潛質,而更多的人是在自我鬥爭中敗下陣來,所以戰勝拖延十分必要。那我們該如何化解拖延呢?

1

著手去做

不要總抱有「等思路清晰了、數據完美了我再去做」這種想法。萬事俱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通常情況我們都碰不到較為理想的狀態,所以在任何條件下著手去寫就對了。只要開始寫了,就會有結果。有了初步的結果,我們就向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2

坦然面對自己,對於任務引起足夠的重視

無論完美與否,至少我們有了一個結果。就像在建樓房時打了地基一樣,在這個地基上,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一步步的去完善它。此外,我們還需要規劃好自己的時間。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越無法避開突如其來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求我們合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以應對突發情況。

3

訓練自己的注意力

現在工作越來越提倡「心流」體驗,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為了保證進入狀態,能手機靜音、電腦斷網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將其儀式化,提示自己現在需要進入學習狀態了,給自己一個暗示能夠更好促進注意力的集中。

4

寫作上快寫慢改

這是之前聽老教授講課學來的,對於論文新手尤其有用,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寫作效率。通過前期文獻整理迅速完成初稿,然後再根據後期進一步搜集到的文獻對文章進行更改。分配時間大概為1:3。論文是改出來的,正是這個道理。

只有狠下心來,做出改變,我們才能輕鬆應對可能出現的拖延。論文寫作在於每日的積累,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旦開始寫論文,後面就會水到渠成。此外,永遠記住,要事第一,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我相信看到論文接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會熱烈且興奮,前期心血終於得到了回報。發文章是科研工作者的春藥,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上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募格學術 的精彩文章:

一篇論文寫完之後,你還要做的幾件事
我的SCI文章,是如何被共同一作的?

TAG:募格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