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雜說中古之韻

雜說中古之韻

為情所困

 情歌事件 

周治平 

00:00/05:03

有人將中古各國朝做了比喻:唐是豐乳肥臀的高貴土豪,宋是娟秀儒雅的柔弱文人,遼是矯健英勇的草原牧者,金是勇猛無畏的山中獵手,元是兇狠強悍的番族武士。這比喻生動的描述了中古各國朝的國情茲韻,各具特色,精彩紛呈。

當大唐盛世沒落之後,連綿的戰亂,藩鎮的割據,原來皇權貴族隨之顛沛流離,一切秩序被打亂,一切審美標準重新制定,所有奢華的藝術品也從皇家逐步漫散到民間,在五代雜亂的爭鬥結束後,終於在大宋徽宗時期到達了中國文化史的最高峰。

唐帝國的藝術風格是奢華高貴,這對於其附屬契丹民族的影響深遠,許多遼代皇族器物都有著盛唐的氣息,或者本就是唐的遺物。美,是人之所好,愛美,是人之共性。無論種族與地域。

何家村遺寶之謎:《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涇原兵變時,租庸使劉震讓人押著「金銀羅錦二十駝」出城外逃,自己則與家人隨後趕來。這段文字透露出劉震手裡掌握著大量的財富珍寶。

租庸使的職責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財物。也就是說,何家村遺寶與劉震有關,卻不是個人財產,而是收繳上來的庸調及保管的宮廷珍寶。

齊東方做了這樣一個推測:在突遭戰亂時,連皇帝都逃離京城。誰也無法預料事件發展的結果。有條件、有權力處置官府財物的劉震,先派人帶走「金銀羅錦二十駝」,而自己則與家人隨身攜帶經精心挑選的宮廷珍寶逃跑。何家村埋藏的珍寶都是體積小、價值高、少而精的珍品,便是很好的旁證。

還有一重要文獻《無雙傳》也對劉震出逃做了記載:當時城門守衛得知劉是朝廷要員,不敢開城門,劉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

我們可以設想,在難以出城的緊急情況下,劉震不得不返回家中,將這些珍寶埋藏起來。而據該文獻記載,劉震還做了叛軍的命官。很快,唐軍收復了京城,劉震夫婦被斬。劉震私藏的珍寶也就永遠不被外人所知了。

唐代藝術品大氣奢華,色調鮮艷,甚至有些濃妝艷抹,處處透著貴氣,完美的詮釋了土豪豐饒的意味。遼早期的藝術品對於唐風有著大量的繼承,但追慕的眼神中難免有著風土的炯同,遼人自然的將大唐潮流下的豐滿肥碩逐漸演變為細瘦簡練,這與遼人慣於牧馬漁獵的勞動人民習慣有關,也是未慣於朱門酒肉的契丹宗族有關。

吐爾基山遼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一座未被盜掘的千年古墓。該墓為石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組成。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銅器、銀器、金器、漆器、木器、馬具、玻璃器和絲織品。該墓的發現,是近年來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在研究遼代的社會風格、風俗習慣、服飾、藝術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唐滅於907年, 遼建立在916年,宋建立在960年,宋以文治國,大宋是文人引領潮流的時代,比起騎馬射鹿的契丹,夯城磨刀的西夏,驍勇彪悍的女真,異域佛情的大理,宋人以華夏正統自居,而周圍諸國在宋人眼中皆是蠻夷。

趙佶簡介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在位25年(1100-1126年),亡國遭俘後被折磨而死,終年54歲。趙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是一位亡國 之君,而在繪畫藝術方面,卻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家。他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並利用皇權推進繪畫創作,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的發展。他親自掌管翰林書 畫院,將畫院列入科舉制度中,以詩為題,考錄畫師,給畫院注入了「文人畫」的氣質。他在位時,還曾廣泛搜集歷代文物書畫,讓文臣分門別類著書評論,編纂了 《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等書,為美術史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趙佶才華橫溢,能書善畫。在書法上,他自創「瘦金體」;在繪畫上,無論 山水、人物,無不精能,尤其擅長花鳥,並能自成一格。歷代各書著錄的他的作品數量很多,其傳世作品有《寫生珍禽圖》《、柳鴨圖》《、瑞鶴圖》、《紅蓼白鵝 圖》等。《紅蓼白鵝圖》,是趙佶藝術風格及宋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作品。

宋人對美的理解是,含蓄的,淡雅的,極簡的。這是宋代文人內心世界的體現,也是中華幾千年道德與美學積累在一起凝聚精華的體現。

《宣和博古圖》是一部金文著錄,簡稱《博古圖》,共三十卷,舊題宋徽宗敕撰、王黼撰,或以為王楚撰。 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分為鼎、尊、罍、彝、舟、卣、瓶、壺、爵、觶、敦、簋、簠、鬲、鍑及盤、匜、鐘磬錞於、雜器、鏡鑒等,凡二十類。各種器物均按時代編排。該書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包括一些著名的重器。每類器物都有總說,每件器物都有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並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對器名、銘文也有詳盡的說明與精審的考證。但內容有失誤,銘文考證疏陋較多。

細品每一件宋代藝術品,線條 顏色 構圖 簡練而素雅,謙卑而不表現,平靜而不躁動。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個儒雅文人的靈魂體現。

宋文人藝術上追求清凈淡雅,對於美的詮釋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以至於直接影響了後世所有國朝對於美的追求,乾隆大帝以收集宋朝名器為榮,並題詩多首,鐫刻於器上,以告後人,朕是懂美的。。。。朕是有文化的!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女真人十年滅遼,所以建國之初對於美的理解還是在追慕與學習中,此時宋徽宗的藝術觀是引領者整個中華大地的藝術潮流,於是金人也好瘦金體,也喜五大名窯的素簡之美,傳世的許多國寶級文物在如今的鑒別中,到底是宋還是金仍然叫學者陷入矛盾之中,卻不能終定。

女真人的生活習俗大量的有著遼人的影子,文化理念上又處處學習著宋的儒雅,這種白山黑水凝聚的血脈里綜合眾多因素,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藝術特色。

金代玉器的工藝特色

女真人善於學習吸收漢族傳統玉文化,且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這在玉器上有鮮明表現。

1.由於金代玉料的缺乏,玉匠製作玉器往往要求材料遷就造型,將玉料切割為薄片,且玉器的尺寸和厚度皆較小。

2.此期多見三角形、矩形、橢圓形的幾何形輪廓片雕製品。片雕玉器結合透雕技法,使整個構圖主次分明,產生一種「剪影」的視覺。而且這些片雕玉器構圖講求左右或上下對稱,這大多是「成形對開」技法製作而成。

3.善於運用鏤雕。金代早期所見鏤雕玉器多為單層者,即透雕技法製作而就,至晚期技術更加嫻熟,從而衍生出雙層鏤雕乃至立體鏤雕,開此後鏤雕有平面走向多層、立體之先河。

4.花草題材極為常見,即便人物、動物為主題的玉器,花草亦多被用作背景以陪襯。此外,金代玉匠對各種鳥類造型也情有獨鍾。

5.玉器的邊緣大多為鋸齒狀或波浪狀。

6.動物的目部,以錐鑽砣磨的小坑點形眼最多,其次為圓環形目部。

7.翅羽紋多以平行橫短陰線刻劃,往往在三區以上,每區之間用縱線相隔,橫線不接連。

8.表面光素無紋的玉器邊緣截面的稜角大多被削去,剖面多為六角形或八角形。

9.金代早期玉器質地較差,大多為東北地區所產雜玉而琢,晚期玉器多見於北京,大多玉質上乘,均為和田白玉質。此外,水晶、瑪瑙也是金代玉器中較多見的材料。

大元鐵騎橫掃了中原大地,這些華夏子孫真的不屑被只會說蒙古話的皇帝統治,卻不得不隱忍在混沌中,蒙古人不懂華夏藝術,卻覬覦中原的工巧匠精,元代玉器中的爐頂帽頂因為使用而被極為細膩的製造,瓷器中也有著大元青花的偉大成就,叫當今的人們津津樂道。

目前學術界已形成共識的是:元青花主要作為外銷瓷,銷往中東、西亞、南洋等地區。作為外銷和日用器的青花瓷,元代的生產量應該是大的。但是元代的制瓷工藝遠不如後來的明清時期,因此燒得不好或者燒壞了的情況很常見,精品在當時就少。元代(1271-1368)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時間,遺存方式主要是出土(出水)或傳世,相較明清,其傳世作品少之又少。加上元青花絕大部分是日用器,外銷亦是供給外國人使用的,使用中損毀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這便是我們今天解釋元青花存世量不多的主要原因。

元代帽頂:明人沈德符在《野獲編》中對這場爭論有如下記載:「近又珍玉帽頂,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者,價比三十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蓋上嵌飾也。問之,皆曰:「此宋制」。又有云:「宋人尚未辨此,必唐物也」。竟不曉此仍故元時物。元時除朝會後,王公貴人俱載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嘗見九龍而一龍正面者,則元主所自御也。當時俱西域國手所作,至貴者值數千金。本朝還我華裝,此物斥不用,無奈為沽客所昂,一時竟珍之,且不知典故,動云:「宋物」。其耳食者從而和之,亦可曬矣」。

唐宋遼金元的文化藝術,是一個由神化審美向世俗審美過度的階段,這時間中,大量藝術品所表現的是普通民眾思想意識中的美,而藝術最高峰的宋徽宗時期,是帝王提倡,窮極當時國朝最有藝術修養的文化人創作,是前超古人,後蓋來者的巔峰成就。

北宋的統一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宋徽宗趙佶促進金石學的興起,城市經濟的繁榮,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對工藝美術給予巨大的影響。

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長了仿製古玉之風,周朝、漢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熱於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學的形成,興起了一股復古集古玉的熱潮,為滿足社會需要,宋代仿造古玉大量湧現,仿造古玉的淵源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唐代也有仿製,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大量仿遠古時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見宋代,因此,意義上的仿古玉應是宋代開始的。

中古時期的藝術品,藝術風格更貼近人間世界,藝術題材更多喜慶吉祥,藝術種類複雜繁多。。。。。。中古時期的藝術品是普通人可以看懂理解,是行內人讚歎傾倒,是學者們爭相傳誦的經典。

世人所說的宋代五大名窯,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的說法,主要來自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當你凝視著一件中古器物,如同看著一本厚厚的國朝史,體會了他的風姿韻味,也就知曉了這個國朝的過往種種,中古之韻,醇厚而不迷幻,真實而超然,唯有細細品味方可通透領悟。

換個好心情,大家一起玩吧,歡迎留言或私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鎮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北鎮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