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說漢字:草創未就——說「草」

細說漢字:草創未就——說「草」

細說漢字

(239)

草創未就——說「草」(屮、艸)

朱英貴

一、「草」(屮、艸)字小引

「草創未就」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剛開始做,尚未完成。語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言他開出寫作《史記》的情形:「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其中的「草創」是初創的意思,並不是粗創的意思。

這就涉及到「草」字內含有「初次做」與「粗率做」兩種含義。試想,無論什麼樣的「草」總會呈現出「雜亂無章」之態,於是人們將書寫不認真的字稱為「草字」,將不刻意一筆一畫地書寫的字稱為「草書」,同時「雜草叢生」又多表現為「零亂無形」,因而人們還會把沒有修訂好的文章稱為「草稿」,把沒有經過認真考慮和安排的行為稱為「草率行為」……

然而,「草擬、草簽、草稿、草創」等詞中的「草」卻又都含有初始之義。比如領導讓下屬「草擬」一個方案,難道是讓下屬「潦草隨便」的寫嗎?應該說,下屬的「草」是相對於領導的「定」而言的初步的、雛形之義。

《論語·憲問》篇載: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其中的裨諶是鄭國大夫,這段話是指鄭君在赴諸侯盟會之前,先由稗諶為其擬定盟約的初稿,只因不是最終經過盟會討論的定稿,所以才稱為「草創」,這裡面絕沒有絲毫的「潦草、隨便」之義,每個字都愼之又愼,反覆斟酌而定。再看今天所說的,比如「憲法草案」,其中的草都絕不是「隨便之義」,只是表明相對於定稿而言的初稿之義。「草創」一詞中,草是初義,創是作義。因為「屮」字原本便有初生、始作之義。《說文》:「屮,艸木初生也。」《廣雅·釋言》:「草,造也。」

儘管野草的無序無章容易引申出「隨便、非正式」的意思,但「起草」、「草創」中的「草」恐非「隨便、潦草」之義,而當是「最初、初作」之義。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解讀「草」(屮、艸)字的字形方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草」(屮、艸)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屮」字的字源演變

讓我們先來看「屮」字。「屮」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部象植物的莖幹,兩側象植物的分枝,整體就象一棵草的樣子。金文和甲骨文形體相同;戰國文字則純系地上的草形示意。篆文之形承自甲骨文與金文,其構字理據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字形又經隸書,發生訛變,頗失其形。楷書作「屮」,則又貼近了古文字的形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故「屮」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說文解字》卷一屮部:「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許慎的解釋切合「屮」(讀作chè)字的構字理據,並指出了「屮」與「艸」應該是具有同樣的初始義。

讓我們再來看「艸」字,它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關係大致如下圖所示:

「艸」字的字源演變

甲骨文與金文中未見「艸」字,其實甲骨文與金文中的「屮」就是「艸」字的初文。從上圖可見,「艸」字始見於篆文,其形由二「屮」構成,以表眾草之義,形義契合。隸書、楷書均沿用小篆的構字理據,形體也基本沒有大的變易。由於「艸」(讀作cǎo)和「屮」(讀作chè)在讀音上沒有聯繫,所以在六書構字理論中應屬於同文會意的後起字,也就是說,「艸」字是由兩個「屮」字會合成意的。「艸」字在隸書與楷書中,形體跟小篆相比略有變異,以至於在用作部首時書寫成「艹」,人們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了。

《說文解字》:卷一艸部:「艸,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許慎的解釋「百芔也」,既切合「艸」字的構字理據,又為「艸」字用作草類植物的通稱奠定了依據。

接著再來看「草」字,它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關係大致如下圖所示:

「草」字的字源演變

「草」字也是一個後起字,也就是說,甲骨文和金文中同樣沒有「草」這個字,目前能夠看到的早期字形也不過就是戰國時代的簡牘文字。

據《說文解字》卷一艸部:「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

許慎的這段話頗為難解,何謂「草斗」,何謂「櫟實」,都不甚了了。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云:「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殻為汁。可以染皁……按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於六書不可通。」那大概的意思是:「草斗」又叫「皁斗」,「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皁」字或者「皂」字的構字理據按照六書理論是講不通的。也就是說,「草斗」或者「皁斗」可以用來將絲麻織物染成「皁」(皂)色的染料。

讓我們再來看宋代徐鉉、徐鍇等為《說文》所加的注釋,臣鉉等曰:「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案:櫟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

大小徐的解釋要更為清楚一些,其大致意思是:「草」字原本並不是草類植物的通名,它本來是寫作「皁」的,而「皁」是一種長有黑色果實的植物的專名,這種植物的果實可以作染料,「櫟實可以染帛,為黑色。」

由此可知,「草」字原本不是為草類植物的通名造的字,而只是表示一種特定的草木之名,只是由於徐鉉所說的「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它後來才演變為草類植物的通名了。那麼,為什麼「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呢?這可能是正如許慎《說文解字》所云「凡艸之屬皆從艸」,也就是由於「艸」(艹)字被大量地用作表意偏旁的原因,而民間就將「草」字當作初始意義的「艸」來使用了。

三、「草」(屮、艸)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在古代文獻中,「艸」字一般不作為獨立的單字使用,通常解釋為:「艸」同「草」;而「屮」字在少數文獻中可以單獨使用,通常解釋為:「屮」,古「草」字。例如:

①《荀子?富國》:「刺屮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楊倞註:「屮,古草字。」

②《漢書?地理志上》:「厥土黑墳,屮繇木條。」顏師古註:「屮,古草字也。」

③唐·李翱《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田久不理,屮根腐地增肥。」

從以上幾例可見,「屮」是作為「草」的古字使用的。由於文獻用例不多,本文下面均以「草」字為例,來梳理「草」(屮、艸)的字義演變源流。

「草」(屮、艸)的造字本義當為草類植物的通名,也可作為草木植物的總稱。例如:「厥草惟繇,厥木惟條。」(《書·禹貢》)再如:「地性生草,山性生木。」(漢·王充《論衡?量知》)又如:「窮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唐·韓愈《重雲李觀疾贈之》詩)

從「草」(屮、艸)字的構形理據和字義衍生的邏輯來看,大致是沿著萌生的草、生長的草、荒蕪的草、可利用的草這樣四個方向滋生引申義的,下面分別羅列其相關的書證文句。

首先,「草」(屮、艸)字沿著萌生的草的意義範疇大致有如下三種引申義:

其一,是含有創造、創立的意思,例如:「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諸所興為者皆廢。」(《史記?孝武本紀》)再如:「文帝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申明土德,草改歷服色事。」(《漢書?郊祀志上》)顏師古註:「草謂創造之。」又如:「二將趕二十餘里,奪了黃忠寨。忠又草創一營。」(《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其二,是含有寫作、起草的意思,例如:「閉帷草《太玄》,茲事殆愚狂。」(南朝·宋·鮑照《建除詩》)再如:「李昊仕於蜀,王衍之亡,為草降表。及孟昶降,又草焉。」(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又如:「我草了一個底稿在此,來和你商議,替我斟酌起來。」(《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其三,是含有草稿、底本的意思,例如:「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論語?憲問》)楊伯峻註:「鄭國外交辭令的創製,神諶擬稿……子產又作文詞上的加工。」再如:「凡公家文書之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又如:「國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陳體文字仲約,平居詩不留草,其友花左室見輒手錄之,故名《友錄稿》。』」(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友錄稿》)

其次,「草」(屮、艸)字沿著生長的草的意義範疇大致有如下三種引申義:

其一,是指稱雜草叢生之處(草野、荒野),例如:「墾草刱邑,闢地生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再如:「有婦人抱兒在路,走避入草,綽奪其兒飼波斯狗。」(《北齊書?南陽王綽傳》)又如:「令弟草中來,蒼然請論事。」(唐·杜甫《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

其二,是指稱民間,例如:「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唐·李白《梁甫吟》)又如:草間(民間),草茅危言(百姓對國政的剴切言論。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論廟堂,恐有危險,故謂危言)

其三,也可用來稱「木」,例如:「《青史子》雲,古禮,男子生而射天地四方。其文云:『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草,春木也……棗者北方之草,冬木也。』是木亦可稱草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再如:「《洪範》言『庶草蕃蕪』而不及木,則木亦可謂之草。」(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塞語·牝牡雄雌》)

再次,「草」(屮、艸)字沿著荒蕪的草的意義範疇大致有如下三種引申義:

其一,是含有粗略、草率、簡略的意思,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四》)再如:「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歲余。」(《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司馬貞索隱:「謂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謂粗食草萊之饌具。」又如:「草辦妝奩,粗陳筵席。」(清·孔尚任《桃花扇?眠香》)

其二,是含有文字潦草、不工整的意思,例如:「飯店隔壁,邵家扶乩,漱玉也來,只見乩上斜斜的兩行,寫得甚草。」(《花月痕》第五二回)再如:「下面的字小點兒:六個字一句,有這麼十幾二十句排成了干豆腐似的那麼兩堆--寫得整整齊齊,不作興帶一筆草的。」(張天翼《萬仞約》)

其三,是表示漢字書體之一種:草書,例如:「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晉書?王羲之傳》)再如:「河東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又如:「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詩)

最後,「草」(屮、艸)字沿著可利用的草的意義範疇大致有如下兩種引申義:

其一,是指稱可做燃料、飼料的乾草,例如:「我今要與曹操讎殺,爭奈這古城無糧草。」(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摺)再如:「我已探知操軍糧草,俱屯於聚鐵山。」(《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又如:「目前情況非常嚴重。糧食緊張,燒草困難,群心不安,人口外流。你來了,這下就好了。」(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八章)

其二,是含有割草、除草的意思,例如:「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禮記?祭統》)再如:「草人下士四人」(《周禮?地官·序官》)漢·鄭玄註:「草,除草。」賈公彥疏:「鄭雲『草,除草』者,無糞種者,殺草然後種之,職雖不言殺草,名為草人,明知除草,故鄭雲除草也。」

根據上面對「草」(屮、艸)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草」(屮、艸)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四、含有「草」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相關的成語中並未見到「屮」或者「艸」這兩個字,唯有「草」字大量活躍在成語當中,但其保留的含義只有少數幾個成語中的「草」另當別解,諸如:

草創未就——草創開始創辦或創立;就完成。剛開始做,尚未完成。語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以就極刑而無慍色。」(草:初創)

草草了事——草草:形容草率、馬虎;了辦完,結束。草率地把事情結束了。語見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實錄》:「陳文端請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務於詳備,一志多至四五十萬餘言。未幾,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草:粗略)

草率從事——草率:粗枝大葉,敷衍了事。馬馬虎虎就處理了。形容辦事不認真。語見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新唐書本紀書法》:「歐公本紀,則不免草率從事,不能為之諱也。明初修史時,即據其成文編入,不復彼此互訂,以歸畫一,亦可見其草率從事也。」(草:粗略)

積草屯糧——儲存糧食和草料。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五回:「立豎招軍旗號,買馬招軍,積草屯糧。」(草:可做飼料的乾草)

落草為寇——寇:盜賊。舊指逃入山林做強盜。語見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折:「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草:雜草叢生之處)

其餘的基本上就都是取其作為「草類植物的通稱」這一造字本義了,故此就不再細緻分類,僅一起囊括於下:

白草黃雲——形容邊塞秋季的荒涼景象。語見唐·權德輿《贈老將》詩:「白草黃雲塞上秋,曾隨驃騎出并州。」

不棄草昧——草昧:原始,未開化。不嫌棄矇昧無知的人。用作謙詞。源自《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草長鶯飛——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源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草腹菜腸——比喻毫無才學。亦用為謙詞。語見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老夫疏於學問,草腹菜腸,對著眾位長者,也吟詩一首,萬望勿哂者。」

草間求活——草間: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語見《晉書·周顗傳》:「吾各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動統治者隨意謔殺人民。源自《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又作「草芥人命」。

草芥人命——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語見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橐金如山,草芥人命者,擁冠蓋揚揚閭裡間矣。」又作「草菅人命」。

草廬三顧——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源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草滿囹圄——監獄裡長滿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極少。源自《隋書·劉曠傳》:「在職七年,風教大洽,獄中無繫囚,爭訟絕息,囹圄盡皆生草,庭可張羅。」

草莽英雄——草莽:草叢,草野。舊時指在山林出沒的農民起義或強盜們中的著名人物。源自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五回:「昔劉邦以亭長而定漢基,朱元璋以布衣而奠明祚……天命所屬,多在草澤英雄。」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源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草木俱朽——像草木一樣死去,世人並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語見《後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草木蕭疏——蕭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樹木都已枯萎凋謝。形容深秋景象。語見《晉祠》:「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草木愚夫——舊時農民的謙稱。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也指人對農民的蔑稱。語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麼天時人事。」

草木知威——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源自《新唐書·張萬福傳》:「朕謂江淮草木亦知爾威名。」

草藄禽猘——藄(tì):除草;猘(xiǎn):殺。如同割除野草,捕殺禽獸一般。比喻肆意屠戮,無所顧惜。源自唐·韓愈《送鄭尚書序》:「至紛不可治,乃草藄而禽猘之,盡根株痛斷乃止。」

草蛇灰線——比喻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語見《花月痕》第五回回評:「寫秋痕,采秋,則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遠路的人艱苦和匆忙的情形。語見《晉書·謝玄傳》:「聞內生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草衣木食——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生活清苦。語見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一折:「你這出家人,無過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麼受用快活處。」

剗草除根——剗(chǎn):割去。猶斬草除根。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源自《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長林豐草——幽深的樹林,茂盛的野草。指禽獸棲止的山林草野,舊常喻隱居之地。源自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承星履草——頭戴星光,腳踏草地。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作。語見晉·葛洪《自敘》:「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

寸草不留——連小草也不留下。比喻搞得精光,一無所剩。語見宋·樓鑰《攻媿集·八十一·英老真贊》:「大地一變,直教寸草不留。」

寸草不生——寸草:一點兒草。形容土地貧瘠,連一點兒草都不長。亦形容災情嚴重。語見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那山陽縣有用毒藥謀死公公犯婦竇娥,他問斬之時,曾發願道『若是果有冤枉,著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可有這件事來?」

寸草春暉——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源自唐·孟郊《遊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打草驚蛇——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源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飯糗茹草——飯、茹:吃;糗:乾糧;草:指野菜。吃的是乾糧、野菜。形容生活清苦。語見《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風兵草甲——猶言草木皆兵。語見《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風馳草靡——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同風行草靡」。語見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眛厔,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又作「風行草靡」。

風行草靡——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語見《南齊書·高帝紀上》:「麾旆所臨,風行草靡,神算所指,龍舉雲屬。」又作「風馳草靡」。

風吹草動——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語見《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風行草從——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語見《後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又作「風行草偃」。

風行草偃——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源自《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作「風行草從」。

化若偃草——指教化推行如風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源自語出《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風燭草露——風中之燭易滅,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臨近死亡。語見明·楊慎《洞天玄記》四折:「人生一世,猶如石火電光,壽算百年,恍若風燭草露。」

疾風勁草——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源自《東觀漢記·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剪草除根——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源自《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翦草除根——翦:「剪」的異體字,割斷。割草要把草根徹底除掉。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語見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潮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結草銜環——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源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藉草枕塊——藉:墊襯。古時居父母之喪,坐卧在草墊上,枕著土塊。形容悲痛欲絕。語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塊,恨苦居喪。」

驚蛇入草——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語見《宣和書譜·草書七》:「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蔓草難除——蔓草:蔓延生長的草。蔓生的草難於徹底剷除。比喻惡勢力一經滋長,就難於消滅。源自《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美人香草——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源自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於君。」

拈花惹草——拈:捏;惹:招惹;草、花比喻好。比喻到處留情,多指男女間的挑逗引誘。源自元·楊立齋《哨遍》:「三國志無過說些戰伐,也不希吒,終少些團香弄玉,惹草粘花。」又作「惹草粘花」或「粘花惹草」。

奇花異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見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源自《西京雜記》卷三:「奇樹異草,靡不具植。」

琪花瑤草——琪、瑤:美玉。原為古人想像中仙境的花草◇也形容晶瑩美麗的花草。源自王轂《夢仙謠》:「前程漸覺風光好,琪花片片粘瑤草。」

牆花路草——比喻不被人尊重的女子。舊時指妓女。同牆花路柳」。語見明·徐復祚《紅梨記·詩要》:「非執拗,那壁廂是牆花路草,怎比得日邊紅杏倚雲高?」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如本是柔枝嫩條,休比做牆花路草。」

人非草木——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又作「人非木石」。

如棄草芥——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樣。形容毫不在意。語見宋·蘇洵《六國論》:「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十步香草——芳草:香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源自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又作「十步芳草」。

視如草芥——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輕賤。比喻極端輕視。源自《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閑花野草——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源自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他和那青松翠柏為交友,野草閑花作近鄰。」又作「野草閑花」。

香草美人——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源自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於君。」

一草一木——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源自《後漢書·應劭傳》:「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

依草附木——原指鬼神有所依憑,擅作威福。比喻憑藉他人勢力,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別人。源自五代·王周《巫廟》詩:「日既恃威福,歲久為精靈,依草與附木,誣詭殊不經。」

鶯飛草長——形容明媚的春景。源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又作「草長鶯飛」。

粘花惹草——惹:招惹;草、花比喻好。比喻到處留情,多指男女間的挑逗引誘。語見元·商衜《一枝花·遠寄》:「粘花惹草心,招攬風流事。」又作「招花惹草」。

招花惹草——指挑逗、勾引女子。語見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那一雙積年招花惹草,慣細風情的賊眼,不離這婦人身上。」又作「粘花惹草」。

斬草除根——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源自《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的精彩文章:

細說漢字:鳳鳴朝陽——說「鳴」
謙敬詞語例釋:岳父、岳丈……

TAG: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