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明清畫壇,四大才女

明清畫壇,四大才女

古代閨閣畫家是中國畫史上靚麗的翰墨風景。囿於傳統文化生活環境,以及禮教道德規範等因素,有關古代女性畫家的記述及其作品未能大量流傳,從傳世的閨閣畫家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這些足不出閨房的才女們傾注的真情實感和女性特有的細膩溫婉的情愫。明清時期,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變遷,閨閣畫家創作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雖然與男性畫家相比,女性繪畫尚缺乏創新意識,但她們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真摯,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風景有著不同於男性的觀察與描摹,對自然色彩、構圖形式和生命狀態的關注,也遠較男畫家深入,其表現出的意境韻味及藝術生命有著獨特的不朽魅力。

生活於晚明的文俶、明末清初的李因、清後期的廖雲錦、清末的程蕙是明清時代具有代表性的閨閣畫家。四位才女蘭心蕙質,以秀逸之筆洗凈鉛華,於閑花靜草、花鳥蝴蝶、山水景物之中寄寓人生,展現生活,彰顯生命意義。欣賞她們的畫作宛如品啜香茗,清香盈腦、心曠神怡之時,可以觸摸到她們真實的心靈世界。

名門之後文俶

生活於晚明時期的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號蘭閨畫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生於翰墨世家,稟性聰穎,她是「吳門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玄孫女,其父文從簡亦是晚明頗有成就的書畫名家。文俶嫁於同鄉著名文字學家、書論家趙宦光之子趙均(1591~1640年,字靈均,明代金石學家)。她擅畫花草蟲蝶,勾勒精細,鮮妍生動,信筆點染,皆得性情;亦畫蒼松怪石,老勁有神;兼繪仕女人物,皆精妙絕倫,吳中閨秀特推重之。明末錢謙益評價其:「點染寫生,自出新意,畫家以為本朝獨絕。」清代張庚在《國朝畫征續錄》中讚譽:「吳中閨秀工丹青者,三百年來推文俶為獨絕雲。」

《花鳥圖》

文俶的代表作,縱78.5厘米,橫49.5厘米,紙本設色。崇禎四年(1631年)作,時文俶37歲,此畫為其晚期的工筆佳作。

畫面清新淡雅,意境清遠雋秀,工筆精緻傳神,敷色清雅妍媚。所繪一枝海棠花枝斜入畫面,上下莖幹虯勁,葉脈紋理清晰,綠葉中白花綻放,明媚動人;一隻禽鳥棲於枝頭,形神畢肖。畫面構圖簡潔明快,素凈清爽。花、葉、枝皆以沒骨法敷寫,柔潤清秀。禽鳥刻畫尤為精工傳神,色彩清麗絢爛,羽翼富有質感。背景雖不著一物,卻蘊秀含雅,極具典雅醇美之韻味,從中可見文氏家法細潤文雅的畫風。畫左下角題識「辛未小春天水趙氏文俶」。鈐有白文「蘭閑彤管」、朱文「文俶端榮」兩印。辛未,即崇禎四年(1631年),時文俶37歲,此畫為其晚期的工筆佳作。

據史載,文俶在花鳥畫創作上始終孜孜不倦,她曾用4年時間悉心描摹內府收藏的《本草綱要》中草藥插圖千餘幅,並對照婚後所居寒山中自然界的花草寫生,繪有《寒山草木昆蟲狀》圖幅上千。她傳世作品中所繪禽鳥、花草皆能曲肖物情,點染生趣,筆墨或清秀絹麗,或蒼潤朴勁,機巧變化,搖曳多姿,雋逸傳神,不遜同時代的男性畫家,堪稱閨閣女畫家中的一朵奇葩。

閨閣翹楚李因

流離於明末清初的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號是庵、龕山逸史、海昌女史,錢塘(今杭州)人。出身貧寒,早年為江浙名妓,資性警敏,耽於讀書,常「積苔為紙,掃柿為書,帷螢為燈」,苦學成才。後嫁崇禎進士、光祿寺少卿葛征奇為妾。擅墨筆山水、花鳥,自比唐代王維。山水初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點染,「以煙雲掩映樹石」,亦宗法明中晚期徐渭(字文長)、陳淳(字道復),寫意渲染,蒼老無閨閣氣,又以自然為師,於形似之外求其神韻,在中國古代女畫家中別具一格。

《群峰霽雪圖》

李因別具特色的作品之一,縱31厘米,橫27 厘米,絹本設色。順治九年(1651年)作。

此圖墨色蒼潤簡括,色彩淡雅柔和,景色明媚怡人。所繪春雪初霽,天穹明凈,遠處白雪覆蓋的山峰丘巒起伏,綿延逶迤,峰頭點翠,左邊山下丘陵樹木參差,雜花生樹;山腳下一條大河橫穿,河面寬闊,波光粼粼;近處依水岸建有木屋兩間,屋頂白雪皚皚,屋內軒敞幾凈,幾間竹窗敷以紅色窗紙;左間屋內兩人,皆青衣襆頭,一人坐於靠窗邊的紅木桌旁,一留鬍髭老者正在屋前與划船而至的漁翁交談,漁翁站在船頭,青衣白褲,頭戴斗笠,手中提著一尾青魚,屋右岸邊小路上一人手提竹籃,彎腰踏雪朝木屋走來;路旁兩側盤石嶙峋,古樹蒼翠,雪壓枝頭,枝頭紅花嬌艷,透出早春勃勃生機,使人不禁想起初唐詩人岑參《白雪歌》中所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生動景緻。

據畫中題識可知,此畫卷繪於「壬辰」年,即順治九年(1651年),時葛征奇已逝世7年,孤零孀居的李因雖四壁蕭然,窮困凄涼,然貞潔自守,「沈鬱抗壯,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難為者」。她以紡織為生,兼作畫自給,雖歷經順治、康熙兩朝,卻始終以明人自居,在畫中從不署清代年號,此畫亦只署「《群峰霽雪》。壬辰首夏寫,李因」。其後期詩畫,意境幽深宏闊,格調沉鬱曠達。據畫史載,李因「每遇林木孤清,雲日蕩漾,即奮臂振衣,磨墨汁升許,劈箋作花卉數本」。她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在藝術上避開了女畫家構圖狹小、筆致纖弱等弊病,以瀟洒隨意及疏爽雋逸的藝術風貌備受時人讚許,清人竇鎮在《國朝書畫家筆錄》中贊其畫「蒼古靜逸……極有筆力,無輕弱態,當時名譽甚隆,真閨閣翹楚也」。

這幅畫雖為李因於明亡後所作,然描繪早春初雪放晴之景,境界闊達,意境幽靜淡雅,格調明凈舒朗,是李因後期山水畫中難得的壯美之作。此畫不僅構圖靈活疏朗,布局自然和諧,用墨「淺色淡墨之痕俱化」,有宋代米氏風韻,而且用筆謹嚴有度,寫意、工筆相糅,木屋細筆工緻,山峰、丘巒、蒼樹、人物、漁船、水波、雪花點畫凝練,皴法自然,蕭散閑逸頗有陳道復遺意。同時,筆墨明潤秀雅,清勁圓潤,以蒼秀入格,注重師法造化,追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境,絲毫無女子的纖弱之氣,瀟洒率真近似徐文長,有文士雋爽磊落之風,是閨閣翰墨精品。

袁枚女弟子廖雲錦

活動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廖雲錦,字蕊珠,號錦雲、織雲女史,青浦(今屬上海)人。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女弟子。清人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記載:「織雲幼隨父之合肥,即喜握管作花鳥,後歸泗涇馬氏。所居讀畫樓,朝夕點染,臨甌香以上諸名跡。駸駸入古,藝遂獨絕。中歲嫠處,悒鬱不自得,益借筆墨以抒其岑寂之抱。」從廖氏傳世作品可知,廖雲錦是晚清頗有成就的女畫家,工花鳥,宗法惲壽平,不以筆墨勾勒輪廓線,直接上色點染,所畫物象自然生動、脫去塵俗,於妍麗中具秀骨,筆墨間露清姿;亦兼善山水,墨蘭亦工絕,所作水仙文石學宋人法,清韻優雅、別具一格。

《丹丘彩鳳圖》縱134厘米,橫65厘米,紙本設色。嘉慶乙丑年(1805年)作。

《丹丘彩鳳圖》是廖雲錦傳世佳作之一,畫面意境幽靜雋永,墨筆淡雅柔和,設色清新明麗。所繪紅、白兩種鳳仙花六株,花莖挺拔勁峭,枝葉淡綠;枝葉間花團錦簇,花瓣圓碩,寬卵形萼片間有疏短茸毛,色澤明艷,或嬌紅如緋顏,或粉白似雪錦,桀然多姿,傲然競放。花樹間繪突兀嶙峋的太湖石,色澤灰白,渾穆古樸,玲瓏剔透,以此襯托秀拔燦麗的鳳仙花,便覺情趣盎然,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之時神思悠悠。畫右上題識:「丹丘采鳳圖。丹穴文章奇化工,分將顏色眩秋風。采雲一枕遊仙夢,飛入蓬壺閬苑中。嘉慶乙丑夏午月初吉,織雲女史寫。」鈐朱文「雲錦」「仙霞老人」二印。嘉慶乙丑,即公元1805年,時廖雲錦約三四十歲。

此畫構圖布局新穎別緻,筆墨工整爽雋。鳳仙花構形畢肖,追求形似與神似之間,花頭、翅、尾、足翹然形似鳳狀,妍麗俊秀。中間插以造型瑰奇的太湖石襯景,太湖石呈「瘦、皺、漏、透」之形態美,石面渲染的陰陽面豐富多變,雖佔據大幅畫面,然並無喧賓奪主之弊。畫法上仿清初著名畫家惲壽平的「沒骨花卉」,以瀟洒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花瓣以五彩暈染而成,花紅而不艷,粉白而不俗,清麗淡雅,用筆含蓄而不見筆痕;葉片注重陰陽向背的表現,葉片之間具有層次感。筆墨蒼勁放逸,但又不失規矩和秀潤之美,有宋代文人畫風韻。

畫格如人品,廖雲錦被清代著名畫家改琦(1773~1828年)譽為「一豪俠女公子,生平屢散千金,不自為計」。畫為心聲,她的性格也決定了她的畫韻,使她在同時代的女畫家中出類拔萃,成為中國書畫藝術史上頗具魅力的閨閣女畫家。

清遠卓立的程蕙

身處清末亂世中的程蕙,號西泠女史,浙江杭州人。工花卉,與清末宮廷女畫家、慈禧太后繪畫老師繆嘉蕙(字素筠)齊名。其流傳的作品有花卉、人物等。

所繪嶙峋怪石間秋菊傲霜競放,花團錦簇、爭奇鬥豔。菊花花葉舒展,花朵繁茂,絢燦多姿。花蕊、花瓣分以粉、紅、黃、白、紫、藍諸色點染而成,工緻細膩,柔和鮮艷,明凈典雅;菊葉則以濃淡不同的淺藍染出葉面,復用本色勾出筋脈,生動傳神。山石以寫意之法勾勒,墨色淺淡,皴擦均勻,頗具清遠冷寂的效果,以此襯托菊花,使人不禁想到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夢陽筆下所詠的孤直高潔的秋菊:「不隨群草出,能後百花榮。氣為凌秋健,香緣飲露清。細開宜避世,獨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東籬萬代名。」畫左上角題識:「瘦莖葉葉帶霜氣,繁花片片含秋清。黃鵝紫鳳嬌欲舞,金幢玉節紛相迎。庚子秋九月仿北宋徐崇嗣賦色法作於韻紅樓。西泠女史程蕙。」鈐有白文「程」、朱文「蕙」兩印。

程蕙《霜菊含秋圖》

縱127厘米 橫48.5厘米 紙本設色 清光緒庚子年(1900年)作。

據畫中題識可知,程蕙此畫「仿北宋徐崇嗣賦色法」。徐崇嗣是北宋初年著名畫家,其畫初承家學,因不合當時院體畫程式和風尚,遂自創新體,所作不用墨筆勾勒,而直接以彩色暈染,世稱「沒骨圖」,亦稱「沒骨花」。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云:「(徐崇嗣)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細觀此畫敷色,作者可謂深得徐崇嗣沒骨花卉之神韻。畫中菊花枝莖與花朵皆用沒骨畫法,以瀟洒秀逸的用筆直接點染,花瓣、花蕊很少勾勒,以水墨著色渲染,用筆含蓄,明麗簡潔,有文人畫的清致韻味。畫法工整纖麗,力求活色生香,有「惟能極似,與花傳神」的效果,精巧艷麗中又映射出女性畫家特有的溫雅和細膩。

此外,作者善於調勻用色,點染並用,色彩勻厚多變,柔美秀雅,白菊花之清新、黃菊花之淡雅、紅菊花之嬌艷,以及藍菊葉的素淡,山石的淺暈,等等,創造出一種明麗燦爛、賞心悅目的雋永之境,從中亦可見清初「沒骨花卉」名家惲壽平對其繪畫的深遠影響。

此畫作於「庚子秋」,即公元1900年秋,時值清末國勢阽危、民不聊生之時。作者身為柔弱女子,目睹艱難時世,於此時繪寒秋菊花斗霜圖,顯然是以孤高貞潔的「花中君子」菊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的品性自譽,題識中所書惲壽平《花卉圖冊》中的「瘦莖葉葉帶霜氣」詠菊詩,更是寄託了其清遠卓立、傷時不屈的巾幗情操。

以上四位閨閣才女,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繪畫傳達的是古代知識女性的心聲,為不言者立言,可以說,有賴於這些傳世佳作,我們得以真正認識到古代柔弱女子內心的真實情感和古代閨閣畫家的品格、尊嚴和韻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文化 的精彩文章:

等。
隸書小技巧,八個折的要點

TAG:書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