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滅霸重建宇宙的計劃,只有沒文化的人才想得出來

滅霸重建宇宙的計劃,只有沒文化的人才想得出來

「當我完成的時候,一半的人類仍將存在。一切都該如此,達到完美的平衡。」

——滅霸

《復仇者聯盟3》中的滅霸代表了宇宙中的最強意志。曾經,他從一個星球征服到另一個星球,製造種族滅絕,把一個個文明變成廢墟。現在,他只需輕輕彈一下「響指」,就能顛倒時空,糊弄虛實,讓生命在轉瞬間消失。

滅霸在從前的暴力征討和現在的「輕描淡寫」之間,形成了一種「反差萌」。但無論何時,滅霸都和其他終極反派不一樣,他並不想統治世界,而是要「拯救」它。他有一個前後一致的目標——「平衡」,正如他送給養女卡魔拉的平衡劍一樣。滅霸是一個對平衡狀態極度偏執的反派,就連毀滅生命的比例都統一定在50%。

滅霸相信,只要隨機毀滅宇宙中的半數生命,就能使宇宙達到應有的平衡狀態。這是滅霸收集六顆寶石(空間、現實、力量、精神、時間、靈魂)的唯一目的。為了這一目的,他不惜犧牲唯一心愛的卡魔拉來換取靈魂寶石。然而,滅霸的「人口毀滅法」真能奏效嗎?

漫畫原著中的滅霸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他愛上了「死亡女神」,並且為了贏得她的芳心展開大肆屠戮。影片中的滅霸卻正好相反,他有明確的歷史觀念和社會願景,是一個極端的新馬爾薩斯主義者(neo-Malthusianist)。

死亡女神和滅霸

這種意識形態誕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並於「二戰」之後隨「嬰兒潮」復興,在美國尤為盛行。新馬爾薩斯主義的核心是鼓勵人口控制,保證資源的可用性。但和馬爾薩斯於18世紀提出的人口控制論不同,新馬爾薩斯主義者不相信人類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主張通過強權和技術等外部手段限制人口數量,包括控制出生率。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人口與資源的矛盾」這一門經濟學課程想必滅霸早就學會了。他的計劃體現了人口控制的究極形態,站在人類技術無法企及的高度把生命瞬間歸零。事實上,滅霸的構想曾經在歐洲的歷史上實現過。

14世紀中葉,歐洲近半數人口在短時間內被瘟疫奪去了生命。瘟疫過後,倖存者的物質生活果真有所提高,勞動報酬增加的同時,物價還降低了。但這種狀況只是暫時的,而且不可能發生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今天。

滅霸對人口與資源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幾百年前,那時的科技水平不足以緩解人口和資源的壓力。比如,當時的人們不曾設想19世紀的工業革命會產生機械化農業,也不曾設想20世紀的「綠色革命」會帶來化肥和殺蟲劑。

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是確保糧食大幅增產、勞動力成本下降的必要技術條件。誠然,食物短缺在今天依然是一個問題,但這並非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的——今天的出生率已然跌入低谷,今天的饑荒另有原因。

滅霸特彆強調毀滅行動是隨機的,據說這樣才體現「公平」。然而,滅霸並不是激進的革命者,而是一個平庸的「平均主義者」。由於概率是隨機的,所以每個階級、每個地區大致都會有一半人口消失。但在現實生活中,導致社會不公的並非如滅霸所言,是「人口膨脹」造成的「食物短缺」,而是社會分化造成的分配不均。

隨機毀滅只能減少人口數量,社會結構內部固有的等級秩序並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人口消失一半後,食物匱乏的階級和地區依然沒有飯吃,「公平」的目標也依然沒法實現。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地球上的人口被清洗一半後,手握權力、資本和技術的人會加強對底層人口的剝削,以維繫自己的地位——或許《復仇者聯盟4》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反諷的情節。

隨機的人口清洗也是極權主義的特徵,因此滅霸的計劃里也包括了極權主義的一切後果。滅霸告訴卡魔拉,她的家鄉在他的改造下成了「天堂」,不再有人挨餓。卡魔拉不否認這一點,但她向滅霸指出,為了這個結果,她的同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隨機」的本質絕非「公平」,而是「無差別的暴力」。誠如美國生物學家傑夫·尼科拉(Jeff Nekola)所言,這種暴力貫穿在種族屠殺的歷史中,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到70年代的柬埔寨,再到1994年的盧安達。

退一步說,現實世界的生態危機遠不是「解決資源短缺」就能解決的事,而是需要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把滅霸的超能力看成一種「技術」,那麼「技術」也該滿足不同階段的生態訴求才行。

換句話說,即使今天的滅霸把理想實現了,那明天呢?剩下的一半人口遲早會繁衍到先前的水平,是不是又得麻煩滅霸再彈一次「響指」?

從影片結尾也可以看到,完成任務的滅霸去「頤養天年」了。更重要的是,滅霸本人也有不穩定的情緒,這種人的局限性和他所信奉的「強力意志」相互矛盾。第一次生命毀滅計劃已經讓滅霸付出了精神上的代價,哪個文明都不可能把未來託付在他身上。

如果滅霸每次都能在恰當的時機毀滅一半人口,那麼每個文明還需要建立一種固定的機制來恢復每次人口清洗帶來的後果。想想人口消失後突發的車禍,突然墜落的直升飛機……更不用說更廣泛的後果,比如食物可能盈餘出來了,但從事食物生產的人也死了一半。同樣的道理,科技人口的死亡可能加速生態系統的惡化,因為失去了基本的技術支持。

2013年,英國藝術家安東尼·鄧恩(Anthony Dunne)和菲奧娜·雷比(Fiona Raby)曾設計出一種符合新馬爾薩斯主義的烏托邦,這種烏托邦模式十分接近滅霸的願景。受制於技術和政治手段,社會人口數量不會增長,而會恆定在某個「合理的」數值。雖然國家統一提供能源和其它生存所需的資源,但不能保證能夠抵禦自然災害。

安東尼·鄧恩和菲奧娜·雷比

此外,鄧恩和雷比還揭示出這種社會潛在的倫理危機。這種「總體性社會」可能使文明走上不歸路,因為個人化的日常生活就此失去了意義,一切只剩下那個空洞的目標。然而,滅霸對廢墟始終抱有浪漫化的幻想。即使文明如泰坦星一樣被毀滅,也不影響他對「平衡狀態」的執著,至於不同文明和個人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則絲毫不重要。

回顧影視劇作品,最接近滅霸人設的恐怕要數英劇《烏托邦》中的科學家菲利普·卡維爾(Philip Carvel)。卡維爾希望通過技術消除戰後人口膨脹帶來的厄運,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兩面神計劃」。和滅霸一樣,卡維爾所表現出來的人的局限性也妨礙了他的計劃,因為這會傷害到他的孩子們。

英劇《烏托邦》中的科學家菲利普·卡維爾

滅霸是《復仇者聯盟3》里的主角,近三十分鐘的出場時間也佐證了這一點。但是滅霸只是自己故事裡的英雄。他的觀念里包含了烏托邦理想、利他主義、生態主義等元素,但他過分自信地認為自己才是拯救文明於崩潰邊緣的唯一人選。

更遺憾的是,奪得六枚寶石,掌握宇宙全部知識的滅霸最終選擇了一種最愚蠢、最「大老粗」的方式來實現他的理想,也是槽點滿滿,頗為諷刺。

春夏新款·輕·走馬包

電影主題 輕薄 文藝

兼具迷影情懷 工匠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他,顛覆了小津安二郎的原節子!
這部電影就是韓國版的《孤獨的美食家》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