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首枚民營自研火箭將「點火」 多家公司爭搶「首秀」

中國首枚民營自研火箭將「點火」 多家公司爭搶「首秀」

「想要分享的太多,時間確實有限」,近日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以下簡稱零壹空間)CEO舒暢聊了兩個多小時的「重慶兩江之星」後,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

「重慶兩江之星」是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中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商業火箭,將於5月17日在西北某基地首飛。2015年前後,伴隨著「軍民融合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商業航天市場大門開始向社會資本敞開。據記者粗略統計,目前已有60餘家初創企業入局。

而今年以來,處於市場頭部的幾家公司不斷「你追我趕」,包括零壹空間、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空間)、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際榮耀)等均有意奪得「發射首枚民營火箭」的名號。拼搶的背後又意味著什麼?

發布會現場圖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自年初開始,有關「首家民企將在6月發射火箭」的新聞便出現在多家媒體的報道中。隨著時間愈來愈近,近日,被報道主角零壹空間聯合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宣布將發射時間提至5月17日。

「因為我們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比較充分,5月17日已具備發射條件,當然這也需要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適當調整。」舒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目前國內像舒暢一樣的「火箭發燒友」越來越多,他們都期待著像「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一樣依靠火箭研發獲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5日,另一家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剛剛在海南的火箭發射場地發射了「雙曲線一號」火箭,火箭飛行高度突破100km,最大飛行速度超過1200m/秒。而在媒體報道中,該枚火箭同樣被冠以「首枚發射的民營火箭」的名號。

提及4月發布的「雙曲線一號」,星際榮耀一吳姓負責人表示,該火箭從提出、設計、製造到發射,僅用時60天。「我們計劃今年年中進行第二次發射任務,2019年和2021年還會發射『雙曲線一號』和『雙曲線三號』兩種型號的火箭。」

「我們的火箭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如果發射成功,將是我國首家成功發射自主研發火箭的民企。」舒暢強調稱。

另一家民營火箭企業藍箭空間則一直標榜為「第一家取得國際市場發射服務訂單的民企」,其早在2017年初就提出了「在2017年內完成Landspace-1的試射任務」,不過記者查閱該公司官網,並未找到有關該事項的最新記錄。

「民企進入火箭領域已經有3年多時間,以前大家都是初創企業,更多是依靠『講故事』獲取市場關注,現在經過幾年時間沉澱,各家企業在業務上都有了突破,如何搶佔龍頭位置,對企業之後的融資、資源對接等方面都很關鍵。」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在談及眼下幾家民營火箭公司爭搶格局時表示,這屬於健康的市場現象。

拼搶背後是國內商業火箭市場已經進入下半場「真刀實槍」階段。舒暢也稱,今年隨著各家民營火箭陸續首飛,市場將進入產品競爭階段,一些只會「講故事」的企業會被淘汰,剩下的企業則會改寫市場格局。


據零壹空間提供的資料,其即將發射的火箭命名為「重慶兩江之星」,箭長9米,為其旗下的OS-X系列火箭,採用了自主研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推力可達350千牛,實現0~20馬赫的飛行速度;同時該火箭可靈活配置燃氣舵、空氣舵、姿控動力等多種控制機構,並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目前「重慶兩江之星」已轉運至試驗場進行最後的發射前準備工作。

記者了解到,該首飛火箭之所以命名為「重慶兩江之星」,背後與兩江新區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戰略性產業不無關係。工商資料顯示,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是在2017年2月由一家名為「重慶歐豐燈飾有限公司」進行更名而來。更名後,該公司業務範圍也變更為「運載火箭、航天器及其配套設備和零部件設計等」。3個月後,該公司股東也變更為重慶兩江航投和零壹空間,註冊資本增至1.6億元。

據兩江新區管委會人士介紹,零壹空間還將在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園建研發製造基地,初期投資2.5億元,佔地100畝,將建設研發中心、數字化智能製造總裝中心、測試中心、飛行器控制與模擬中心和專用實驗室等,建成達產後年產值15億元。

事實上,兩江新區發力航天火箭領域的背後與我國商業航天市場開閘有密切關係。早在2014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60號文中,就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隨後,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又一次提到,「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這一系列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市場開始鬆動、出芽。據國泰君安的研報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頻互聯網等將達到8000億元。

不過相較而言,在火箭領域我國民企進入較晚,並且航天市場屬於相對封閉的領域,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民企應該先爭取微小衛星市場,之後再發展商用的運人運貨飛行器。

「這個市場空間確實大,但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好的切入口,以及適合的商業模式。」舒暢表示,希望後續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比如「國家隊」一些成熟技術能否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轉讓等。

每日經濟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坑!美股再度大跌——道達早評
資本熱捧巨頭青睞 AI+醫療影像為何扎堆肺結節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