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的烈士,犧牲39年,父母為何沒去墓地看他一眼?
1979年2月17日,中國發動對越南自衛反擊作戰,在很多人看來,對越反擊戰是對越南的懲戒之戰,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場奠定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之戰。
這場戰爭有太多的年輕人永遠埋骨在南疆,太多的生命消逝在39年財富涌流、物質繁華的前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有太多的個人和家庭的命運為之改變,然而,這個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卻倒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他們後悔過嗎?老兵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說:我們不曾後悔!
謹以此文,獻給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沒有你們的拋頭顱灑熱血的負重前行,便沒有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
1979年2月初,兩名新兵在訓練場有過這樣的約定:誰活下來,就一定把對方的骸骨帶回祖國,這是多麼沉重的一句話,人未死,就已經安排後事,若說是上了年紀的人,則無可厚非,但這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讓人倍感心酸。
後來,這兩人一同奔赴前線,其中一人殉國,另外一人不幸踩中越軍壓發雷,身中18塊彈片,萬幸的是,因搶救及時,活了下來,但他的右腿,卻永久性的殘疾。
犧牲的烈士叫李保良,倖存下來的戰士叫郭益民,讓人倍感痛心的是,李保良烈士,犧牲39年,他的父母都沒有到烈士陵園來看望他們的兒子一眼。
事後才得知,並不是他們的父母不願來看,也並非不想看,而是早在李保良犧牲的第二年,其母親被病魔纏身,不久死去,唯一的兒子李保良為國捐軀,妻子不久又死去。
接二連三的打擊,很快把這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男人也打倒,同年7月,李保良的父親,因病而去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就這樣沒了。
李保良的事情,後來之所以被很多人知道,則是源於他的生死兄弟郭益民,在一次老兵聯歡會上,郭益民向原來的團長打聽這個事情,團長只說,他原先的部隊編製被撤銷,原因則是該部隊傷亡慘重。
加上當時正值部隊大改革,於是連隊的編製被撤銷,而檔案也因諸多問題無法找到,得到這個消息後,郭益民並沒有灰心,而是開始多方打聽戰友埋骨地。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打聽就是整整30多年,尋找戰友期間,郭益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有政府,有公益組織,有老兵團體,有各地熱心群眾,這一切讓郭益民很受感動。
郭益民曾經說:感到很欣慰,我們的血沒有白流,最後,在廣西峙浪,郭益民找到了李保良的墓地,看到戰友的墓地,被一人多高的草叢覆蓋,老郭像個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國家領導人曾說:不要讓老兵流血又流淚,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社會,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而非戲子。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卻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現在讀來,發人深省啊!


TAG:史家霸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