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600年前的「左鄰右舍」 ,安順屯堡

探尋600年前的「左鄰右舍」 ,安順屯堡

在安順一帶,生活著一群衣著服飾、生活習慣、口音都與當地居民明顯不同的人群,但他們並不是少數民族,而是「老漢人」,被稱為「屯堡人」。

在安順的天龍古鎮,有著這樣一首詩:「應天策馬馳黔中,戎邊息戈重商農。烽煙遠逝屯堡韻,千載猶存大明風。」這首詩道出了屯堡人的身世和背景。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平滇」戰爭,為統一大明天下,30萬南征大軍義無反顧背井離鄉,從江蘇、安徽等地出發,一路攻克,奔向西南。戰爭的硝煙散去後,軍士屯田戍邊,並讓他們的後人也紮根西南邊陲。

當時的安順擁有大片的良田大壩,加上「開一線以通雲南」的地理優勢,安順成為大明軍士最理想的聚集地,在安順境內近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隨即聚集了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村寨。屯堡人在西南寫就了屯田戍邊的輝煌歷史,也始終依舊保持著明清時代江南故地的生活習俗。

600年滄桑歲月,他們鄉音未改,服飾依舊……

600年後,安順屯堡與古都南京之間有著割捨不斷的親緣關係,屯堡人與南京人血脈相連,屯堡文化與南京文化一脈相承……

走遍貴州安順,只要詢問屯堡人來自哪裡,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的柳樹灣高石坎」、「南京都司巷」、「南京石灰巷」、「南京紵絲巷」,但頻率最高最集中的還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一說。

所以,南京"柳樹灣高石坎",一下成了屯堡人說不完的話題,也是屯堡人心裡的牽掛,更是屯堡人尋根的情結。因為南京的柳樹灣高石坎,曾是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而如今屯堡中還在傳承著600年前老祖宗們從南京帶來的民俗文化。

屯堡是活的歷史書與風情,踏進屯堡村寨的時候,街上來來往往的婦女身上穿著的斜襟大袖長袍,再加上她們腳底踩的繡花翹頭鞋和頭頂裹著的青白色頭帕,恍惚間,分明眼前看到一群從歷史書里緩緩走出的明朝女人。

「鳳陽漢裝」是屯堡婦女的標誌,在黔中安順一帶,只要看見身著斜襟大袖長衫,領口和袖口綉著花邊,系青絲腰束,腳穿「高幫單勾鳳頭鞋」,頭包白布或青布的,就知道這是「屯堡人」。這些裝束帶有明代江淮特色,屯堡人的這身服裝從明朝的洪武年間一直穿到現在,600年來基本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屯堡女人身著明代古裝,寬袍大袖、尖頭繡鞋、天足天乳、心靈手巧身強力壯擅唱山歌;她們不僅以這種形象耕作于田疇地邊,而且以這種古裝形象旁若無人地穿行於現代都市成為奇特的風景。

走進屯堡人的小院,只見木質門窗的圖案精緻華麗,就連每家庭院角落裡的水漏都被精雕細刻,建築中處處透著濃濃的江淮風格。在屯堡的石頭小巷裡面來迴轉悠,好像來到了精巧細緻的江南,全然忘記了身處的是貴州的大山深處。

時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這裡被定格。屯堡建築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至,從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錯落有致。走進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個石頭世界。600年來,他們回憶著祖先的顯赫軍功,思念著江南故土的清風明月;他們不改鄉音,不改服飾,不改祖先崇拜的心理,不改生死歌哭的儀式……在大山的封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活化石」特徵的文化形態。屯堡人,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為世人所驚嘆、震撼。

在屯堡,依然傳唱著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地戲,他們在空曠的田野裡頭戴面具、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裙、手持木製短刀長槍、唱著原弋陽腔,在揚、開、合的廝殺、擋、架、翻、竄的格鬥中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產生極具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古代戰爭景象,從而表現屯堡地戲特有的藝術魅力。

雞辣子、臘肉血豆腐、鹽菜扣肉等都是典型的屯堡家常菜,與許多南京傳統菜肴在口味上非常相似,且這些菜具有在古代行軍中易於保存的特點。與貴州當地口音有差異的屯堡話,仍保持著老南京話的風格,比如:對於「姑娘」的稱呼,在屯堡稱為「嬢嬢」,這種極具典型江南特色的稱謂仍然在屯堡保留了下來。

屯堡村寨地點的選取也完全符合明代盛行於江南地區的風水觀念。問他們可知祖先是從哪裡來的時候,他們會用屯堡話響亮地告訴你:「我們都是南京人」,很多屯堡人的家譜上,都記載著祖先原籍為江南應天府(今南京市)。

一起探尋600年的文化,感受民族風,大安順歡迎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旅 的精彩文章:

貴州美食有那些?這種幾樣你絕對沒吃過
五月勵志圖片句子:和自己賽跑,不要和別人比較

TAG:貴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