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過後,如何撿拾破碎的心?
2005年,在卡特里娜颶風的破壞之後,美國新奧爾良的居民面臨一場更漫長的災難——政府管理不當、殘留物、未完成的重建、種種挫折,以及等待、等待、再等待……在這樣的情形下,藝術家陳佩之(Paul Chan)想出在這座荒廢的城市上演一出塞繆爾·貝克特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陳佩之在2006年第一次到達這裡,回憶那段經歷時,他說:
那裡的街道模樣依舊,就好像時間把房子也捲走了一般……我的朋友說這座城市看起來就像科幻電影中荒涼的背景……我意識到它不像電影場景,而像一部我看過多次的話劇舞台。沒錯。那空曠的街道,光禿的樹木……沉寂。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在與委託方創意時代(Creative Time)和哈萊姆古典劇院(The Classical Theatre of Harlem)的合作下,該項目的進展遠不止一系列的演出。陳佩之在這個城市待了9個月,與藝術家、社會活動分子和組織者一起工作,不斷與社區聯繫,推動演出。該項目在社區對話、傾聽會、圓桌會議和聚餐等活動中一步步發展起來。陳佩之還和哈萊姆古典劇院一起,為社區居民和高中學生舉辦當代藝術講座,並為他們提供了表演工作坊。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更深程度的參與是該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卡特里娜災難之後,新奧爾良居民非常熟悉那些無法兌現的諾言,僅僅參觀藝術項目對損毀社區的修建作用甚微,因為它們僅表達了一點點表面現象。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當地居民為支持《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親身參與和組建社會網路。下九區居民羅伯特·琳恩·格林講到這部戲與他本人及鄰居們面臨的境況和經歷的相關性:他們不僅要共同等待——等待聯邦應急管理局的援助或紅十字會遲來的約定——還有如戲中主角同樣面臨的困境,在知道援助可能不會到來後,是否還要繼續等待,或是放棄,心裡明白如果一旦離開此地那將意味著失去一切。因此,該項目不僅重視主題的內容,同時還著重於合作者之間的溝通,即深入到當地居民之中,了解現狀,幫助推出一系列免費活動,由此來增強居民間的聯繫。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現場表演在兩個社區中展開——下九區交叉路口的中間,以及坐落在Gentilly的一所廢棄房屋的前院。陳佩之主要關注幕後組織工作以及哈萊姆古典劇院的緊密合作,戲劇由該劇院推出和表演。說到該項目的內在聯繫,他強調創作一部戲劇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演出的分享,還要產生一種公眾環境。因此這個作品是為那些對貝克特的戲劇有共鳴之人所表演的。他們是一批被調研過的觀眾,陳佩之稱他們為「一群分裂的、疲憊的,然而依舊在等待的公眾」。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除了這些活動本身之外,陳佩之還努力向社區提供直接支持。他與創意時代合作,建立了「影子基金」來為當地社區收集捐款。捐款金額近50000美元,被分成每份1000到5000美元不等,給當地組織進行重修項目。PA
▲陳佩之,《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2007,新奧爾良社區
《在新奧爾良等待戈多》是第三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獲獎作品。
國際公共藝術獎(IAPA)創立於2011年,由中國《公共藝術》雜誌與美國《Public Art Review》雜誌共同發起,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共同運作,每兩年舉辦一屆,旨在表彰全球最傑出的公共藝術項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