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要砸掉魏徵墓碑?說出其中的利害關係,簡直太複雜!
魏徵逝世之初,唐太宗親自給他撰寫碑文,在碑石上書丹,這說明君臣之間是有「真愛」,那為什麼一年時間不到,就出現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徵墓碑呢?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魏徵身上——魏徵太不厚道了。下面,簡單把他們兩人的關係捋一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他上面有個大哥,李建成,也是個很有才幹的人。
現在我們讀《資治通鑒》,以及新、舊《唐書》,會覺得李建成是坨扶不上牆的爛泥,這些,都是按照唐太宗篡改過的大唐起居注等官修史料編寫的,失真了。後人寫的演義小說又在這基礎上不斷渲染醜化,於是,李建成不但昏庸,而且猥瑣。事實上不是這樣,李建成的能力應該不比李世民差多少。最重要的是,李建成是老大,李世民只是老二。如果你是李淵,你會選誰做接班人?即被冊封為太子的是李建成,儲君,帝國未來接班人。
魏徵在李建成手下的部門工作,是李建成陣營里的人。按照史書記載,魏徵經常在李建成耳邊嘀嘀咕咕,強烈要求李建成幹掉李世民,免除後患。說起來,魏徵這一套,是從瓦崗寨學來的。魏徵早年做過道士,上瓦崗當過強盜,目睹瓦崗首領翟讓與李密之間的火併,深諳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一天到晚鼓動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李建成不忍手足相殘,猶豫、遲疑,引而不發,最終身死於玄武門。
但是,李世民手下也有很多來自瓦崗寨的人,大家讀演義小說都知道,李世勣、秦瓊、程咬金,這些都是。估計就是來自這些人的嘴,李世民聽說過魏徵的大名,當然,也知道魏徵在李建成面前說過自己不少壞話。所以,要殺魏徵時,李世民多嘴問了一句:「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魏徵自知難免一死,就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挑釁性地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嗬哈,有性格!
李世民偏就好這口,就想把魏徵收為己用,揮揮手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補一筆,李世勣的結義兄弟單雄信在洛陽失陷被擒後,怕死,一個勁地托李世勣替自己說情,李世民非常鄙視,不聽勸,將他處死了。反觀魏徵這次,真押對寶了。不管怎麼樣,李世民把政敵的手下收歸己用,而且,這人之前還一個勁想要把自己置於死地,可以說,胸懷是夠寬廣了。再來說說魏徵。
史書記:魏徵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而每一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接受,並盡量採納。這些進諫的內容都有哪些呢?來看看吧。唐太宗巡幸洛陽,入住顯仁宮,看到茶具都是隋朝舊器具,奉上的菜色也很普通,便很不高興地數落了總管一通。這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啊。魏徵不認為是小事,跑來面見唐太宗,上綱上線,以隋煬帝奢侈貪婪終致亡國的教訓告誡唐太宗,危言聳聽,說唐太宗這麼弄,那是亡國亡天下的徵兆。
唐太宗只好為自己的行為作出了檢討,並對總管作了道歉。高句麗向唐太宗進獻了兩位美女。魏徵又跳出來反對接受。唐太宗只好悻悻地說:「好吧,高句麗人去年進獻了兩隻鸚鵡,弄得我有事沒事老想著回宮,真要接納了這兩位美女,估計我連宮門都不想出了。」派人將美女送了回去。唐太宗拒絕了高句麗美女,後來下詔將官員鄭民女兒納為妃子。
魏徵又連跑帶跳地入宮進諫:「陛下為天下之主,要把百姓放在自己的憂患時刻放在心上,身居廟堂高宇,要想到百姓都有棲息之所;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皇宮嬪妃充實,要想到百姓得有室家之歡。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卻要將她納入宮中,這是為天下作主的道理嗎?」唐太宗聽了,大為掃興,只好收回成命。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生育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了,唐太宗特別疼愛這個女兒,敕令有關部門準備的嫁妝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不樂意,反對說:「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下令給自己兒子的封地只是自己兄弟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正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反,陛下不覺得慚愧嗎?」唐太宗聽了,啞口無言。魏徵老這樣唱反調,唐太宗有時候真下不來台。
貞觀之治,大唐國力蒸蒸日上,直追西漢之武帝朝、東漢之光武朝,而在西漢之武帝朝、東漢之光武朝,都有過泰山封禪的盛舉。唐太宗也就有了泰山封禪的想法,群臣也都熱烈響應。魏徵卻怪話多多,極力反對。唐太宗在退朝後問魏徵:「你反對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
從以上例子,我只看到唐太宗嬌縱、溺愛魏徵的成分,沒看不出魏徵對唐太宗有多尊重。我甚至懷疑,根本就是唐太宗一個人在努力給世人樹立一個君臣相得的榜樣。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剛死,唐太宗在史官面前非常嚴肅認真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現在魏徵過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為人極工心計,一直以來,他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並在死前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魏徵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訕君賣直,為自己博取「致君堯舜上」的好名聲。同時,也是在正告世人:貞觀之治,並不是皇帝有多英明,而是多虧有了一個魏徵!這事被唐太宗知道,想想看,唐太宗在魏徵面前「忍辱負重」之么多年,不就是想要給世人樹立一個君臣相得的榜樣嗎?也就是說,你魏徵想要博取好名聲,唐太宗更想要博取好名聲。
最終,「忍者神龜」唐太宗還是忍了下來。魏徵生前不知是出於什麼心態,越位薦相,向唐太宗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唐太宗按照慣例聽從他的花言巧語,拔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但這兩人其實都是居心叵測之徒,暗中與太子李承乾謀議造反。老實說,脾氣再好的人也忍不住了。


※你認為陳鴻壽的隸書具有哪些特徵?
※關於頤和園的資料有哪些?
TAG:煮酒道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