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裡的博物館

大學裡的博物館

5月18日是第41屆「國際博物館日」,如今北京的博物館數量僅次於倫敦,位居世界第二,在北京近200家博物館中,有一類獨特的存在,那就是大學博物館。

在風景如畫的校園,能有一座博物館,對於學生的教育,無疑有著重要作用。不過,大學博物館的建設,大多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師生們為此歷經十年甚至數十年的等待,都是常事。儘管過程艱難,但建成後的高校博物館還是具有獨特的價值:能夠舉辦主題更加新銳的展出,拓寬年輕學子的視野;學生能夠參與展覽的過程;甚至能在博物館裡舉辦畢業展,留下獨特的青春回憶……

本期,一起來看看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里,有哪些獨具特色的博物館。

北大西北側,有一池春水。池邊綠樹掩映,別有一派幽靜與閑適。在池邊還有一塊石刻,上書「鳴鶴園」。在清代,鳴鶴園是皇家「賜園」之一,嘉慶第五子惠親王綿愉,曾是當年的主人。

如今,在鳴鶴園東側,立有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門前建有晷盤與晷針,這裡便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所在。為何名為「賽克勒」?這源於博物館是在美國著名藝術品收藏家、慈善家亞瑟·姆·賽克勒先生的贊助下修建而成。在充滿古意的展廳里,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曹宏講述了這座建築的往事。

賽克勒家族在美國醫藥營銷等領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還在藝術以及慈善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出生於1913年的亞瑟·姆·賽克勒,後來對亞洲藝術情有獨鍾。1965年,他設立了同名基金會。上世紀八十年代,亞瑟·姆·賽克勒在美國多座城市捐助修建了博物館,在哈佛大學以及華盛頓,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館。

亞瑟·姆·賽克勒希望通過提供一座極具現代性的博物館來幫助中國保護文物。1984年,在遍尋中國大陸之後,亞瑟·姆·賽克勒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初步溝通,打算在北京大學捐建一所博物館。1986年9月8日,賽克勒和北京大學簽署協議,並舉行了奠基儀式。曹宏補充說,「這也與北京大學一直以來成熟的考古學體系以及精良的藏品有極大關係。」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1992年建成,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在1993年5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可惜的是,賽克勒先生於1987年去世,沒有見到博物館的建成。但是,賽克勒的夫人一直關注著博物館的發展,2013年,賽克勒夫人被聘為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今年是博物館成立25周年,博物館正在籌劃25周年的紀念展,過幾天,賽克勒夫人也會到北京,參加紀念展。」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走過了25年的發展歷程,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通過館內的藏品,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淵源——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當時,北大國學門內設編輯室、考古學研究室、歌謠研究室以及明清檔案整理會等部門,同時特辟陳列室,陳列收藏的古器物及金石、甲骨拓本等文物。如今館藏的不少精品便是當年師生們的舊藏。

賽克勒博物館擁有13000餘件藏品。對於一家高校博物館來說,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如今正值北大120周年校慶,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也正在舉辦「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這個展覽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師生參與的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主線,展現了博物館豐富的收藏以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考古學方面的成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幾乎每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都有北大考古專業師生的身影。比如,在今年4月份評選出的「2017年十大考古發現」中,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的發掘,就是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完成。

在展廳,三件精美的展品並排展出,它們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曹宏介紹說,「這三塊是當年的舊藏。」最左邊的是一塊名為「三色雲」的甲骨,它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這塊甲骨的卜辭中提到了雲、雨和祭祀,特別提到了「三色雲」,由此得名。它是著名古文字學者容庚早年為燕京大學購得的千件甲骨中的一件,卜辭清晰優美,是研究商代祭祀和天象不可或缺的資料。

中間的是「太禧」銘盤,瓷盤胎質細膩,卵白色釉光澤溫潤,盤心印有獨龍戲珠紋,紋間印有「太禧」二字。卵白釉瓷是元代的「御土窯」,而在卵白釉瓷器中刻有「太禧」的極為稀有。

另一件是佉盧文井闌石刻,佉盧文是一種曾流行於中亞地區的文字,約在公元二三世紀傳入西域的于闐、鄯善和龜茲等王國,大約消失於公元五世紀中葉。這個刻石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證據之一。

展廳里,人們還能看到一個極為熟悉的文物:鷹鼎。這座鼎以鷹為形象,鷹的雙眼炯炯有神,大有睥睨天下之勢,在外形上,又有著呆萌的外形,這件文物在《如果國寶會說話》中一經亮相,就「捕獲」了無數粉絲。鷹鼎是首批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國寶」之一,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遠古時期」的展廳中,可以一睹其真容。曹宏介紹道,其實,這件文物最初是由北大收藏,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建成,要舉辦新的陳列展覽,鷹鼎便從北大借到了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是鷹鼎的複製件。

在博物館名稱中,除了「考古」還有「藝術」二字,因此,藝術展也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重點之一。2007年開始,一位美國教授向博物館捐贈珍貴的西方版畫,他以此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西方的藝術。十一年間,他不間斷地捐獻了500多幅版面。今年秋季,博物館將舉辦這位教授新捐獻的版畫展。

曹宏在博物館服務多年,對於高校里的博物館深有感觸,高校博物館有它的特殊性,「高校里的博物館,不僅屬於學校,還屬於社會。」因此,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管理上也與其他博物館有區別:面對不同的群體,會有側重,比如面對學生時,會將課堂搬至展廳,甚至如果相關專業的師生有需要,博物館還會第一時間開放庫房,幫助師生做研究。另外,博物館如果有展出,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這次『尋真』特展,整個過程都對學生開放,把學生的培養與展覽相結合。」

如今,在清華大學東部,一座頗具恢弘之勢的建築,不僅成為清華師生常去之處,也是校外人員參觀清華校園的一處新景觀。它便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是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馬里奧·博塔擔綱建築設計。清華師生對這位設計師並不陌生,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不遠處的人文社科圖書館,同樣出自馬里奧·博塔之手。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建成,承載了幾代清華人的夢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杜鵬飛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建成,緣於1999年中央工藝美院和清華大學兩校合併,這無疑是博物館項目的重要發端。然而,清華大學的博物館之夢,可以追溯到90多年前。

早在1926年,清華學校研究院李濟和地質系袁復禮,在山西夏縣西陰村主持中國人獨立完成的首次科學田野考古,發掘並獲取了大量考古資料,在梁啟超的倡導下,學校設立了考古學陳列室。1947年,陳夢家、梁思成、鄧以蟄又聯名給梅貽琦校長寫信,呼籲成立藝術系並籌備文物館。1948年校慶期間,還借生物館舉辦了首次較大規模的展覽。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文物館的建設被擱置。

1999年中央工藝美院和清華大學兩校合併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項目得以啟動。然而歷經17年,博物館在2016年才最終得以建成。杜鵬飛說,「由於博物館遲遲未能建成,一些老先生來不及將手裡珍藏的文物和藝術品妥善捐出,帶著遺憾離去,真的十分可惜。」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先生正是帶著這樣的遺憾去世。

自中央工藝美院和清華大學兩校合併開始,吳冠中就盼著在清華建一座博物館。生前,吳冠中有一個願望,博物館建成後,他將捐贈一批作品。但最終,他沒能實現這個願望。杜鵬飛感慨地說,「吳先生在曾經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城市,諸如巴黎、新加坡、上海、杭州、北京,他都無償地捐出大量作品給當地的美術館。然而清華自己的博物館卻沒能留住一批吳先生的作品,這是吳先生的遺憾,更是清華大學的遺憾。」

不過,無論留下多少遺憾,博物館最終建成了。彷彿是為了彌補十多年的等待,2016年9月的開館首展中,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下推出了11場主題展覽:60幅達·芬奇手稿真跡、王國維等130餘位著名清華學人的親筆手札、「清華簡」研究成果……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學、東方與西方在清華園裡激蕩出非凡的火花。

2017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勢頭不減,接連舉辦了「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和「布德爾雕塑大展」等重磅藝術展。前一個展覽通過莫奈、馬蒂斯、畢加索、蘇拉熱等大師的真跡,還原1800年至1980年這一個多世紀以來歐洲藝術的發展脈絡,而展出的五十餘幅作品,皆是首次亮相中國。後一個展覽則通過布德爾的48件作品,讓中國觀眾深入了解羅丹最優秀學生的風采。

近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又迎來藝術盛宴:「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以及「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相繼與世人見面。陶藝展向人們展示了全球化語境對中國傳統工藝價值的再確認,而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則體現了當下藝術創作的多元化趨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全新的建議和全面的視角。

在高校的博物館中,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建館時間較早,展出內容也極具特色。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就開始籌備博物館的建設。2008年,博物館正式成立。建館之初,其展出內容主要以「北國春秋」北方民族文物陳列和校史展為基礎。隨著博物館的不斷擴大,展出文物及展出內容也不斷豐富。

「北國春秋——北方文物展」是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內的常設展之一,其藏品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中國北方地區的文物。其中不乏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精品文物,如遼代的銀絲網格圍棋盤、木雕彩繪佛像和白釉穿帶瓶等。

如果說在「北國春秋」的展出能夠感受到北方民族豪邁與熱血的風雲際會,那麼在博物館三樓,能感受到家的溫情,這就是全國首家以家書為藏品的家書博物館。人大家書研究中心主任、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介紹,家書博物館於2016年10月正式掛牌。目前館內藏有家書五萬餘封,從明末到21世紀,時間跨度長達400年。展廳內常設「尺翰之美——中國傳統家書展」。

張丁介紹,實際上,這些家書在2009年便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2005年,張丁運作一項「搶救民間家書」的文化項目,旨在面向海內外徵集民間家書。當家書徵集上來後,就涉及到長期的保管問題,於是博物館的建設就提上日程。但博物館的建設面臨著諸多困難。恰好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建成,為了豐富博物館的藏品,「搶救民間家書」整個項目組於2009年進入人大博物館,並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成立了家書研究中心。

家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等人的13通信件,是《新青年》編輯部同仁之間的通信。除此之外,家書博物館還收集了不少名人的書信。2016年,新中國第一任郵電部長朱學范的後代向家書博物館捐獻了朱學范的書信。

不過,張丁介紹,「家書博物館並不以名人家書為主,更主要是收集普通人的家書。」最近,北京一位外貿系統老幹部向家書博物館捐獻了2300多封家書,「截至目前,這是以家庭為單位捐贈最多的家書。」可貴的是,這些家書非常完整,寫作時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涵蓋了半個世紀的變遷。這位老幹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駐德使館工作,其中有很多信件從德國寫回來,而且還有不少他與德國朋友的通信,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面對五萬餘封書信,張丁坦言,整理起來難度非常大。他能做的就是把這些家書進行數字化處理,並生成資料庫,讓專業人士加以利用。「上海一位社會學家,通過幾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情書,就寫出了一篇非常有價值的論文。對我個人而言,能做的就是進行初步的整理工作,然後留給專家學者去深入研究。」

試問,誰還記得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個明星代言的廣告是什麼?第一個「爆款」的廣告是什麼?第一個植入廣告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問題難以準確回答。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一個好去處:中國廣告博物館。

從中國傳媒大學南門一直往北走,來到圖書館後,再往東,一棟三層樓高的玻璃幕牆建築就矗立在眼前,它就是目前廣告行業唯一的廣告博物館。

不少人在第一次聽到這個名稱時,多少覺得有些新奇:廣告還有博物館?這個問題在中國廣告博物館的首倡者之一、現任館長黃升民看來,卻有著另一番的意味:廣告博物館的建立,不僅是中國廣告人十年心血的結晶,還是他們對於整個行業現在與未來的審視與思索。

2003年,隨著廣告行業的飛速發展,丁俊傑教授(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教授(現任中國廣告博物館館長)以及國際廣告雜誌社原社長劉立賓等三人,發了一封首倡信,倡議建立廣告博物館。隨後的一些事情,使得成立廣告博物館的想法越來越迫切。黃升民館長在介紹這段歷史時,講了一個故事:丁俊傑教授和他帶領的團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拍攝《中國廣告二十年》紀錄片時,曾在很早的時候就試圖採訪「廣告界的老爺爺」——最早編寫廣告教材的徐百益先生,可是一直杳無音信,當團隊找到一些確切消息時,發現老先生已經去世了。後來,他們聯繫上了徐百益的後人,在徐百益後人家裡,發現了徐百益留下的大量珍貴的廣告手稿和書籍,而他的後人正準備把這些處理掉,博物館團隊便說服後人,收藏了這些史料。

儘管當時還沒有建成博物館,但是博物館團隊對於行業的梳理和記錄一直都在堅持。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博物館副秘書長劉英華介紹說,2009年,他們策划了《中國廣告——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和消費生活的鏡像與流變》展,但因為沒有場地,一直拖到了2011年,才在歌華大廈租借場地得以展出。展覽在當時引起廣泛影響,不僅在全國高校巡展,還到荷蘭進行展出。

後來,在各方的努力下,2014年9月20日,中國廣告博物館最終向世人見面。中國廣告博物館的開館展是《浮光掠影 廣告流年——年曆中的廣告印跡》,通過1905年到1976年連續72年的年曆廣告流變,來透視社會變遷。這些年曆也成為博物館最珍貴的收藏之一。除了年曆,博物館還有很多珍貴的藏品,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美術大師們繪製的廣告手稿。博物館文獻中心主任宋紅梅介紹,博物館裡有一批特殊的藏品。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最大的廣告與傳播集團日本電通進入中國,為中國廣告從業者進行培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當時日方舉辦講座的講義以及策劃案等資料。

中國廣告博物館裡最大的館藏,就是從民國時期到當前涵蓋16個產品大類、20種媒體類別的13萬條廣告作品資料庫,這也是一部活化的廣告發展史和社會生活史。博物館數字化中心主任黃愛武回答了文章開頭的問題:中國廣告恢復以來第一個明星代言的廣告是李默然代言的三九胃泰廣告;第一個「爆款」廣告是燕舞收錄機廣告,「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的廣告歌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第一個植入廣告出現在《編輯部的故事》里,它植入了百龍礦泉壺的廣告。

如今,廣告博物館正在籌備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獻禮的「中國廣告四十年」的紀錄片和全新展覽。這一次,他們不再像十年前那樣,四處尋找展覽場地。 姜寶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的精彩文章:

9種圖書獲第13屆文津圖書獎
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不讓一滴污油入江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