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清史,耳目一新的政治智慧
中國的疆域,西域綠洲(新疆一帶)、雪域高原(西藏一帶)這些地方與中原、草原的相互塑造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國人口激增
大清在巔峰期的實際統治領土,面積相當於晚明時候的四倍。
從中原與草原的相互作用的關係中,我們知道,古代的漢人王朝是很難有效統治中原以外的地方的,但是清朝少數民族王朝征服中原以外的地區卻能做到。
清朝征服的疆域極龐大,人口也極為複雜,簡單說就是漢滿蒙回藏多種人口和地區。
這麼複雜的疆域和人口,大清無法用同一種制度,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統治技術,並且讓漢滿蒙回藏,在帝國內部都起到了其他區域完全無法替代的作用。
漢人為主體的中原地區,主導著大清帝國的財政秩序。依靠這裡的龐大財富,可以收買八旗的軍事貴族(養得起),克服周期性的繼承危機。
大清統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現。
GIF
滿蒙地區的游牧者,主導著整個帝國的軍事秩序。草原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軍隊,統治者在這裡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現。
只要有滿蒙騎兵,就能控制中原;反過來,只要有中原,就能統御滿蒙的軍事貴族。
滿蒙聯盟是一個挑戰。滿洲人的祖先,當年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就是被蒙古人給滅了的。
大清皇帝在這些地方也以不同的身份出現,由此來整合起這個多元複合的體系。
除了通過各種聯姻關係籠絡蒙古人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鼓勵蒙古人信藏傳佛教。
一座廟勝十萬兵
這有什麼好處呢?
不僅僅是因為信了教的人有好生之德,不願意喊打喊殺,更重要的是,藏傳佛教的信徒都會從屬於某一個寺廟。
牧民是可以移動的,但寺廟移動不了,信了教的蒙古游牧民,游牧半徑就被寺廟給固定下來了,跑不遠,這就進入某種準定居狀態。
而游牧者的戰爭能力之所以強大,就在於他們高度的流動性。通過寺廟把他們給準定居化,機動性沒有了,對大清就沒威脅了。
信教可以抑制惡性因素,因宗教能給人帶來畏懼心,一個人只有產生敬畏,那他才會有所顧及,有所收斂。往大了說,一個人是否有信仰將會影響他的處事行為。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也許是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指引人們前行的一盞心靈明燈。
康熙曾經說過,「一座廟勝十萬兵」,就是這個道理。
GIF
緊跟著問題又來了,皇上還得想法再對藏區形成一種有效的統治,否則蒙古和西藏因為宗教聯起手來,對大清可能帶更大的麻煩。
所以,皇帝不僅是大可汗, 還有另一個身份「文殊菩薩」轉世,一個藏傳佛教特別高的地位。皇上憑藉「文殊菩薩」這個身份,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控制力。
順治皇帝和少林寺的高僧頗有淵源,卻在五台山出家。
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傳佛教里是文殊菩薩道場。對於藏區,在特殊意義上,提供了帝國的精神秩序。
西域地區,則是主導著整個帝國所需要的安全戰略空間。
因為外蒙與新疆,尤其是北疆,在軍事地理上可以說是同一個空間。
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向朝廷上書,說要收復新疆時就說:「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也就是說,如果新疆沒了,蒙古就懸了,如果蒙古沒了,那北京可就懸了,大清也就完蛋了。
GIF
在這樣一個環環相扣的結構中,你就能看到大清高超的統治智慧。
帝國內部,各個部分彼此相互依賴,又相互塑造,漢滿蒙回藏各得其所,每個亞區域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
滿蒙回藏的人數少,但在帝國內部的權重並不低;漢族人數多,但權重並不更高。
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大清朝的治理技藝之高超,還體現在,它善於尋找到各種中介性因素,作為帝國治理的依靠力量。
比如,大清對台灣的統治。清朝時期,台灣的人口主要分成三類。
一類是從東南沿海遷徙過去的漢人;一類是當地已經漢化的土著,被稱作熟番;還有一類是沒有漢化的土著,被稱作生番。
你能猜到大清統治的依靠力量是誰吧?是熟番,熟番就是漢人和生番之間的中介性要素。
中介性的要素有著一種跨界性的身份,它與兩邊都有相似之處,兩邊對它都會有所認可。但它與兩邊也都有不同之處,兩邊也都會對它有所排斥。
對於熟番的尷尬處境,要想獲得比較好的地位,就只能依賴於朝廷的支持。
在朝廷這邊來看,掌握核心位置,讓熟番、生番、漢人彼此協同和牽制,是管理好台灣的武器。
GIF
很多省份都有這樣的中間要素存在,且在交界處,例如:漢中、宿遷、潮汕等。地理位置或方言使兩邊對其都有認可感。正是因為有中介要素存在,群體才很難團結起來反抗。
這是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大清就用該手段將極為複雜的多元體系,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帝國,並且為今天的中國領土奠定了基礎。
清帝國對中國統一的貢獻
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一定會大跌眼鏡。怎麼可能?大清的統治不是致使中國的衰落嗎?
還有,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及晚清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各種屈辱史,是讓中國在近代陷入落後的根本原因。
史學家分析,首先,中國是個多民族複合國家,對內大清用一些手段維持了整體的統一完整,犧牲限制了一些自由性發展性。
如果不進行限制,中國當時無外敵的情況下,很容易內鬥內耗,沒現在這麼完整。
其次,強大的外敵入侵,又強化了一次整體意識上的統一、一致對外。打退了敵人,知道了中國之外的國家的強大,自身技術的不足。外部威脅存在,所以意識空前統一。
然後,清朝的幾百年歷史也是民族進一步融合的歷史,這種融合使得國家更加穩固。
另外,清帝國還有一件挺了不起的事,就是自我改造,我們經常說成王敗寇,作為王者,清帝國的皇帝沒有趾高氣揚,而是虛心學習中原文化,這是在向自己失敗的對手學習。
能有這種意識,而且幾代皇帝一脈相承,非常難得。
GIF
也許達到這樣的多重身份統治應該非滿族不可,滿族少數民族的身份能讓其他幾個民族對其沒有強烈的戒備心理。
並且滿族對於中原王朝研究數百年,深知其中利弊,所以在入關之後,實施的措施遠比蒙古族高明一些,更能縱橫聯合,達到自己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也真切的感受到統治一個國家的複雜性。完整的體系都是多元複合的,國家如此,公司亦如此。其中的智慧,值得人一輩子學習。


TAG:BOBLEN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