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呂祖留下的仙跡詩,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的讚賞歡迎?

呂祖留下的仙跡詩,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的讚賞歡迎?

▽道歷四七一五年 | 歲在戊戌 | 三月廿九

西曆2018年5月14日

恬靜仙音

 空

純音樂 

00:00/08:07

仙跡詩不同於遊仙詩

不是寫人們對神仙生活的嚮往

而是寫仙人的濟世度人情懷

如呂祖詩云:「爐養丹砂鬢不斑,假將名利住人間」、「經卷葫蘆並拄杖,依舊擔入舊江南」。

因為得道之人並不滿足自身飛升,志在引度有緣,也就是結交悟道之士,尋訪並點化潛在的仙人:「回首便歸天上去,願將甘雨救焦氓、「還丹功滿未朝天,且向人間度有緣」。

GIF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詩特彆強調神仙世界與人類社會相同的道德標準:」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忠孝義慈行方便,不須求我自然真。「

其《題齊州李希遇詩》亦云:」少飲欺心酒,休貪不義財。福因慈善得,禍向奸巧來。「簡言之,就是保持真我,保持童心,堅持自我修養。

」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傳劍要收。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勸君休。「這裡所說的「休」,主要是指泯滅名利之心,安心修鍊自身涵養,順應自然

對於名利,呂祖詩作連連表示厭棄,認為這是修習正道的前提。如云:「浮名浮利兩何堪,回首歸山味轉甘」;「無名無利任優遊,遇酒逢歌且唱酬」、「世上何人會此言,休將名利掛心田」、「割斷繁華掉卻榮,便從初得是長生」、「無心獨坐轉黃庭,不逐時流入利名」。

因此,此類詩作詠寫的理想生活情境,並非出世的仙山瓊閣,而是人間的清幽之地。修道儘管依然居住在人間,但又遠離塵世,有閑逸之趣,無喧囂之擾:」硏倒葫蘆掉卻琴,倒行直上卧牛岑。水飛石上迸如雪,立地看天坐地吟。「

據《全唐詩》和《宋詩紀事》記載,唐末大將鍾弱翁在平涼任統帥時,有一個道士領著一個牧童見訪,鍾弱翁請道士以《牧童》為題詠詩,道士大笑說:「不煩我語,是兒能之」。於是牧童口佔一絕,因出自呂洞賓的吩咐,詩中對閑逸生活的嚮往,完全可作為呂洞賓本人的理想來看: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如此洒脫,如此安閑,確實令人艷羨。但是,為了警世、勸世,呂洞賓有時又到處顯露行跡,甚至特別提醒世人,作為仙人,儘管沒有被人當面識破,他卻已經留下了信物或神跡,如《紹興道會》云:

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識,為留一笠莫沉埋。

此詩大意說,自己乘著春色來到人間,並未讓凡人認出;但為了警醒世人,自己特意留下斗笠一頂「掛於壁」,而且「無掛笠之物而不墜」,略顯神通,提醒凡眾不要沉迷於追名逐利之中,應該多想想如何長生視久

另有一些仙跡詩,則安於不被人知,更多一些飄逸瀟洒:」宮門一閑人,臨水憑欄立。無人知我來,朱頂鶴聲急。「正因不被人知,也就多了幾許蒼涼清寂,以致帶有歲月的滄桑落寞,如:」黃鶴樓前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衷情慾訴誰能會?惟有清風明月知。「

這類詩中,以《朗州戲筆二首》最有名,茲錄其二:

數年不到鼎城游,反掌俄經八十秋。

劉氏宅為張氏宅,謝家樓作李家樓。

千金公子皆空手,三歲孩兒盡白頭。

惟有兩般依舊在,青山長秀水長流。

這種今昔對比的觀照,很有哲理意味。與自然對比,人類的個體生命實在短暫得很,僅僅過了八十年,「青山長秀水長流」,人世間已面目全非。就人世來說,以往的印象,成為今日觀照的對比物;那麼,今日的印象,能否成為未來某日的觀照對比物呢?

正如「三歲孩兒盡白頭」一樣,每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的觀照物,但被人觀照和觀照他人,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誰不想成為觀照的主體,而讓他人成為被觀照的客體呢?

但漫漫的時間長河,有誰能經常涉足呢?只有超世的神仙,才能不斷成為入世的觀照主體。仙跡詩的根本意義,正在於這種以超世的形態,寫照人間世相;以不變的主體,觀照變幻的人世

傳說中呂洞賓行經次數最多的地方,大概要算岳陽樓了;關於岳陽樓的仙跡詩,傳下來的自然也較多較著名,如:「朝游北嶽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前引《閑題》,也是遊歷岳陽為「無限世人不識我」而作。

又有一次,則是在岳陽樓主動顯身,以致引得見到他的地方官撰詩一首相贈(按:此詩《全唐詩》收在「呂岩」名下,其實應當依從《宋詩紀事》,繫於滕子京,即滕宗諒的名下):

華州回道人,來到岳陽城。

別我游何處?秋空一劍橫。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中將「劍」與呂洞賓聯繫在一起。事實上,此類仙跡詩最讓人看重的一點,正與「劍」相關。它不是普通的遊仙形象,也不是飄逸的書生相貌,而是宛如劍客的英姿。

神仙好似俠客,有為人間剷除不平的氣概:「先生先生貌獰惡,拔劍當空氣雲錯。連喝三回急急去,然空里人頭落。」"龐眉斗豎惡精神,萬里騰空一踴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這樣的仙家形象,與賈島《劍客》詩所詠「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可有不平事?」幾乎如出一轍。

出世的仙人,竟也有慷慨儒生的豪邁意氣!其《化江南簡寂道士侯用晦磨劍》(一作《磨劍贈侯道士》)更顯得殺氣崢嶸:

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

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奸血默隨流水去,凶豪今逐漬痕消。

削平浮世不平事,與爾相將上九霄。

可見,在詩人看來,修行的完成,與劍客的功業是同步的。只有「削平浮世不平事」,才能「與爾相將上九霄」。反過來說,修行的結束,也應當是劍客行為的開始:

發頭滴血眼如環,吐氣雲生怒世間。

爭耐不平千古事,須期一訣盪凶頑。

蛟龍斬處翻江海,暴虎除時拔遠山。

為滅世情兼負義,劍光猩染點紅斑。

據《中國神仙大全》記載:「洞賓南遊到灃水之上,登廬山鐘樓時,與祝融君相遇。祝融君便傳授給他天遁劍法。」呂洞賓詩中亦詠及此事:「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天地山河從結沫,星辰日月任停輪。須知本性綿多劫,空向人間歷萬春。昨夜鍾離傳一語,六天宮殿欲成塵。」

祝融君(即火龍君)傳其劍法的目的,並非只是用來剷除人間的不平,更是是為了助其修行,當時曾言:「我是火龍真君,過去曾持此劍斬殺邪魔,現贈給您斬斷煩惱」。

呂洞賓還有一類詩作,即贈答詩。其交往的對象大體有兩類,一是有仙緣者,二是屬凡人者。與有仙緣者的贈答之作,近于丹道功法詩;與凡人贈答的詩作,則近於仙跡詩,不過是向世人偶露真容,顯示仙家的靈異而已。

這樣的贈答對象,自然是在人間的地位越高,影響也越大,所以不乏帝王和權貴。如《徽宗齋會》、《七夕》(贈權臣呂惠卿)、《書與胡詠之》實是「為我以此寄章公」,即寫給相國章惇的詩)等,其中特別有名的是宋朝張天覺為相之日,有幽縷道人及門求施,公不知禮敬,因戲問道人有何仙術,道人答以能捏土為香,公請試為之,須臾煙罷,道人不見,但留詩於案上。

云:

捏土為香事有因,世間宜假不宜真。

皇朝宰相張天覺,天下雲遊呂洞賓。

這首詩好似講述一個教訓不信道者的小故事,嘲弄了因社會地位不平等而歪曲了的人際關係,以仙人的身份傲然對抗俗世的權貴,在遊戲人間的筆墨中,透露出幾許清高儒士的傲骨

本文來源中國道教2006年第3期 作者 | 張永芳

有刪改

點 擊讀取精選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的精彩文章:

仙真寶誥 薩祖寶誥
何仙姑,孝女行醫開藥方多行善

TAG: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