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時代之光丨武歆:去通州,看運河

新時代之光丨武歆:去通州,看運河

原標題:新時代之光丨武歆:去通州,看運河



一次舒緩的假日漫遊,一次悠長的精神瞭望。這樣的心理感受,來源於一次普通的通州之行。這讓我自己都感覺有些驚訝。細細思量,之所以擁有如此心境,因為現在的通州已經不是過去意義上的通州。眾所周知,因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原因,通州將會成為北京的副中心。


未來的副中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如今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遙望。


十年前去通州辦事,印象中還是劉紹棠小說「蒲柳人家」的日常圖景;七年前又去通州,感覺已經大有變化,如今頗為著名的大運河森林公園,那時候雖初見端倪,但已經有了一種闊大、舒展、深刻的姿態。

如何體味一個地區的變化?最好尋找一個坐標。而大運河森林公園,正是通州最具代表性的坐標之一。



很早就聽說大運河森林公園還有園林界的一個專業稱謂——「大尺度開放園林」。我最初理解「大尺度開放園林」極為簡單,就是沒有圍牆、沒有欄杆的園林公園。接觸大運河森林公園之後,才發現這樣的認知顯然過於狹隘。


這次再去通州,我做了一些案頭準備。就像一本書先看內容簡介然後再去通讀、細讀一樣,體味大運河森林公園的魅力,首先應該登上運河兩岸最高點——月島上的聞鶯閣。


看運河的全貌。


聞鶯閣,一座朱漆色鋼結構與菠蘿格原木裝飾相結合的建築,共三層。登上第三層之後,感覺春風豁然蕩漾,環顧四周,視野闊遠,內心立刻湧起古人之「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的感慨。


慢慢地看。讓目光掃過每一棵樹,要是恰好與樹上鳥兒相遇,那真是再好不過,可以讓鳥兒帶著目光飛得更遠。


透過樹木的枝葉,「隱約可見」遠處的運河,水光跳躍在枝葉上,枝葉閃爍著水的波紋,互相映襯、彼此呼應,一切都變得影影綽綽、如夢如幻。那一刻,遼闊的運河與茂密的兩岸樹林,共同襯托起一種飄揚的氣韻。


放遠目光、遠眺對岸。因為拍攝電視劇的緣故,原本在運河邊上搭建出來的「漕運碼頭」,現在成了現實的碼頭。由於距離較遠,只能看出大致的輪廓。但也正是這樣的輪廓感,反倒容易生髮想像的翅膀,恍惚之中,我好像真的看見倉場,看見閘壩,看見明清時期漕船靠岸後,卸糧、驗糧、入倉的漕運流程。


在我居住的天津西青區,一直流傳著一個令人興奮的信息,說是將來會有遊船在通州和楊柳青之間通航。果真如此的話,將來京津兩地之間會有兩種出行選擇,一是乘高鐵體驗「快」,體驗兩地距離的「短」;二是乘船前往,一天的水路可以去盡情體驗生活的「慢」,感受時光悠悠的「長」。

現實的快與歷史的慢,充滿了無邊無際的想像。


站在聞鶯閣上,換個位置,遠遠地看見一座橋。在橋的更遠方,腳手架如叢林般林立,那裡就是未來北京副中心的工地,雖然遠得聽不見施工的聲音,但能夠想像到施工現場緊張忙碌的場景。


其實,無論怎樣轉換視角,讓人心動的主題不會改變——永遠面對寬闊的大運河。雖然它沒有洶湧的波濤,但卻擁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氣勢,一種平和之中的高傲——那是有著兩千五百年歷史底蘊的大運河。



走下聞鶯閣,這才開始真正的漫遊。


也正是因為心中有了公園的全貌,有了模糊的瞭望,所以才更有走近的願望。


但當真正行走起來,才逐漸領略「大尺度開放園林」的意義,它與我們原有認知中的「開放式公園」概念相比,有著更大、更深、更廣的意義延伸。在這個佔地一萬七百畝、沿著八點六公里河道兩岸建設的公園,你就是擁有一雙飛毛腿,恐怕一天也走不下來。公園的概念逐漸消失,已經變成環境的概念。


因為「以綠為體、以水為魂、林水相依」的設計理念,還有「一河、兩岸、六園、十八景」的整體布局,總有讓你駐足、品味的地方,任何一次偶然回頭,都會看到一片獨特的風景。


比如,散布在小路兩旁的形狀不一的池塘,像是運河飛濺出來的水花。這些池塘原是運河岸邊常年經過雨水沖刷而形成的土坑,在森林公園設計、建設時,根據地形、地貌特點,把這些大土坑巧妙地設計進去,與運河之水加以聯繫,然後投養魚苗,種上荷花和睡蓮,這樣,在節約建設成本的同時,又成為一道特別的景觀。


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建設理念,一切都是在保持原來地貌、風貌的情況下,加以巧奪天工的「改造」形成。什麼叫「環保理念」?行走在大運河兩岸,時時刻刻會有這樣的切身感受。

濕地,是城市的「肺」,如何在大運河森林公園中把濕地打造出來,也是當初重視的設計理念。於是,應用生物浮島技術,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對水質進行凈化,將園林建設與生態修復相互融合,形成北京地區典型的草叢沼澤群落,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保留那些原本的大水坑,就是保留下城市的「肺」,就是保留生態環境的理念。



中國古代山水畫有四大要素,可入、可望、可居、可游,畫上的山水已是如此自然、真切,那麼現實中的山水則更應該自然、真切。


再往前走,我看見了一片迷人的蘆葦盪。


春風中,彷彿蘆葦盪裡面隱藏著無數個動人的故事。讓遊人深入、接近,這對於看慣了高樓、水泥地、川流不息汽車的城市人來說,有著重大的心靈輔導作用,能夠平息焦灼的生活情緒,同時也能體現設計者和建設者溫暖的內心情愫。


曲折的木質棧道,把遊人的腳步引向蘆葦盪的深處。幾米高的蘆葦就在身邊,只有將目光頑強地穿過蘆葦,才能看見前面波光粼粼的水面。「隱約可見」的園林意境再次呈現。


我發現前面不遠處,河的中央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小島上生長著十幾株柳樹。因為提前查閱過資料,我對這個小島的故事已經了解。


據說,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建設時,圍繞這個小島還有過驚心動魄的「較量」。當時考慮到這個位於河中央的小島有可能影響雨季泄洪,有人主張把小島去掉,有人主張保留下來,後來經過多方面、多角度的反覆論證,最後還是保留下來這個小島。


這個得名「柳舟」的小島,如今已經成為眾人讚譽的一道美景。它猶如運河上的漕運之船,被稱為「引領者」。小島因為沒有遊人打擾,又遠離岸邊,已經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水生環境,成為運河上各種鳥類棲息生存的絕好之地。


有些累了。


我坐在寬敞的長方形木質草亭里。在與周圍散步的居民們交流中得知,這些看上去異常逼真的茅草,原來竟是用細薄的銅片所制,為的是防火,但卻能以假亂真。假如沒有人告訴,我完全看不出來。設計者的獨具匠心體現在公園每一個角落。


草亭的面前,依舊是大片的蘆葦,還有水波清盪的水面,還有春天的鳥鳴,還有對生活的憧憬。


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是北京市十一個萬畝濱河森林公園中首個獲得批複和開工建設的公園,也是最早對遊人開放的公園。它開工建設於2009年,在建設初期就為後來北京市所建的郊野公園打下借鑒的標杆。


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一晃快十周歲了。我不敢想像再來一個十年,這裡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點可以展望,這個原本屬於通州的生態坐標,以後還有可能成為北京副中心的「生態標本」。


從環保意識出發,用生態理念去搞建設。這不僅是北京副中心的發展理念,也是北京的理念,更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精神內涵。

載《人民日報》2018年5月16日2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張 策:走過王府井
任賢良:感謝文學滋養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