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靈性思維的一束光——讀《病隙碎筆》偶感

讀書︱靈性思維的一束光——讀《病隙碎筆》偶感

我從小就不是個很規矩的人,不喜歡死板的教科書,但是除課本之外的讀物倒時時有興趣翻閱一下。

所以時至今日,腹中的知識猶如我沒有條理的人生,雜而且亂。

說到雜,其實也不是很雜,因為東西不是很多。

上學十多年幾乎全讀的是中文書,因為外語我向來是興趣不大看不懂的,這是語種的單一

後來選擇了不大被人們所重視的文科,所讀的除了兩三本小說和歷史之外,似乎也沒有讀過幾本書,這是內容的單一

自小學、中學而大學,也沒遊歷過名山大川,交識過志士豪傑或者拜訪過大家學者,這是經歷的單一

所以說雜實在是有點不夠謙虛。

說到亂,不多不雜自然也就算不上太亂,

只不過是僅有的一點墨水不夠系統也沒有條理罷了。

比如今天結束了不知道明天要幹嘛,比如今年混過去了不知道明年該怎麼混,還比如這一代活下去了下一代會怎麼活……

其實人生的所有事情在今天、在今年、在今生。

對今天來說,天有不測風雲;

對今年來說,明年肯定不會回到起點;

對今生來說,來生不也就是閑聊中的扯淡。

當你突然之間只能靠輪椅來代替雙腳時,

會不會覺得此生還能成為一個「悠遊世界」的作家學者呢?

當你從小就失去了光明和聽覺,不能閱讀也不能傾聽時,還會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讀書寫書的文章大家嗎?於我則很可能不會了。

有兩個人的經歷讓我很佩服甚至驚奇,

一個是史鐵生,

一個是海倫凱勒。

當然背後的兩個女性則更加讓我敬畏,

一個是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

一個是史鐵生的母親,

不過我卻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我常常感嘆,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些四肢健全沒有任何病痛折磨的人實在也比不了一些至少在生理上沒有我們方便的人,可見上天也有公平的地方。

然而這似乎不應該是我們對待自己應有的態度和蹉跎人生的理由。

看看這些人,除了頑強的毅力,更有永不停歇的思維。

我想天下成大事者,無外乎兩個字,一曰勤,二曰恆。做什麼事情最怕認真,而且是既勤快又持久的認真。

讀完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在敬佩之餘,我的第一感覺是,好像這幾年不僅擱下了手中的筆,更停下了思維的心。

思維的靈魂就如心臟的血液,常用常新,常換常新。

這新來自不停地思考,或者稱為有意義的運轉。

天下的道理似乎總有相通的地方,思維里的機械就如物理學中的機械,一旦由於長久擱著而腐蝕生鏽,再讓它重新進行有意義的運轉恐怕就很難了,或者至少很難高效如初。

對於別人,證明一個人活著能吃能動就夠了;

對於自己,證明自己還活著,恐怕最好的方式就是思維還有沒有放光。

積累固然是基礎的、重要的,但是也很難說積累的多少與思維運轉的快慢成正比。

相反,思維的有意義運轉在很多時候更能促進積累的增加。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陽書社 的精彩文章:

人間四月芳菲盡?清明時節「雪」紛紛

TAG:武陽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