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製造業供應鏈發展態勢解析

製造業供應鏈發展態勢解析

本刊記者/任芳 編輯整理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隨著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推進,中國製造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階段,製造業供應鏈優化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這不僅是製造業關注的焦點,也是物流裝備行業積極拓展、倍加重視的領域。

那麼,在智能製造大背景下,製造業供應鏈戰略對於企業發展來說有何重要意義?製造業供應鏈正迎來哪些變化?面臨哪些挑戰和瓶頸?如何解決?在此過程中,物流裝備及軟體供應商等又面臨哪些機會呢?

5月8日,國家級智能製造專家、上海天睿物流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邱伏生先生做客《物流技術與應用》雜誌,並就製造業供應鏈發展態勢進行了近3小時的深度分享與探討,現將部分內容梳理如下。

製造業物流的本質:流動才是硬道理

要進行製造業供應鏈優化和改善,首先必須了解的是製造業供應鏈的本質和物流的本質。嚴格來講,製造業物流本質與供應鏈本質是不同的。物流的本質是「流動」,製造業供應鏈的本質則是創造價值(賺錢)。如何理解呢?

y=a(1+x)n

眾所周知,這是銀行利息複利的計算公式,如果a和x一定,那麼n越大則y值越大。對應到製造業供應鏈就體現為庫存周轉率(ITO),庫存周轉率=使用數量(金額)/平均庫存(金額)。如果庫存周轉率越大,相當於以上公式中的n值越大,就意味著企業周轉更快,供應鏈上的價值流動更快,從而使企業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對企業來說,創造價值並且獲得價值、參與競爭是其兩大使命。而這都與庫存周轉率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說「供應鏈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未來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因此,在進行製造業供應鏈優化時,所有的工作都應該是圍繞如何「利於流動」展開的,而凡是有利於物料流動的,都是物流技術與設備應該支持的。所以,製造業供應鏈物流的核心內容是最短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

製造業供應鏈的諸多變化

1.國家供應鏈布局逐步落地

國家層面的供應鏈布局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經濟全球化,產品全球化,進口、出口兩部分業務相得益彰。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就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

一是打通貿易通路(一帶一路);

二是提供好的產品(以高鐵、工程機械類等產品為代表);

三是順暢的資金流(人民幣國際化)。

2.產品全球化布局

如汽車、手機、家電產品供應鏈一定是全球化的。未來,中國的就是全球的;全球的,一定是與中國有關的。

3.推動智能工廠建設及相關的智慧供應鏈建設

如汽車、家電、乳品、航空、食品、電子等行業均在進行智能製造轉型。但是目前不少企業僅僅是為了智能製造而智能製造,實際上,智能工廠的重點和使命是交付,所以工廠是否智能並不是最為重要的,最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提高庫存周轉率。因此,企業布局的時候講究的是智能工廠物流中心化。

舉例來講,消費者從網上訂購家電產品,電商平台得到訂單後從倉庫揀出產品送貨上門。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產品在物流中心存放的時間消費者無從得知;二是製造商在生產時不知道為誰而造。因此,實際上在消費者下單購買之前的企業活動不叫供應鏈,而是商業庫存。在智能製造下,未來將是消費者直接向製造商下單,製造商才開始採購原材料、生產並交付,這便是智能工廠物流中心化。

這兩種模式的區別在於:

(1)電商平台不會在意製造企業的成本,因此不符合供應鏈雙贏策略;

(2)產品沒有可追溯性,製造商不會對產品在電商平台倉庫存放期限負責,形成供應鏈假象。

這就關係到另一個製造業供應鏈的重點——庫存管理與實時盤點。前面提到,工廠是否智能化並不一定是最為重要的,但是盤點自動化是非常有意義的,盤點是智慧物流的優化點也是當前的瓶頸點,但是通過物流技術完全可以解決。

4.拉通價值鏈

過去的觀點認為:只有生產才是增值的(過量生產不是)。但是隨著消費升級,交付作為價值鏈的終端,只要有利於交付、實現客戶價值的活動,都是增值的,這是其一。其二,運輸也可以是增值的,因為運輸要有一套標準出來,如標準物流成本,標準供應鏈,從而實現有效增值。比如,正常運輸時間是30分鐘,那麼這30分鐘是完全有效增值的,如果因為堵車等原因導致送貨延誤,那麼延誤的時間是不增值的,但是不增值不代表不需要,如同庫存和檢驗是不增值卻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建立標準,減少乃至規避不必要、不增值的供應鏈過程。

5.推動物流網路布局優化降低物流成本

例如,某公司現狀:全國營業額為80億元,一個生產基地,供貨到全國,如果有1千個分倉,意味著有1千條幹線運輸,那麼每條幹線的平均營業額為80億/1000=800萬元,假定物流成本佔10%,即80萬元(也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營業額);如果尋找兩家第三方物流公司,那麼每家相當於40萬元營業額,按5%的利潤計算,僅有2萬元利潤。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很可能在選擇運輸線路(如不走高速公路,改走省道)等方面節約成本,導致「甲方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沒有賺到錢」,最終結果便是管理失控,服務質量沒有保證。

後來,該公司通過在全國建立5個DC,那麼每條幹線的平均營業額變為80億/5=16億元,每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營業額為800萬元,利潤40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便有能力實現供應鏈優化。這便是如何通過物流網路布局優化供應鏈來降低物流成本。

如果未來該企業的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那麼每個DC可以直接轉型升級為銷區工廠(互聯工廠),形成銷區直供(城市配送),便沒有幹線運輸了。

但是,也有企業在規劃時錯誤理解了互聯網工廠的意義,沒有做到規模化和柔性化生產,很可能通過設立5個DC後,反而把1000條幹線變成5000條,這樣的供應鏈後果不堪設想。

6.供應鏈物流管理標準

供應鏈策略發生變化的原因及導向

1.市場環境發生新的變化,導致供應鏈策略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新能源汽車、家電個性化需求、手機智能化);

2.智慧供應鏈作為新的核心能力應對互聯網+及智能製造,供應鏈策略應該以終端作為導向,重視提高供應鏈的可視化與透明度;

3.競爭空間重新劃分及其抗風險能力(用戶決定市場)

例如,三家企業分別重視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其供應鏈策略也完全不同,導致的庫存周轉率也不一樣。

重視服務的企業,通過自建物流支撐服務戰略,通過供應鏈提升服務品牌,支撐企業運營。

強調品質的企業,為了保證質量,對所有供應商產品均要檢驗,則意味著倉庫面積會非常大,庫存周轉較慢。

強調消費者體驗的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要求市場響應能力特彆強,供應鏈反應速度特別快。

所以不同的企業策略就決定了其供應鏈策略的不同。而供應鏈戰略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及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很多企業並沒有對智能製造的清晰發展戰略,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德國企業則不同,如西門子等公司打造智能工廠實際上是為了作為其樣板工廠,其目的是要成為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其他企業建設智能工廠提供相應服務。

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5.連鎖供應鏈協同(關注終端)

製造業供應鏈的關鍵瓶頸點

總的來說,目前製造業供應鏈在預測能力、計劃能力、物流能力、專業團隊、信息機制、工廠規劃、數據能力與預警、交付能力、終端管理力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和挑戰。

比如,在預測能力方面:現在企業都在談大數據,但是大數據預測能力如何,是否準確可靠,還難以定論。比如,消費者今天買了一台電腦,那麼很可能今年之內都不會更換電腦,如果以此作為歷史銷售數據的預測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企業的預測能力取決於預測的對象是工業產品還是消費產品。

在計劃能力方面: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按理說,供應商的需求來源於主機廠,主機廠的計劃來源於4S店,4S店數據來源於消費者。而實際上,4S店作為加盟商,其需求數據基本是基於銷售任務和指標,也就是主機廠下達的任務,即,主機廠的生產計劃來源於其下達給4S店的任務。這種預測只有在經濟形勢向好時才顯得準確。否則,將會出現「泥石流」、「堰塞湖」等現象,造成4S店以及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加大,造成資金占用,甚至「海水倒灌」。這樣一來,主機廠的售出計劃將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主機廠不接觸消費者,研發也會成為問題。

製造業轉型升級中的市場機會

1.物流技術設備供應商的機會

體現在:連續輸送設備、自動化立體庫、機器人、智能工位單元化等方面。

目前,行業在智能工位單元化方面的研究較少,如包裝單元化、標準化、智能化,物料可追溯性等。未來這部分發展機會較大。

2.物流供應鏈軟體供應商的機會

體現在:模擬軟體、平台軟體、大數據軟體、預警機制軟體等方面。

隨著工廠智能化需求的提升,未來的軟體需要支撐全流程智能化,支撐與數百家、上千家供應商的信息對接。目前國內軟體供應商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還有很大差距。

3.物流供應鏈諮詢企業的機會

體現在:智能工廠、供應鏈整合、工業互聯網、連鎖供應鏈、大數據梳理等方面。

特別是智能工廠將成為重頭戲,未來工廠的局部和總體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將會接踵而至;而供應鏈整合需求也不會比智能工廠小,如鞋服、食品、家電、傢具等行業的供應鏈整合需求源源不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供應鏈整合、工業互聯網、連鎖供應鏈、大數據梳理這幾個領域的人才極度匱乏,需要行業加以重視。

專家簡介:

邱伏生

國家級智能製造專家

上海天睿物流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顧問

中國物流工程學會供應鏈專業委員會主席

上海市政府物流顧問物流供應鏈扶持資金引導專家

德國萊茵TUV集團中國區首席物流顧問

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EMBA客座教授

經歷:超過8年的企業管理與運營經驗和超過15年的企業物流規劃與供應鏈整合諮詢經驗,涉及100多個諮詢項目。

核心能力:中國企業工業4.0實現路徑、智能工廠規劃與設計、企業物流與供應鏈戰略制定、組織架構設計、供應鏈管理平台搭建、MMOG/LE達成、新工廠及工業園區物流規劃、企業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規劃、企業物流成本優化。

註:邱伏生的演講觀點新穎,內容豐富,篇幅有限未能詳述。相關內容以及「泥石流」、「堰塞湖」、「海水倒灌」等諸多有趣的解釋可以在《物流技術與應用》2018年第5期雜誌——「汽車行業的供應鏈與物流系統升級」專題中找到答案,敬請關注隨後的分享。

大家都在看

物流技術與應用

權威傳媒,只為物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流技術與應用 的精彩文章:

新零售下的物流系統構建與創新發展
用區塊鏈構建新一代物流信息化體系

TAG:物流技術與應用 |